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0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的有关成语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0261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0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的有关成语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0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的有关成语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0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的有关成语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0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的有关成语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想在此乱世充分显示自己的济世之才。这一时期也的确产生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流派,兵家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流派,孙膑就是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孙膑是战国初期齐国人,为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之后,师从于鬼谷子,求学时与魏人庞涓是同门师兄弟。孙、庞二人虽同学于鬼谷门下,但因二人脾气禀性不同,所以鬼谷先生在传授技艺时便有所偏好,只将孙子兵法十三篇注释后传于孙膑而不授庞涓,因而二人虽同出鬼谷门下,但孙膑之能却远在庞涓之上。 战国初期,各国对人才需求迫切,都在广纳天下英才以为已用,魏国也不例外。魏相公孙痤去世前曾向魏惠王举荐自己的门客卫鞅,说此人天下奇才,劝惠王重用卫商,若不能任用卫鞅也要将其杀掉,以免其为他国所用而不利于魏国。魏惠王觉得老相国临终有些糊涂:既要举荐卫鞅,又劝杀掉卫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于是没有理会公孙痤的临终遗言,既没有重用卫鞅,也没有杀掉卫鞅。卫鞅后投奔秦国,向秦孝公进以帝、王、伯三术,秦孝公非常欣赏卫鞅之伯术,便任命卫鞅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卫鞅变法成功,使秦强大,被秦孝公封于商地,后世也称卫鞅为商鞅,其变法强秦史称商鞅变法。魏惠王得卫鞅而不用,深感后悔,于是传令天下重金招贤。庞涓得知魏王求贤若渴,于是辞师下山投奔魏国。临下山时,庞涓手拉师兄孙膑之手貌似诚恳地说:“我若在魏得志,一定请师兄下山共富贵!”见孙膑有些不信还发下重誓:“若弟违约死于万箭之下!” 庞涓下山入见魏惠王后,很快得到魏惠王信任,任命其为三军元帅并兼军师之职。这鬼谷先生真不愧一代雄才,连不肖之徒庞涓都身手不凡,自担任魏国元帅后,指挥魏军讨伐宋、卫等小国屡屡得胜,于是庞涓在魏地位越来越稳固。但这时的庞涓早就把自己下山时与师兄孙膑之约忘到九霄云外了。 时墨子云游天下,拜访鬼谷子时遇到了孙膑。交谈中得知孙膑身怀绝技,便有些可惜地问:“你既学业已成,为何不下山建立功名而甘于隐没于此呢?”孙膑便将师弟庞涓之约如实相告。墨子当然知道庞涓已得志于魏,但又不好深说,只好下山至魏亲自举荐孙膑。魏惠王得知庞涓有师兄孙膑才能天下无比,便有些不快地问庞涓为何不向自己举荐,庞涓无奈写信邀请孙膑下山共侍魏王。孙膑入魏后,言谈之间庞涓自觉技不如膑,便起了杀心,但为了得到孙子兵法十三篇,庞涓设计假魏王命将孙膑双膑骨挖掉,使孙膑成为残废,孙膑无奈装疯逃过一死。墨子得知孙膑在魏遭遇后心有不忍,于是设计帮孙膑逃离魏国来到齐国。 入齐后孙膑先为齐将田忌门客,通过一件小事,其智尽显。 齐威王闲暇时常与众臣赛马,每次将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各赛一局,因威王为君,其三等马均强于诸臣,所以每次都是威王胜。一次孙膑随田忌一起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觉得其实田忌各等马与威王之马差距并不是很明显,心里有了底,于是回府后孙膑向田忌建议:“来日再赛,将军可与威王赌千金一局,我保你定赢”田忌虽有些不信,但素知孙膑之智,于是向齐威王下了战书,威王每次均三战全胜,自是应战。次日赛马开始后,头阵孙膑命将田忌之下马饰以金鞍与威王上马对阵,当然大败而归;次阵孙膑以田忌之上马对威王之中马,田忌小胜;三阵孙膑命以田忌中马对威王下马,田忌再胜!结局田忌赢千金而回。威王有些不解:每次赛马你连一局都未胜过,今天怎么能连赢两局呢?田忌于是将孙膑之谋告于威王,威王对孙膑之智佩服异常。 魏国北邻原有个小国叫中山,本已被魏国收服,但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占领了,对此魏国很生气,时时想收复中山。自庞涓统领魏军后,魏军实力大增,魏惠王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庞涓率军攻打中山。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魏王从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开始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以田忌为将,并任命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便想直逼赵国邯郸与魏军决战,以解邯郸之围。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绳结是不可以握拳去解的;排解争斗同样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军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庞涓得知齐国大军向自己的都城大梁袭来,若大梁有失,就算自己攻下邯郸也是魏国罪人。于是只好命大军解邯郸之围,回救魏都大梁。孙膑又在庞涓归路中设伏击于桂陵,大败庞涓,赵国之围遂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典故。 十三年后,魏以太子申与庞涓共率军伐韩,韩同样向齐求救,又是孙膑定下了许韩出兵却缓兵相救之策,待魏、韩两军相战互有伤亡时,齐以田忌为大将军,以孙膑为军师出大军救韩。孙膑艺高人胆大,再用围魏救赵之计,救韩而不向韩,却大军直指魏都大梁,庞涓只好再次回救大梁。孙膑再用减灶惑兵之计,诱使庞涓孤军追击,然后于马陵道设伏,箭伤庞涓于马陵。最终庞涓自杀而死,太子申被俘后也惧辱自杀,齐军大胜。 庞涓因嫉贤妒能而设计陷害同门师兄孙膑,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虽官至将军却仍为后世所不耻。孙膑虽受刖刑但矢志不渝,虎口脱险后两用围魏救赵之计终将仇人庞涓置于死地,后功成引退,不知终于何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杀妻求将“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古人在论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家时,通常将孙武、吴起并列。那么吴起是何方神圣,竟能与武圣人孙子齐名呢?翻开历史看看还真让人大吃一惊,原来这吴起乃是孙武子以后,善于用兵的同时又具有高深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几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又与商鞅齐名。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及政治才能,对后世用兵影响深远。他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部众之心。总结吴起的一生,可以说功勋卓著,政绩突出,连司马迁之史记都将其功收入孙子吴起列转,可见后世将吴起列为军事大家并不为过。那么,历史上的吴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吴起应该是个有远大理想抱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人。吴起出身并不显贵,少时家境一般,但生于小国卫的吴起却从小便立志成就一番大事业。为此,可以说吴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能出人头地,吴起努力求学,先后就学于孔子之后曾子及子夏,学习儒学及兵法。学习期间可谓心无旁骛,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此竟六载没有回家探视老母,就连老母病故也不过大哭一场后便学习如故。虽然后世对此多有诟病,但吴起好学之情可见一斑。果然经过数年专心学习,吴起终于学业有成!公元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拜吴起为大将迎战田和率领的强大的齐军。吴起受命后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因当时齐强鲁弱,齐将田和又得知鲁国用吴起为将,更有些轻视之心。于是吴起便充分地利用了田和的这种骄敌情绪而一再向对方“示之以弱”,当田和派人以讲和为名到鲁营探听虚实时,吴起尽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并以卑谦之词应对齐使,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正当齐使以为鲁军全无战斗力回报主帅时,吴起却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这样的战例在吴起一生的作战史中比比皆是,效力于魏文侯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更是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从而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起除军事才能卓著外,还具有独特的政治眼光。因仕魏日久得罪了很多人,吴起只好到楚国谋职。楚悼王早就听说了吴起的大名,于是到楚国不久便被认命为令尹(相当于相国)。吴起对楚悼王的知遇之恩感激无比,便向楚王建议:“楚国土地方圆数千里,有雄兵百万,按实力早就应该称霸诸侯了。只所以到现在还默默无闻,主要原因还是养兵失道呀。所谓养兵之道,必须先聚其财,后用其力。如今朝中满是无用之官,已经过了很多代所谓的皇亲贵族也由国家供养。相比之下为国打仗的战士却只能有微薄的收入,如此分配机制怎么能让前线的战士们人人怀有为国捐躯之心呢?如果大王相信臣,请授权臣对此进行改革,裁冗官,减皇族,广集粮,厚待敢战之士,如果这样还不能使我国强大,臣宁愿领死!”于是楚王用吴起之计大力进行一系列改革,最终使楚国兵强马壮,雄视天下。另外,这吴起还可以说是智慧过人,举一个例子便可看出其才智。因吴起在楚的改革触动了许多楚国贵族的利益,于是很多楚国王公大臣均想置吴起于死地而后快,但因悼王宠信吴起,那些人也无从下手。可当楚悼王死时,那些人觉得吴起没了靠山,便发动叛乱攻打吴起之家,吴起自知得罪人太多绝无活路,于是便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射中自己者也必然射中悼王之尸,射中悼王之尸者必然死罪,这样自己虽死也会有人为自己报仇!果然追杀吴起的楚贵族为了杀死吴起便没有想太多,尽管吴起抱着楚悼王之尸,众人还是万箭齐发,将吴起射成了刺猬。当然吴起虽死楚悼王之尸也不能免,同样被万箭穿身!悼王葬后,楚肃王戚即位之初便派令尹追查射中悼王尸体之人,因此被诛灭宗族的竟有七十余家!身死还能为已报仇雪恨,将仇人尽诛者,吴起之外还有几人?吴起之智可谓天人!也许上帝太强调公平,给人以大智,必同时赐其大难。吴起如此神人,但却为世人所不耻,主要还是此人有一巨大的性格缺欠:德行太差!只杀妻求将一说便可让其臭名远扬。在到鲁国做中大夫前,吴起便已娶齐人田宗之女为妻。所以当齐军伐鲁,鲁相国公仪休向鲁穆公建议“欲却齐兵,非吴起不可时,穆公却一直没有答应。因为鲁穆公觉得虽然吴起确有大将之才,但其所娶田宗之女乃齐人,一般来说至爱莫如夫妻,吴起既然娶了齐人之女为妻,若为鲁将难保不为齐国着想而不能全力为鲁。吴起得知鲁穆公的担心后,二话没说便回家了。见到妻子田氏便问:“丈夫能位列卿相,食禄万钟,名留于千古,这是不是妻子所希望的呢? ”田氏想都没想便说:“那是当然了。”吴起又说:“如果我想成为那样的人,你能帮我吗?”田氏当然说全力支持了。于是吴起说:“现在齐师伐鲁,鲁侯想认命我为将军,但因为我娶了你而怀疑我不会一心助鲁。如果将你的脑袋献给鲁侯,鲁侯必然信任我,到时我就可以功名可就了!”田氏听了大惊失色,还没等开口说话,吴起早已挥剑斩落田氏之头。其实作为礼仪之帮的鲁国之君,鲁穆公对吴起这种残忍的作法也是不屑一顾的,只是若于国中无能人才起用了吴起,可是得胜后终因吴起的这种不道德行为而弃之不用。吴起的这种不道德行为的确不能为以礼仪著称的国人所认可,所以多年来尽管吴起智慧过人,但却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不过想想也是,如果由圣人统治这个世界,圣人的能力越强,这个世界可能就更接近于天堂;反之若由魔鬼统治这个世界,魔鬼的法力越高,这个世界可能就更接近于地狱!如此看来,吴起才高八斗却不被后人所推崇也就顺理成章了。三令五申 在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中,有一位只凭短短五千余言小文便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代军事鼻祖的人物,这个人便是孙武。虽然其所著孙子兵法为后世推为军事经典巨著,但其实历史上对孙武本人资料的记载并不是很详实,甚至连其生卒年月都无人知晓,史记也不过将其与孙膑、吴起一并写了一篇孙子吴起列传,可见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孙武视为武圣人。正象三国时期的关羽生时并不是很出名而死后却被尊为关圣人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人们才将孙武子尊为武圣人。 说起孙武子,咱们就不得不提三令五申的故事。 大家一谈到春秋五霸恐怕就都会想到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但这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五霸另有其人,那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实根据历史记载,笔者到是更相信后一种说法。吴王阖闾只所以能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孙武子功不可没! 吴国在初期只不过是长江以南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被中原诸国称为“蛮夷之邦”。晋景公为了制楚才派人扶助吴人,教其乘车、射御、战阵之术,使其攻楚。吴人自扰楚后,吞并了一些附楚的蛮夷小国,才逐渐强盛起来,到了寿梦执政时,开始称王。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扎,诸子中季扎最贤。寿梦临终之时,想让季扎接班,但季扎坚辞不受。于是寿梦将王位传给长子诸樊,并遗命兄终弟及,必使季扎取得王位。但是当余昧病逝,王位依次应该传到季扎时,季扎仍然拒绝王位。群臣遂奉余昧的长子为王,是为吴王僚。这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寿梦的长孙、诸樊的嫡长子公子光。公子光认为:吴制兄终弟及,既然季扎不受,就应该嫡长子继承,这样王位当属自己!于是公子光一心要发动宫廷政变,把王权夺回来。果然在楚人伍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刺杀王僚成功,并将王僚之胞弟掩余、烛庸以及勇武异常的太子庆忌等人一一除掉,自称吴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帮助公子光成功登上吴王宝座的楚人伍子胥,在楚时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发誓消灭楚国以报杀亲之仇。至吴后见公子光有大志,便帮其发动了这场宫廷政变,以期吴王能为自己发兵灭掉楚国。但吴王阖闾登上王座后,并没有马上出兵伐楚,即便伍子胥多次提醒,阖闾仍未有出兵之意。伍子胥侧面一了解,原来可能觉得自己是楚人而非吴人,若委以重任吴王阖闾有些担心。于是伍子胥遍访吴国,终得吴人孙武推荐给了吴王阖闾(其实此应为冯梦龙先生为东周列国志剧情所需而杜撰,孙武应该为齐人)。 孙武初见吴王阖闾,便献上了自己所写的兵法十三篇,吴王仔细看过之觉得孙武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便想用其为将,但觉得还应该再试试孙武的真才实学,于是对孙武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写得非常好,不知道能不能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当然可以。吴王转念一起,军队都是训练有素的,若用军队试可能不一定显出孙武的特别来,不如难为难为他,看他是否真有军事天才。于是向孙武说:“先生用兵寡人不疑,不过先生的兵法能不能驱使女人?”孙武想了想说:“凡兵法者重其法而非其兵,若主帅执法严,什么人都可以为伍,女人有何不可?”于是吴王将自己后宫美女一百八十人集中起来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任命吴王阖闾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并发给宫女每人一支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开始向宫女们宣讲队伍行进命令:“大家看好了,我让向前就看我心胸;我让向左就看我左手;我让向右就看我右手;我让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宫女大声说明白了。于是孙武让人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在传令前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违令的后果,然后才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谁知宫女看到孙武如此认真地宣讲觉得很好笑,于是不但无一人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严肃地对宫女们重申:“纪律解释不明口令交代不清,这是将官们的过错,请让我再向你们说明一遍”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宫女们解释了一番,然后再一次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宫女们整天在后宫侍候吴王,每个人为争宠均重粉华衣,根本没拿过兵器,哪见过这样的情形?见孙武那个认真样仍然是大笑不止。 孙武狠了狠心说:“纪律解释不明,口令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已经交代清楚了而兵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向执法官询问:“军中有令不行该当何罪?”执法官说按令当斩!于是孙武当即命左右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一见孙武动真格的要斩他最心爱的两个妃子,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这两个人是寡人最喜欢的妃子,无此二人寡人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寡人已知将军用兵之法了,看在寡人的面子上,就绕过这两个人吧。”可是孙武并没有给吴王阖闾一点面子:“我已受君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不顾吴王的请求命左右将担任队长的两位阖闾爱妃斩首示众,并重新任命两位排头的宫女为队长。宫女们见吴王爱妃都被斩,个个吓得花容失色,哪敢再不听令。于是孙武再发出命令,众宫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再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没有一个人敢儿戏了。孙武训练好宫女后,面呈吴王:“女兵已练成,现在即使大 王让这些女兵赴汤蹈火也不会有一个人说不!”可吴王终因自己的两个爱妃被处死心有恨怨而没有立即启用孙武。 这就是孙武子三令五申的典故。虽然吴王阖闾没有马上任命孙武为大将军,但其毕竟有雄心大志,且已知道了孙武子的军事才干,是绝对不会因为儿女私情便放弃这样一位军事奇才的。不久吴王阖闾便认命孙武为大将军,统领吴国三军。而孙武也的确没有辜负吴王的信任,在随后的几年中,帮助吴王安定国内,扫除吴王僚之胞弟掩余、烛庸等隐患,最终出兵攻破楚国都城郢(今荆沙江陵西北),为吴王阖闾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孙武子真高人,助吴王称霸后便辞官不做引退江湖,至今人们也不知道其终老于何处。 孙武子留给后人的故事并不是很多,就算这三令五申的典故收录于史记,其实也未必就真有其史实。不过真实历史也好,后世传说也罢,只要能为后人所回味,便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豫让击衣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乱世,但正应了那句话:乱世出英雄。这个时期有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其实只做了几件事,甚至是只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便成为流芳百世的人物,晋国刺客豫让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想了解豫让这个人,我们便不得不先说一下三家分晋的那段历史。说起春秋战国,很多人立即会想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前面说了好几次了,战国七雄也是家喻户晓,哪雄呢?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就怪了,那个春秋时期威震一方,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兵强马壮,怎么到了战国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呢?韩、赵、魏三强又是何时冒出来的呢?原来晋文公时,为了扩充军力,文公便将本国的三军扩为六军,每军设元帅一人。到晋景公时,六军元帅逐渐发展成六卿共主晋政,哪六卿?为范、中行、赵、韩、智、魏六个世袭卿族,后来因范、中行主政时犯众怒,被其他四卿灭掉,晋国便由赵、韩、智、魏四家主政。又过了几十年,四家卿臣势力越来越大,晋君反而不如四家,其中尤以智氏最强。智家为了独霸晋国,便想出了一个削弱赵、韩、魏三家而加强自己的主意:假借晋侯之名,让三家各割地百里充公以资军费。韩、魏忍痛割了地,智家充为已有,而独赵主襄子以为土地乃先祖拚命得来而不予。于是智家便约韩、魏共攻赵襄子,并约定灭赵后三分其地。韩、魏一来惧智家强大,二来也贪赵家之地,于是帮助智家将赵襄子围于晋阳。智伯在久攻不下时借山洪暴发之机决开晋水冲灌晋阳,于是孤城晋阳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在与韩康子、魏桓子视察水情时忘乎所以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国呀,咱们晋国的汾、浍、绛可均是这样的大河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康子与魏桓子听后心里一惊:既然晋水可以灌晋阳,那绛水也可以灌韩都平阳,汾水也可以灌魏都安邑。恰此时赵襄子使人策反韩、魏二家,于是韩、魏二家反决晋水倒灌智氏大营,最后将智伯杀死并灭其族,赵、韩、魏三家均分其地。后三家共请于周天子将自己封为诸侯此是后话。灭了智氏后,最恨智伯之人就是赵襄子了。还是赵家适子时,智伯便多次羞辱赵襄子,后智伯又集韩、魏之兵围赵襄子于晋阳,差点让赵家再次灭族。杀死智伯后,赵襄子为了解气,便将智伯的头骨做成了一个便器置于厕所内,让其死后也遗臭万年。这一不道德的作法引起了智伯手下一义士的不满,这个人便是豫让。在智伯兵败时,豫让也曾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只好逃往深山躲避。听说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骨制成便器,心里非常气愤,便决定出山为智伯报仇。他先化装成刷厕所的,揣把匕首混进赵家厕所涂墙壁,准备趁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刺杀他。可这赵襄子好象如有神助,在上厕所时忽然感到心慌,于是令人搜查,这一搜便将豫让抓了起来。这豫让也不抵赖,坦陈自己是想为智伯报仇。偏这赵襄子也是个很爱才之人,见豫让如此坦城,必是义士,便想收为已用。豫让当然不干,赵襄子左右的人便建议杀掉豫让,赵襄子想了想说:“主子身死后还能舍命为其报仇,豫让真忠义之士!放了他吧。”于是将豫让放了。可豫让自由后并没有放弃复仇的念头,还想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无奈赵襄子防范森严,豫让一直无从下手。于是豫让拿热漆涂遍全身,生了一身疥疮,容貌体态全部改变了,可上街乞讨时声音还是被妻子听了出来。于是豫让又吞吃烧红的木炭,将嗓子弄坏,再上街乞讨时连妻子都认不出来了。有位朋友偶然认出了他,流着泪说:“凭你的才学,只要肯为赵襄子做事,一定可以得到信任而有机会接近他,到时候再找个机会杀了他多容易?何苦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呢?”豫让哑着嗓子回答:“如果替别人做事还怀有二心,这决不是仁义之士所为,我虽想为智伯报仇,但决不能做那种不仁之事!”苦苦地等待了很长时间后,刺杀赵襄子的机会终于来了。赵襄子要视察刚刚竣工的一座桥。豫让得知后便预先藏于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时起而杀之。可这赵襄子当是命不该绝,在座驾刚要上桥时,马忽然长嘶不前,大臣进言:“臣闻良马不陷其主,既然此马驻足不前,前面可能有危险。”于是赵襄子命人搜索,果然在桥下将豫让搜出。豫让见自己再次刺杀赵襄子的目的仍无法实现时,便仰天长叹一声,然后嚎啕大哭。赵襄子有些不解:“知道杀孤为死罪,现在你是不是怕了?”豫让止住了哭声:“要是怕死我就不再来刺杀你了,我只所以伤心,是因为我死之后再也没有人为智氏报仇了!”赵襄子想了想还是不解,便问道:“当年你效力于范氏、中行氏时,范氏、中行氏被灭也没见你有什么举动,反而投奔了灭掉他们的智伯。现在智氏被灭,你为什么就不能为我效劳,而非要刺杀我呢?”豫让回答:“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当年范氏待我不过普通人,我只能以普通人的行为报答他们;而智伯却以国士来对待我,我也必以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赵襄子听了大为感慨,觉得如此义士却不能为己所用,实在可惜,但又不能再次放过他,于是解下佩剑给豫让令其自尽。豫让接剑在手向赵襄子磕了几个响头请求道:“二次刺杀您都没有成功,我自知再没有活命的道理。我死不足惜,只是报仇之志未酬。您若怜我之志,可否以衣让臣刺之,以寓报仇之意,这样我九泉之下也安心了!”赵襄子也被豫让这种执着感动了,果然脱下自己的锦袍递给了豫让。这豫让接衣在手,怒目而视,就象面对真人一样对赵襄子的锦袍连刺三剑!刺罢仰天长啸:“智伯,豫让虽无力为你报仇,今击襄子之衣,也算为你报仇了!”说罢自刎而死。豫让击衣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它不但载于史记刺客列传,还被改编成了很多文艺形式。我们其实对历史上是否真有豫让其人并无所知,即便真有其人,也不过仅仅知道其报仇不成却只能求个心里平衡而已。这就应了那句话:结果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只要我们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问心无愧!苏秦刺股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些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其中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今天咱们就说说锥刺骨的主人公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 传说苏秦早年师从于鬼谷子门下。这鬼谷先生乃仙人,欲度一、二弟子成仙,自庞涓、孙膑陆续下山求取功名后,鬼谷子更看重苏秦、张仪。可是这师兄弟二人同样无意成仙,见庞、孙二人已在各国建立功名,便也想下山入仕,鬼谷子若留无果,只好准许二人下山。临行前特意叮嘱二人要齐心合力,万勿效孙、庞二人兄弟相残,并送太公所著阴符一册与苏秦,嘱其“若游说失意,只须熟玩此书,自有进益”于是苏秦始辞鬼谷下山,回至洛阳家中。 归家只安顿数日,苏秦觉得自己学业有成,便急欲出游列国寻求富贵。于是向家里请求变卖家财,用以资助自己求仕于列国。可母、嫂并不理解苏秦的这种举动,都极力劝阻: “为人应该现实一些,如果你能脚踏实地地务农或经商,也许还能获利十之一、二,你一心只想游说君王,好高骛远,万一不能见用于列国,你可能连养家糊口都难呀!”可苏秦并不为所动,仍一心求仕。洽好当时卫鞅游说秦孝公被委以重任,主持变法成功被封为商君,苏秦觉得秦国可能是自己大显身手之地,于是西奔咸阳。但彼时孝公驾崩,商鞅也被处死,秦国由惠文王主政。秦惠文王刚刚杀掉商鞅,心里正讨厌游说之士,于是没有给苏秦好脸。但苏秦并不死心,留在秦国将自己数年来的求学心得写成十余万字的治国方略上书秦王凡十余次,秦王虽然看了苏秦之书,但却一点也没有起用苏秦的意思。在秦国呆了一年多,带来的钱都花光了也没能得到秦王的正眼,苏秦只好变卖车马仆从,自己背着行囊徒步而归。母亲本来就不同意苏秦的作法,见到落迫的苏秦后将其大骂一顿;妻子正在织布,对苏秦的归来视而不见。苏秦又累又饿,只好向自己的嫂子求一碗饭,嫂子看到苏秦的狼狈相,嘴一撇理都没理苏秦就走了! 苏秦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心想真是世态炎凉呀,贫贱之时妻以不为夫,嫂不以为叔,母不以为子。失意时突然想起恩师鬼谷先生临下山时曾送了自己一本阴符,并特意叮嘱自己若游说失败,当仔细研读此书。于是翻出阴符,将自己关在屋内仔细研读昼夜不息,至夜深人静时自然困倦,为了让自己精神起来,苏秦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旦倦意上来,便拿锥子狠狠刺向自己的大腿,鲜血顿时涌出直流至脚下,当然倦意全无,于是苏秦读书如故。如此一年多,天下大势,尽在苏秦掌握之中。这就是后世所谓“苏秦刺骨”的由来。 学成以后,苏秦信心百倍,不但自己仍要游说列国,还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向兄弟苏代、苏厉等宣讲。这两兄弟也不是省油的灯,听了苏秦的理论,认为的确可以在战国之乱世中大显身手,于是一起变卖了家里所有的财产,共同资助苏秦游说列国。因为此时七雄中当属秦国最强,所以这哥仨一开始还是想西至秦国,若能得到秦王重用,可能真的会使秦国帝业有成!可再一想不行呀,苏秦曾向秦王推荐自己一年有余,上书也不下十次,并将自己毕生心得都书于秦王,可仍没有得到秦王见用,如果再次西游仍得不到秦王重用,岂不被天下人耻笑?果如此,还有何面目再游说于他国?于是这哥仨就先入哪国的问题研究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一天苏秦开窍了:“观现今之天下大势,虽七雄并列,但唯秦最强,其他六国莫不为秦马首是瞻,秦王说东列国不敢说西,秦王一怒,列国无不割地以媚之。如果能想一列国结盟之策,让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则秦虽强而必不敌六国之众!”想到此苏秦顿时心情大好,于是兄弟三人在一起再细细地研讨了一翻,最终形成了六国合纵共抗强秦之策。 于是苏秦来到燕国拜见燕文公。虽然苏秦游说秦国未得重用,但其为秦王上万言书之名早已播于诸侯。燕文公一听说大名鼎鼎的苏秦来到燕国,大喜过望,立即将苏秦请上朝堂当面向其请教兴国之策。这苏秦总算遇到了能听其纵论天下大势之君,于是拿出平生所学在燕文公面前点评起燕国的国际地位:“大王之国虽位列七雄,但地不过方圆二千里,军队也不过数十万而已,与中原列国相比,恐怕都不及他国之一半。但自大王掌国以来几乎听不到金戈铁马之声,也未见到覆车斩将之景,自今好象安居无事,大王是不是也有些奇怪?”说罢苏秦故意顿了顿,见燕文王仍洗耳恭听,于是继续说下去:“燕国之所以还没有经历刀兵之苦,都是因为您有赵国这个天然屏障,使秦国无法越过赵国直接攻打您呀。如今大王却不知与邻帮赵国结好,反而一味想割地以媚远方的秦国,这种作法是不是有些愚蠢?依在下愚见,如果大王能与近邻赵国结为友好联邦,进而与其他五国共同结盟,秦国再强如何能敌六国之盟?果如此,天下才可得百世之安!” 燕文公虽然也赞同苏秦之计,但却担心其他各国是否也同意这个计划。苏秦见自己的主张有人同意,立即来了精神,拍着胸脯向燕文公保证:“如果大王信得过我,我可以先为大王出使赵国,定让那赵王与大王结盟,进而为大王游说列国,以成六国之盟!” 燕文公听罢大喜,立即出资让苏秦赴赵国游说赵王。到了赵国,苏秦又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赵王接受了自己的合纵主张,并以相国之印授予苏秦,命苏秦往说他国。于是苏秦至韩游说韩宣王、至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至楚游说楚威王。诸侯均对苏秦合纵抗秦之计大加赞赏,于是六国共约会盟于洹水,达成联合的盟约。六国因合纵抗秦之计出于苏秦,遂共推苏秦为纵约长,并配六国相印总辖六国之民,同时各赐黄金百镒,良马十乘,然后各国返回。因此约定,此后十五年,秦国再也没敢图谋向函谷关内进攻。 六国之相苏秦再至家乡洛阳时,旌旗仪仗前呼后拥连接二十里不绝,其威仪毫不逊色于诸侯王,一路上各级官员见到苏秦无不望尘下拜,连苏秦的家人看到如今身配六国相印的苏秦也不敢抬头仰视,皆俯伏郊迎。苏秦坐在车中看着拜伏于地的嫂子说:“从前嫂子连一碗饭都舍不得给我,现如今为何又如此恭敬我呢?”其嫂面带愧色:“如今季子位高权重,富贵无比,谁敢不恭敬您啊!”苏秦看着满地俯卧之人,发出一声长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现在我才看出富贵的好处呀!” 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看来这一百试不爽之真理自古有之!胡服骑射自赵盾辅佐晋襄公,使晋国有中兴之意始,赵氏便开始活跃于历史的舞台上。赵氏虽以人臣之身位列诸侯,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然而其崛起之路并不平坦。先是晋景公听信屠岸贾谗言灭了赵氏一族,多亏赵氏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舍命救出赵氏孤儿赵武,才存续赵氏一脉;后赵襄子又险被智氏所灭,也是智氏太狂得罪韩、魏两家才使赵氏得脱,三家联合反灭了智氏一族,最后共分晋国而位列诸侯。自周天子威烈王册封赵氏为侯后,赵国时强时弱,传至赵武灵王时,国力又有些衰弱,甚至连周边一些诸如中山一类的小国都时常对其袭扰。这赵武灵王也是一代英主,看见自己的国家不能对抗其他强敌,遂产生变革之意。一天赵武灵王对大臣楼缓说:“咱们东有齐国、中山,北有燕国、东胡,西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如果再不发愤图强,我们随时可能被人家灭了。要发愤图强,就得改革。我觉得咱们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脚穿皮靴灵活。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看如何?”楼缓听了很赞成。赵武灵王接着说:“咱们的军队也基本是步兵,就算有些战车也不如胡人骑马打仗方便。除了学习胡人的穿着,我们还要学胡人骑马射箭!”赵武灵王的这个建议刚一提出便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肥义知道后向赵武灵王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大王既然认为胡服骑射对国家有利,就应该全力推行!”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便决定胡服先从自己做起。待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穿着胡人的服装便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尽管赵武灵王把胡服的好处说了一大堆,可那些守旧的大臣们早已习惯了自己宽衣大袖的服饰,突然让自己换上短衣窄袖的胡服总觉得太丢脸,不愿照办。赵武灵王见自己带头还不行,于是便说服了在朝中非常有影响的老臣公子成,让其也穿上胡服。大臣们一见公子成都穿起了胡服,只好都跟着改穿胡服了。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便正式下令全国胡服。不久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接着赵武灵王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便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使赵国成为北方的一个军事强国。因为经常带兵外出征战,国又不可一日无君,所以赵武灵王经常将国内的政事交给儿子处理。久而久之,赵武灵王有了让儿子正位的想法,终于在公元前299年,他正式传位给儿子,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这就是最初的太上皇。自任主父后,赵武灵王更是专注于对外军事征战,而此时对赵国而言最大的劲敌莫过于强秦了。虽然秦赵相邻,但赵主父却从未见过秦王。为了打败秦国,赵主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己化装亲自出使秦国。一来亲自考察一下秦国的地形,二来也可以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说干就干,赵主父即该以使者赵招之名出使秦国,带着图工一路将秦之山川地形收录于册,不日到达咸阳拜见秦昭襄王。在与秦王的应对中,赵主父可谓不卑不亢,从容应对,将赵武灵王让位于赵惠文王之事也巧妙地传于秦王。秦王当时就觉得赵“使臣”的态度举止,既大方又威严,不像个普通人,心里也有点犯疑。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赵使”,这次赵招回复秦王,假赵使原是主父,现已回赵了。秦昭襄王听罢大吃一惊,立刻命人领兵追赶,然赵主父已过函谷关三天了!就是这样一位赵国英主,却在晚年时犯下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致使自己饿死于沙邱宫!原来赵武灵王早年曾娶韩女为夫人,韩夫人为其生下长子赵章,被立为太子。但至赵武灵十六年,又娶一女叫吴娃,赵武灵王非常宠爱此女,后此女又生一子赵何。韩夫人死后,赵武灵王立吴娃为后,同时废了太子章,而改立赵何为太子。后来自任主父时,即位称惠文王的便是这个赵何,封赵章为安阳君。一次赵主父征战归来让赵惠文临朝听政,当看见自己的长子赵章以成人之身反向幼年之弟俯首称臣时,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便有了将赵地一分为二使二子共掌之意。下朝后主父向公子胜问计,公子胜力谏主父说:“昔日大王废长立幼虽然有些不对,但事情已过了么多年,现在君臣之分已定,如再生事端,恐怕对赵国不利呀!”于是主父便没有再提起此事。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赵章得知主父有意二分赵国与已时,原本已平静的心情又有起波澜,心想这国家本来就应该是我的,既然主父也有意怜我,何不借此机会刺杀惠文王,果如此,主父也只有认可自己了。于是趁与主父、惠文王同游沙邱时,发动政变,想杀死惠文王。但惠文王早有防范,赵章很快兵败。走投无路的赵章只好投奔主父以求庇护,此时的主父又犯了第二个致命的错误,将赵章藏于自己的寝宫。平叛将领李兑、公子成等遍搜沙邱不见赵章后,料想赵章只能躲在主父之处,于是重兵将赵主父之寝宫团团围住捉拿赵章,但主父却坚称赵章不在其宫而拒不交出。众人不敢强攻主父之宫,又不能放走赵章,于是心一狠以从者免罪之名召出所有侍从,然后反锁宫门,围宫达三月之久才敢开启主父之宫验看,其时主父的尸体都已枯瘪了!一代枭雄赵武灵王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于自己人之手,可悲可叹。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争强好胜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兵强国壮;妇人之仁使赵主父一错再错身死沙邱。不过想想也不全是性格使然,人一旦上了年纪自然考虑不周。精力充沛之时人可胜天,年老力衰之日不如幼童,封建帝王终身制不知让多少雄主死无葬身之地。英明若齐桓公、赵武灵王者都不能善终,何况其他庸君?此史实后世应鉴之、再鉴之!鸡鸣狗盗战国末期战乱不已,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保护自己及国家,均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此四君对战国后期的国际局势影响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成就甚至远远大于他们的君王,故后人尊称他们为“战国四君”。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就是齐国的孟尝君。 孟尝君名田文,是齐相国田婴之子。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有子四十余人,田文只不过是他小妾所生的儿子,因生日范忌,于是刚出生田婴便命其母弃之不养。但文母不忍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田文长大后,其母引其往见田婴,田婴很生气地问:“为什么还留着这个孩子?”未等母亲回话,田文立即叩头拜问:“父亲为何不让母亲养育田文呢?”田婴说:“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身长跟门户同高,长大会有损于父母!”田文再拜说:“父亲此言差矣,若命运因上天而定,您无需忧虑;若由门户而定,加高门户不就可以了,岂能因此而抛弃自己的亲骨肉呢?”田婴觉得田文小小年纪便出口成章,不禁对其刮目相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田婴认为田文年纪虽小却老成持重,于是开始器重田文,并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田文之名随之远播各国,田文接待各国来使无不适合,于是所有人都请求田婴立田文为适子。果然田婴去世后,田文承袭了田婴之爵位,封于薛邑,号为孟尝君。 田文袭封薛邑为孟尝君后,广纳天下奇士以为已用,无论有无能力也不管品行如何,只要投奔自己,孟尝君一概收留,而且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无意间灯光没有照到一个宾客,那门客很恼火,认为自己的饭食肯定不好,于是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立即端着自己的饭与其相比,竟无二致,该门客羞愧万分,刎颈自杀以谢罪田文。死士们因此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其时门下食客竟达三千之众。 因孟尝君礼贤下士,诸侯皆愿与其相交,齐王更是重用田文,齐国因此大治。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贤能,一来想目睹孟尝君之风采,二来也想削弱齐国势力,于是请孟尝君赴秦。齐愍王惧秦国之强,只好让孟尝君赴秦。孟尝君一到秦国,秦昭襄王便想任其为相,秦相樗里疾担心田文夺其相位,于是派人谗言于昭襄王:“孟尝君虽贤,但他毕竟与齐王同宗,若任秦国宰相,其谋必先齐而后秦,果如此秦国就危险了。但田文毕竟能人,即便大王不用也不可纵之回国,否则其再为齐用则必为秦国大患!”于是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并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无奈只好命人带白壁二双求见昭襄王之宠妾燕姬,请其在秦王面前为自己说情。这燕姬也是爽快之人,对孟尝君之白壁看都不看,只说愿得白狐皮裘便肯相帮。 原来田文初到秦国时,作为见面礼送了秦王一件白狐皮裘,秦王非常喜欢,便穿之于后宫炫耀:“赵国的确国广物丰呀,如此纯白狐皮裘只有北方的赵国才有呀!”炫耀一通后命人锁于金库之中。燕姬见后非常羡慕,洽孟尝君有求于已,于是提出了愿得白狐皮裘才肯相救的条件。田文一听便有些沮丧,因为那白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只此一件已献给秦王了,如何还能再有一件送与燕姬呢? 正当孟尝君为此发愁时,平时很不起眼的一位门客请命自荐,说自己有办法。原来这是一位惯偷,只要自己相中的东西无论在哪其均能盗到手。既然白狐皮裘只有一件,那就只能从秦王处偷回。孟尝君没有办法只好让那位惯偷试试。那惯偷果然不负众望,趁夜从狗洞潜入秦王后宫将白狐皮裘盗出,孟尝君立即将白狐皮裘送与燕姬。那燕姬也没有食言,在秦王面前为孟尝君很很地美言了一番,也是这秦王耳根太软,听了燕姬之枕边风后便立即为孟尝君签发了通关文书。 孟尝君得到了通关文书如获至宝,命手下改了通关文书上的姓名后连夜逃出咸阳,夜半时分即到了函谷关。按照当时的规定鸡叫时分才能开关放来往客人出关,但其时还是半夜,孟尝君焦急万分生怕秦王返悔而派兵追赶。这时突然闻听一声鸡叫,随后全城公鸡皆鸣。守城官兵以为到了开关时刻,于是打开关门,验看孟尝君文书后放行。孟尝君正疑时值半夜为何鸡鸣时,手下人告知,原来又一不起眼的门客善学公鸡打鸣,为了叫关,便学公鸡打鸣,从而引得群鸡齐鸣,骗开了关门。秦王刚为孟尝君签发完通关文书便后悔了,立即派兵追赶,到得函谷关田文才走。待询问守城兵士是否有齐国田文者通过时,兵士皆言没有。追兵以为孟尝君未到,便严守关门以截住孟尝君。可到天亮也没见孟尝君一行到来,再向守城兵士描述孟尝君之状,守城干兵说早已出城远去了!孟尝君得脱后不无得意地对众人说:“文所以能逃出虎口者,皆赖鸡鸣狗盗之徒!”由此也看出人真不可貌相呢! 从这个“鸡鸣狗盗”的故事可以看出孟尝君门下确有各种奇人。但历史上对孟尝君的评价还是毁誉参半的,一方面孟尝君贤名在外,诸侯皆愿识而交之,又因其礼待下士,愿效死命者比比皆是,所以孟尝君对战国后期各国战争的走势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另一方面孟尝君纳人不择良莠,不管是贤良儒子还是害民恶霸,只要来投均收而纳之,久而久之孟尝君的家里几乎成了藏污纳垢之所,这也从侧面助长了薛地不良民风。当然,人生于世总不会以一面示人,百年人生于宇宙虽短,但于已却十分漫长,看人总要一分为二,功过分开。非常时期当然要有非常手段,从历史的观点看,孟尝君的正面作用应该居多,这点我想是应该得到后人认可的。刎颈之交 大凡一个国家由盛转衰无外乎内忧、外患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反之一个国家内部团结,除非数倍实力于已的强敌,否则是不敢对这样的国家有非分之想的。战国时代蔺相廉将的赵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 蔺相如原是赵惠文王宠用内侍缪贤的一个舍人,因缪贤偶得稀世之宝和氏壁,喜出望外。不意赵王得知此信,向缪贤索要此宝,缪贤爱惜宝壁,便托词未得。赵王大怒,借缪贤外出打猎之机突击搜查缪家,果搜出和氏壁。缪贤怕赵王治其欺君之罪,因燕王曾欲与其相交,便想出逃燕国。蔺相如听说后赶紧劝止“赵强燕弱,燕王欲相交于您并非看重您而是因为您得宠于赵王。现在您得罪赵王,若投奔燕国,燕王一定怕赵王之讨而将您绑于赵王之前。现在看您并无大罪,无非未早献璧罢了,不如向赵王请罪,赵王因您往日之宠必赦免您。”缪贤从其计,赵王果然赦免了自己。于是缪贤知道了蔺相如的本事。 和氏壁一出山,列国皆知。其他诸侯好说,让秦昭襄王知道了便有些麻烦。为了得到和氏壁,秦王想出了诈用十五城以换和氏之壁的计策,于是派使臣至赵提出了交换条件。这下该赵王两相为难了,送壁怕秦王无信不予十五城;拒绝又怕秦国发兵相讨,满朝文武也是左右为难。此时一大臣建议:“能不能让一人持壁入秦,予城则予壁;不予则拿回?”赵王苦笑,谁不知道这样好,可谁能担此重任?这时缪贤说话了:“臣下舍人蔺相如可往。”赵王即命蔺相如为大夫,持壁往秦。 秦昭襄王得到和氏壁大喜,于章台之上大集群臣,相互传示,并命传于后宫玩赏,最后拿于手上赏视良久,却绝口不提予赵十五城一事。蔺相如见此心生一计,前奏秦王:“此璧有微瑕,请让臣指给大王。”秦王毫无防备,命左右将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立即高举宝璧,怒目圆睁:“和氏璧乃天下至宝,大王欲得之,许赵十五城,寡君以下皆以秦无信而言不可。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况大王?在臣力主下玉壁才得以入秦。今大王拿到玉壁后,却并无予赵城之意。现此壁在臣之手,若大王相逼,臣只好与此壁俱碎!” 秦王害怕蔺相如真将和氏壁摔碎,只好假猩猩地说:“寡人只是太喜欢此壁了,故而忘记了划城予您,为了表示寡人的诚心,寡人愿斋戒五日,五日后与您壁、城相换。”于是将蔺相如安顿于馆驿之中,假意斋戒了五日。待五日后秦王再召见时,蔺相如已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秦王大怒:“你说寡人不敬,寡人斋戒受璧,可你却以璧归赵,这不是欺骗寡人吗?”即命左右将蔺相如斩首。相如面不改色:“大王请听臣一言再杀不迟。如今秦强赵弱,只有秦能负赵,赵绝不敢负秦。大王真欲得璧,请先割十五城予赵,再派一人随臣往赵取璧,赵敢得城而不予璧?臣知欺大王死罪,已告寡君因秦王欲夺璧不成而诛赵使,不久此事就广传于天下了。”秦王沉思良久,认为杀了相如不但得不到玉壁,还落得个不义之名,甚至会引起秦、赵战争,得不偿失。于是厚待相如,恭恭敬敬地让蔺相如回国了。 蔺相如果真完璧归赵,赵王大喜,立即拜为上大夫。后来秦国没有给赵十五城,赵国当然也没有再送和氏壁给秦王,秦王心里始终不痛快。这就有了后来秦、赵渑池相会时秦王欲给赵王下马威一节。 接到秦王渑池会好之约,赵王不敢不赴会,于是精心准备一番带上蔺相如开赴渑池。两王相见置酒为欢。酒至半酣,秦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善于音乐,寡人有宝瑟在此,请赵王奏之。”赵王虽然觉得没面子,但却不敢推辞,只好捏着鼻子弹了一曲湘灵,秦王称善不已。于是让御史载其事,秦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了非常生气,拿起盛酒瓦器跪在秦王面前说:“赵王闻秦王善于秦声,臣拿此盆缶,请秦王击之以相娱乐。”秦王大怒,自不肯击。蔺相如跪前一步:“大王觉得秦国强大吗?可如今五步之内只您我二人,大王若不击,相如请与大王同归于尽!”秦王无奈勉强击缶一声。蔺相如站起召赵御史亦书于简曰:“某年月日,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令秦王击缶。” 秦王本欲借机绑架赵王,但经侦查,赵王早有准备,于秦赵边境屯有大军,若赵王不归,两国必定刀兵相见。此时秦王还不愿意与邻邦赵国为敌,于是双方签订合约,誓为兄弟永不交战。为表诚心,秦王还将太子安国君之子异人送于赵国为质。这异人便是一统六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之父,此是后话。 赵王回国后更加器重蔺相如,任命其为上相,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大怒:“我有攻城掠地之大功,相如只凭嘴皮子便位尊于我。况且他不过是宦官舍人,出身微贱。位居此人之下我实在不甘心。以后再见到他一定杀了他!”蔺相如听说后,每遇朝会便托病不往,以免与廉颇冲突。就算是路上遇到将军车队,也赶紧让路而不与其正面相交。蔺相如的门人见相国怕大将军若此,均大失所望,认为蔺相如无力相托而准备弃相府而去。蔺相如知情后向门人解释:“诸位以为廉将军与秦王谁更可怕?”门人异口同声地说:“廉将军哪能与秦王相提并论呢?”蔺相如接着说:“以秦王之威,天下谁不惧之?我却敢当廷叱之。就算相如再熊,难道单单就怕咱们的廉将军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就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人在。若两虎相争,岂能俱存?果如此,秦国必乘间侵赵。我只所以不愿与廉将军正面冲突,都是为了国家大计着想,与此相比,自己受些委屈又有什么呢?” 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真心后非常惭愧,连夜肉袒负荆至相府请罪:“鄙人气量狭窄,不知相国能宽容至此,若相国能赦在下冒犯之罪,在下虽死足矣!”说完便长跪相府庭院中。蔺相如听说廉颇负荆前来,赶紧出来扶起廉颇:“我二人共事赵王,若蒙将军见谅,此相如之幸,更为国家之幸,将军何罪之有?”廉颇听罢泪如雨下:“我性情粗暴,蒙相国见容,真是惭愧呀!”说罢将相二人相拥而泣。许久,廉颇提议:“如果相国不弃,我愿与相国结为生死之交,虽刎颈不变!”言罢廉颇率先下拜,蔺相如亦答拜,于是摆下酒筵,二人尽欢而散。后世称此将、相之交为刎颈之交。秦也因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而不敢轻视,两国间数年无战事。 东周毕竟是乱世,父不父兄不兄者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更是尓虞我诈,象廉颇、蔺相如为国家计而结成生死之交者是少之又少,也许正因为少才更为人们所称道。说起来这种真交便是在现时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如果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有此坦诚之情,还用把构建和谐社会做为一个追求的目标吗?纸上谈兵 这也是一个关于赵国的故事。虽然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赵国名将赵奢,但咱们也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位赵奢将军。 赵奢的前半生史料记载很少,直到赵惠文王时,赵奢的记载才多了起来。赵奢做田部吏时执法无私,因平原君赵胜家不肯交税,赵奢依法杀胜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说:“平原君都纵容家人不依法纳税,谁还守法呢?如此赵国可能弱矣,赵国弱则列强必犯赵,则赵国危矣;国家都不存在了,您还有富贵可言吗?可是若您贵为平原君都依法纳税,谁还敢偷税?如此国家强矣,难道做为皇亲国戚的平原君不希望这样吗?”平原君听了,觉得赵奢真是个人才,便向赵王举荐赵奢任主管全国赋税的官员。赵奢就任后执法如山,于是国库充实。后赵奢又被认命为将军,步入界军。公元前270年,秦军兵围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赵惠文王欲出兵相救,但廉颇、乐乘等皆言不可,唯赵奢认为虽道远险狭,但将勇者胜。于是,赵王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往救阏与之围。赵奢果不负重望,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嘉其功而封为马服君,地位比于廉颇、蔺相如等。因赵奢善于用兵,其被后人称为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 都说将门出虎子,但赵奢之名后世齐颂,却生了个夸夸其谈的儿子赵括。也许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赵括自小就喜欢谈论兵法,家传六韬、三略之书均能倒背如流。有时与其父谈论兵法时,云山雾照地连赵奢也说不过他。括母见此喜出望外:“我儿已尽读其父之兵书,论兵法天下无人能敌,有子如此,真将门虎子也!”赵奢则一脸的不高兴:“女人家知道什么,这小子自以为天下第一,这正是为将之忌呀。带兵打仗不但要熟读兵书,还得因地制宜,虽战略上轻视对手但战术上必须兢兢业业。可这些在儿子看来却几句话而已,这样的人带兵能打胜仗吗?”听了母亲转述赵奢之语后,赵括撇了撇嘴:“看来父亲真是老了呀!”两年后,赵奢病重。临死前拉着赵括的手说:“兵者凶也,为父多年来小心翼翼才免败辱,如今总算是死也瞑目了。可你绝不是将才,切记不可妄居其位!”又嘱咐括母说:“有朝一日若赵王命赵括为将,你一定要劝止,以免丧师辱国!”言毕而终。赵奢死后,赵王嘉其功,让赵括承袭马服君。 尽管赵奢临终前再三叮嘱,但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于是韩国想出了献上党于赵以求赵国出兵相救的策略,赵王因贪上党之地,于是受地发兵。秦王大怒,遂派大将王龁攻打赵国。赵王派廉颇迎战,两国乍一交锋赵军便败一阵,先锋赵茄被杀。再战赵军又败,丢了二鄣四尉。于是廉颇传令:“秦军强,不可出战,再有出战者,虽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