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金色年华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0394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金色年华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金色年华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金色年华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金色年华教学案 新人教版1.整体感知本单元字词、作者及课文内容。2.了解文中的读书学习经历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熟读文言文,扫清语言障碍,领会文意。1.通过研读文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通过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和找中心句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1.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体验学生与教师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2.学习文中流露出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个人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本单元共四篇文章,三篇现代文都与学习生活有关系,一篇文言文则高屋建瓴,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为人修养融为一体,是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髓。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在真实淳朴的语言叙述中,为我们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自己的读书学习经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和童趣,体会他对生活的感受,从而受到启迪。再塑生命的人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学习经历,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详写了两次窃读的经历,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整个单元将现代文与文言文融合,将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作品一起编辑,既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1.了解文中读书学习的经历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通过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了解不同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4.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体验学生与教师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课文容量大,难度高,但是用于教学的课时有限,这就要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梳理更要斟酌。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词语难以理解。对内容的理解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2.再塑生命的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海伦凯勒的作品,了解一点盲聋哑人的生活;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体验,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这样对本课才会有深入的理解。3.窃读记的教学,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4.论语十二章的学习熟读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够引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对文本的理解,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行独立思考,联系实际,以加深体会。因此,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练习。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课时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2课时第11课窃读记1课时第12课论语十二章2课时写作1课时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易错字确凿(zo)斑蝥(mo)脑髓(su)书塾(sh)倜傥(ttng)宿儒(s)轻捷(ji)缠络(lu)觅食(m)秕谷(b)菜畦(q)渊博(yun)2.多音字长便薄宿折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侧重于艺术品、文物等。鉴定欣赏用“鉴赏”;享受情趣用“欣赏”。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侧重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不需要鉴定。5.词语释义人迹罕至:少有人来。高枕而卧: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倜傥:洒脱,潇洒,不拘束。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封建家庭,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等。【文题解说】“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小园子;“三味书屋”,作者童年时期读书的地方。标题中是用“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写的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点的故事。【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作者在厦门。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后五篇(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排解一些苦闷。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本文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编者将本文放在本单元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对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本课为2课时。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2.识记鲁迅和散文的有关文学常识。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4.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5.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2.通过朗读品味,结合体验,细读文章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蕴含其中的情感与主题。1.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2.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重点】1.感受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3.学习本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难点】领会作者在叙写三味书屋生活时表达的情感。第课时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2.了解鲁迅、朝花夕拾和散文等有关文学常识。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重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难点】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导入检查预习初读感知归纳概括研读赏析导入一:关联型设计意图由学生回忆童年的趣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文课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生自由回答。】下河捉泥鳅,上树抓知了,采摘邻居家的花儿,偷尝隔壁家的枇杷,或是在树林间捉迷藏,在春天里放风筝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与童趣。导入二:情境型设计意图在欢快的乐曲中引发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进而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文本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曲,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一、检查预习,了解背景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字词和文学常识的预习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疏通课文内容奠定基础,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的放矢。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鼎沸()鉴赏()脑髓()盔甲()蝉蜕()秕谷()锡箔()倜傥()拗()答案zoqshuilushimdngjinsukutubbttngo(2)解释下列词语。人迹罕至:高枕而卧:倜傥:人声鼎沸:明确少有人来。/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洒脱,潇洒,不拘束。/形容人声喧闹。2.文学常识填空。【课件展示,生独立完成,强化识记。】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明确周树人狂人日记3.补充作者情况及相关背景资料。【课件展示如下内容,生快速阅读,理解大致内容,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1)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作者当时在厦门。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后五篇(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获得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2)关于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我们必读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组成,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指导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梳理概述能力。1.初读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1)从课文的题目看,你认为课文的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应该分为几部分?明确空间顺序;应分为两部分,百草园是第一部分,三味书屋为第二部分。(2)第一自然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本文的过渡段是第几自然段?明确第一自然段起着总领下文的作用,过渡段为第九自然段。2.概括内容。(1)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填空。我觉得作者拥有一段的童年生活,因为。【着眼全文,把握情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细致感受。】明确多姿多彩他在百草园里可以自由玩耍,在三味书屋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体会到了许多乐趣(2)课文以为序,叙写了百草园的游戏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回忆百草园时,主要写了百草园美丽的景物、;叙写读书生活时,主要回忆了入学礼节、教学内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者在回忆中流露出之情。明确空间转换神秘的传说雪地捕鸟教书先生有趣的游戏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三、归纳概括,梳理情节设计意图梳理出文章的层次段落,也是指导学生概括每一部分内容大致意思的过程。通过前面的初读感知,了解文章的起始段,然后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1.本文分为几部分,起始段落是什么?明确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第二部分(9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2.每一部分都写了哪些事?围绕这些事再给每一部分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一层(1):总体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二层(2):写春、夏、秋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一层(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五层(21结束):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四、研读赏析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用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写景特点,以及学习作者如何写景物,在景物描写中融入真情实感。1.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后小组内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明确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明确鸣蝉、黄蜂、叫天子。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4)请同学们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明确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2.试分析此段描写景物的特点。【组内讨论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点拨。】(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地抚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周国平)语句仿写:本文作者准确选用词语,语言生动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精心选择描写对象,准确选用修饰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进行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或场面描写。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种情景描写。(可以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春天来了!我来到初春的田野, 除夕终于在我的千呼万唤中到来了,桌上已经摆满了各种佳肴,全家人都围坐在圆桌边,你看:第课时1.探究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主旨。2.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3.研读重点段落,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4.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1.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2.研读重点段落,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难点】理解本文的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前情回顾“寻读”百草园“探读”三味书屋“联读”资料拓展延伸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以细读为主。通过抓住第九自然段的几个关键词语,指导学生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体会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品析第九自然段,感受“我”对百草园的依恋。1.三个“也许”。【学生朗读品味。】明确三个“也许”是“我”对家人将“我”送到书塾去的原因的猜测,其中又隐含着“我”不愿离开的无奈。因此,既要指导学生读出猜测的语气,又要品味“我”不情愿离开的无奈之情。2.Ade【补充资料:德文中的“再见”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wiedersehen”,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场合;一种是“Ade”,多用于儿童之间的告别。补充“Ade”一词在德语中的特殊用法,让学生了解这个词语并非课文注解的“别了”“再见”那么简单,以便更深入地感受这一句子中蕴含的情感。】明确Ade表现了此时此刻的眷恋、惜别之情,符合“我”的年龄特征,这是“再见、别了”之类的词所不能比拟的。3.三个“们”,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明确百草园的这些事物是“我”的好朋友,体现了“我”对百草园的不舍、依恋,符合当时“我”的视角。【在孩童时期,很多人都具有“集体表象”的思维特点,即把自己和周遭的世界一体化。在童年鲁迅的眼里,百草园中的一切都是亲切的,这些在成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事物,却是他童年的玩伴,有着无限乐趣。可以说,“们”这个虚词富含小鲁迅离开百草园时的复杂心情,它不仅仅是一个小孩子俏皮的语调,更集中体现了小鲁迅对百草园的不舍、依恋之情。通过对“们”一字的品读,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小鲁迅对百草园的深厚感情。】一、“寻读”百草园,体会童心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呈现的方式,让学生细读文本,找出相关语句,体味百草园的趣味所在。而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找出相关的语句,在学生的回答中适时追问或总结,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挖掘出文本背后的意蕴。深入乐园,寻找乐趣。(快速阅读课文第18自然段)1.百草园为什么这么让“我”留恋呢?找出第18自然段的文眼。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师过渡。】百草园明明只有一些野草,在作者笔下却被称之为“乐园”,是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颗童心,洋溢着儿童的趣味。2.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那里的最有趣味,因为,所以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组内讨论,组长组织组员积极发言;班内交流时,教师善于鼓励、补充,最后梳理出第一部分“乐园”的主要内容。】预设一:“乐景:百草园的景物”最有趣。因为:(1)这一段重点强调“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可看出百草园有趣之处很多,“我”说起家里菜园时的那份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学生朗读品味,读出自豪、得意之情。】(2)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追问:此时在泥墙根旁拔何首乌的小鲁迅,是一副怎样的神态?明确拔得满头大汗、灰头土脸,虽然忙碌,心里不免失望,但却乐此不疲。这份惬意,体现了幼年鲁迅的天真稚气。(童趣、童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为文本“留白”处“补白”。】(3)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儿童特有的感受。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结合朗读,重点品味几个能代表儿童特有感受的词语。】预设二:“乐闻:美女蛇故事”最有趣。【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小鲁迅当年听长妈妈讲民间传说故事的无穷乐趣,体会这一部分也是百草园作为“乐园”的有机组成部分。】(1)指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还原当年小鲁迅听故事的情境。(2)让学生感受那种紧张、神秘的气氛,体味童年鲁迅的好奇、满足。追问:美女蛇的故事有何作用?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预设三:“乐事:雪地捕鸟”最有趣。(1)捕鸟动词的准确运用。(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可见当年乐之深)(2)体会的是捕鸟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充满着期待,心情何其紧张),跑去一看(何其兴奋),却什么都没有(何其失望),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又是何其沮丧)。”而捕鸟的乐趣也就尽在这期待、紧张、兴奋、失望与沮丧之中了!(朗读品味)【原本“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在鲁迅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那些在外人看来不值得一提的乐趣,却在童年鲁迅的心里生根发芽。可以说,百草园是当时“我”的心灵写照,这里活跃着一颗童心,洋溢着儿童的趣味。】二、“探读”三味书屋,了解童年鲁迅(阅读第1024自然段)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从小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印象切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入了解三味书屋充满别样情趣的学习生活,进一步理解文章蕴含的主题。【三味书屋,这个包容了鲁迅近6年光阴的学园,对童年鲁迅来说同样充盈着乐趣。这里既有充满童趣的课堂,又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在三味书屋里,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指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借此帮助学生探寻作者在三味书屋的乐趣所在,进而理解本文的主旨,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角度解读。】明确活泼、调皮、可爱、天真、好奇、好学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三味书屋中的“三乐”。明确(1)后园觅乐:“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重点品味“也”字。】【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是鲁迅先生心中的另一个“百草园”,同样充满着无限乐趣。】(2)读书之乐:放声唱读痛快淋漓;老先生入情朗读。【朗读品味,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老先生的语气、神态、动作等。】(3)见机找乐:课上偷着画画兴味盎然。【可让学生联系曾经在课堂上偷着做小动作时的心情,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其中的趣味。】【在鲁迅笔下,三味书屋是一个亦庄亦谐、亦学亦玩的学习场所。与百草园相比,他同样会感到新鲜和好奇,这里同样有着别样的情趣。】三、“联读”资料,触摸成年鲁迅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聪明机智、风趣幽默的一面。对这一点,在阅读中部分学生已有所体会但并不深刻,因此三段材料的介入有助于学生触摸成年鲁迅聪明机智、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还学生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鲁迅形象。了解成年鲁迅的聪明机智、风趣幽默:材料一:一般人都知道,鲁迅是一天到晚拿着“投枪和匕首”跟敌人战斗的,实际上鲁迅的性格很多人不知道,生活当中的鲁迅是幽默、爱开玩笑的人。鲁迅也喜欢笑,据他的朋友回忆,他常笑,笑声大得连三间屋子的人都能听到。(周令飞:鲁迅长孙)材料二:烟罐驱猫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发射香烟。材料三:理发趣事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完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细活”地做。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不解:“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说:“你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学生联系自己了解的鲁迅先生,分析成年后鲁迅的幽默表现在什么方面。】四、拓展延伸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了一个关于百草园的阅读练习,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也增加了对百草园更进一步的认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组内合作完成,教师明确答案。】思在百草园刘宗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时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1.作者把园中的小草当作来写,赞美小草,实际就是赞美。明确人鲁迅精神2.说说第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明确过渡作用。3.试分析下列句子蕴含的意义。(1)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明确鲁迅虽死,而精神永存。(2)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明确它们,指小草,暗喻鲁迅在敌人的残酷迫害下仍坚持战斗,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和世界的和平进步。4.将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景物的部分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明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各个方面来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美丽,而本文写景物主要描写的是其生机勃勃。学生总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乐”的不同,作为本堂课的结束语。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示例:相同之乐: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不同之乐: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还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童心成长链接一:补充注释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这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周易乾。“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5.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473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6.“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罗”是一种敞口的浅杯,形制同现今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刘翰赋中的“金叵罗”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链接二: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六年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学教本“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在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的教育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诵;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寿 镜 吾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八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教学之余,以读书自娱,除经史子集外,博览稗官、笔记。晚年常阅报纸,与人议论时政,言及帝国主义侵略、订立不平等条约时,辄气愤扼腕,大骂朝廷卖国贼。为人正直,尚气节,崇礼义,生活俭朴。一、参考答案1.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2.表现在:(1)在百草园里泥墙根一带玩耍;(2)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3)学闰土在雪地里捕鸟。3.渴求知识、活泼好动。在三味书屋里,“我”带着好奇心问老师“怪哉”的问题,课堂上,认真对课、读书,课下在后花园里玩耍,课上描绣像等等都表现了这两个词语。二、参考答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三、参考答案示例:先生表面对“我”很严厉,却给“我”加课,让“我”多学习知识。这位先生知识渊博、极方正、质朴。四、参考答案1.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2.“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则由动物写到植物。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3.示例: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五、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确凿(zo)盔甲(ku)蝉蜕(tu)攒聚(cun)B.白颊(ji)啄食(zhu)宿儒(s)潜龙勿用(qin)C.脊梁(j)倜傥(tng)锡箔(b)荆川纸(jng)D.菜畦(q)缘由(yun)脑髓(su)金叵罗(p)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迹罕至(稀少)觅食(寻找)B.敛进(收拢,收缩)鉴赏(鉴定)C.人声鼎沸(水开)拗(用力弯曲)D.攒成(簇)宿儒(长久从事某种工作)3.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3)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4)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A.比喻拟人比喻比喻B.排比拟人比喻拟人C.排比拟人比喻比喻D.比喻排比拟人比喻4.下列文字空白处标点填写正确的一项是()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A.“”,?,B.“”,?,C.“?”,D.“”,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B.“三味书屋”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D.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6.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B.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C.目前,一些厂商在广告上弄虚作假,对自己的产品大事渲染,以此误导群众,骗取不义之财,这也是一种违法行为。D.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具匠心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7.文中第九自然段中的三个“也许”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二、课内语段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8.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内容。9.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视觉: 。听觉: 。味觉: 。10.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11.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12.作者如此有兴致地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三、课外类文阅读系在风筝线上的回忆周岩壁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在乡下,三月的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时间,又有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软,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爷告奶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累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啊!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儿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冷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13.第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14.根据第段内容填空。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糊纸涂色()15.第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段?16.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17.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答案与解析】1.B(A项中“盔”应读ku,C项中“脊”应读j,D项中“髓”应读su。)2.D(“攒”应解释为“凑在一块儿”。)3.C4.C5.D(本文是散文。)6.D(“别具匠心”是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为褒义词,不合语境。)7.排比。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手法,又考查了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理解。)8.百草园美丽的自然景物之乐。9.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又酸又甜10.(1)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2)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11.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形的何首乌根;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12.表达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也与下文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进行对比。13.(1)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2)触景生情,自然引起下文对童年的回忆。14.制作骨架系缠放线15.(1)第段写放风筝失败的体验,与前两段写放风筝成功的快乐,都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反映;(2)使童年的生活更有趣;(3)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16.(1)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2)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3)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念之情。17.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快乐。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1.易错字争执(zh)绽放(zhn)抚弄(f)恍然大悟(hung)搓捻(cu nin)疲倦不堪(kn)譬如(p)花团锦簇(c)2.多音字模涨缝喷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程度较浅。情感自然流露用“油然而生”;情感抑制不住用“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程度较深。5.词语释义疲倦不堪:非常疲乏,难以忍受。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过来。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文题解说】“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但它在本文中是指“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