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9712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认识曹刿的智慧;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3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1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2一些文言常识。教学时数2课时预习1诵读并抄写课文。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2理解和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能够准确翻译。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二、导入课文导入示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它的作者是写战争的能手,左传中留下了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场景和细节。但是,在这里的战争,好像没有流血的样子,也没有悬念和转危为安。前面一句“可矣”,下决心出击了,下面一句就是“齐师败绩”。这不是太轻松了吗?前面写战争前动员和政治上的调整和落实,花了那么多篇幅,都是为战争;可真正到了打仗,却好像还没有开打就赢了。再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经九合诸候,一匡天下,齐国的军队绝不是豆腐渣,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败绩”了呢?这样的处理,透露出作者的匠心:文章的重点,不在战争,不在战争如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了胜利。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思想,他的战争理论。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他的理论吧。导入示例二本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一篇议论文。其实不是。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从左传中节选出来的。左传据说是对孔子所编春秋的注解和阐释。孔子编春秋,按年月日顺序,提纲挈领,很简明,于是后来就有人作“传”,也就是加以注解和补充丰富。现在读的这一节,就是左氏对春秋所记载的鲁庄公十年时的大事所作的一个注解和补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文章。(一)学习课文第一段。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重点词句:(1)乃入见:(曹刿)于是就入朝见鲁庄公。(2)问何以战:(曹刿)询问凭什么来打战。何以,宾语前置。(3)民弗从也:民众是不会跟从的。(4)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用、信服;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6)忠之属也: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注意句子的判断句式。(7)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注意与“曹刿请战”的“请”的区别。(8)乘(shn):战车。4请学生笔译本段。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6诵读本段课文。(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方法如上。重点词句:(1)战于长勺:(两军)在长勺开战。介词词组(于长勺)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战)的前面。(2)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攻。鼓:击鼓;名词作动词。之:语气助词,不译。(3)驰之:驱车追赶。之:语气助词,不译。(4)下视其辙:(曹刿)下车查看了齐国部队的车痕。(5)既克:打败齐师之后。(6)夫战,勇气也:打战,靠的是勇气。夫,句首语气词;本句是判断句。三、布置作业。诵读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认识曹刿的智慧;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二、理解课文内容。问题一: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判断准确吗?请根据课文说出你的判断。参考答案及板书设计鲁庄公的意见 曹刿的判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国内政治方面;军事方面。可见曹刿的判断是准确的。问题二:曹刿的“论”战,除了他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一些方面?细心观察和准确判断。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问题三:本文主要体现的是曹刿的“论”还是“战”?请说出你的理由。参考答案论。文章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写曹刿的询问、对战斗过程的分析判断以及取得胜利的原因的解说。而真正表现“战”的只有第二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问题四:本文与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写法上各有何特点?本文特点:1,对“战”的描写并不具体,而重在“论”;2,战前的“论”,已预示了“战”的结果;3,把鲁国取胜的“谜底”放在文末,更体现了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又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4、文字简约、古朴,体现了左传的文风。前篇特点:1,也以言语对话为主,并以对话推进故事情节;2,几乎每一层都从三个方面去写;3,以小悟大,从家事入国事,层层递进;4,以上两点以及文中的排比句式,都构成铺张排比的风格,体现了战国策的文风(下篇唐且不辱使命类同)。问题五: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肉食者鄙”的代表还是一个善于听取正确意见的君王?这一切,都可以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与曹刿的几个“未可”和“可矣”中去分析其中的“微言大义”:鲁庄公应该属于前者。这种非常含蓄的手法,后来就成了史学写作的传统,叫做“春秋笔法”。这个办法太厉害了,不管是国君还是大臣,都免不了要受到当世和后来的检验,所以有孔夫子订春秋而“乱贼臣子惧”之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既可。三、课堂练习。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翻译下面的句子。(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参考答案1(1)谋划/参与(2)信用、信服/赐福、保佑(3)车子压出的痕迹/倒下2(1)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可以凭这个打仗。(2)那齐国是个大国,很难意料,我担心它埋有伏兵。四、总结文章记载的是一次规模并不太大的战争。齐国是强国,鲁国是弱国,结果弱国却取得了胜利。这在鲁国历史上当然是要大书特书一番的。对于历史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事实。在这里就是战争的过程,尤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的史实。但是,我们看到的文章,对于战争取胜的过程写得相当简洁,就是人家进攻了,军鼓打起来了,鲁国军队不动声色。待到人家打了三通战鼓,这才出击。从道理上说,齐鲁两国军队一番恶战,是免不了的。但是在本文中,从决定“可矣”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战斗的描述,没有惊心动魄的搏斗,就一下子“齐师败绩”了。可见,作者写作的重心不在战争的过程,而在于曹刿对战争的判断,也就是他的战争理论。文章是讲战争理论的,但是又用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是挺生动的,理论中充满了智慧。文章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智慧的趣味。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不仅仅记载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且借助曹刿的口,揭示了制胜之道。首先,战胜之道,不完全在战争之中,而在战前。要调整、落实政策,以拉拢民心和“神心”(在当时,是十分虔诚的),特别要提起小大之狱,“必以情”,即使有处罚,也要合情合理,感情上沟通,也就是把内部矛盾从物质的到精神的降低到最大限度。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一要领:民心。其次,在战场上,敌强我弱。特别是在对方士气正旺之时,要沉住气,不能硬冲硬撞。等到他士气衰竭了,“彼竭我盈”,在士气对比上我方由弱转强,才可以反击。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二要领:士气。也就是“蓄气(士气)”为上。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还不是一般的勇气,而是“一鼓作气”。也就是第一鼓的勇气。第一鼓没有激发出来,再来第二鼓,就不但不能提高,反而是“衰”了,弱了。看到勇气“衰”了,再以第三鼓来提气,可能恰恰相反。把所气都鼓光,鼓可能泄气了。这可以说是曹刿的战争心理学。文章对于这种心理规律的概括也很精炼: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数千年来,在现代汉语书面和日常口语中,被广泛运用,说明这种理论得到广泛的认同,也说明他把抽象的理论,概括得很精炼尖锐,鼓气次数与质量成反比。这样的说法,与一般日常经验形成反差,因而具有思维的冲击力。“齐师败绩”了,曹刿却并没有立即追赶,而是仔细拿准了齐国“辙乱、旗靡”,才下令追逐。这说明曹刿不但是理论家,而且很懂得战争的实践,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很冷静,很从容地收集信息,不到有充分的把握,不下决心追赶。这样的军事理论,本来是很简明的,如我们所指出的,就是一,民心,二士气,三细心。但如果直接把这些理论说出来,可能是很粗浅,很干巴的。本文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经典,就是因为用了一些文学的笔法来讲述这段史实。因为有了故事,而且曲折悬念还挺多的,这样的行文,容易让读者产生期待。例如,曹刿问及战争的准备,一共问了三次,前两次,他都表示不满意;第三次,他的回答也是“忠之属也”,该做的都做到了,马马虎虎,可以打了。后来到了战场上,他一共只说了四句话,极其简短,每句只有两个字。第一句是鲁庄公想打了。他否定:“未可。”第二句,齐人三鼓了,他认为:“可矣。”齐人打败了,鲁庄公要追,他又说了:“未可。”等到他有把握断定齐人是真败,不是假逃。又说了两个字“可矣!”这真是太精炼了。想像一下,在当时的战争中,应该是战鼓喧天,人声鼎沸,血肉横飞的。在这样的氛围中讲话,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表情、语气、姿态全都省略了。为什么这么大幅度地省略呢?这是因为,全文的目的,就是讲曹刿的“战争论”,而这个战争论,又是要以战争的胜利来论证的。因而,与战争胜利有关的思想,都留在文章中;而与战争获得胜利无关的非思想性的感性形象,则一概删除。 一点说明如果条件许可,本文还可以有另一种教学方式,即课文的标点符号去掉,并制作成课件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逐段进行断句。这样除了理解内容的意思,一些文言知识也可以在讨论中学习。如果担心学生文言知识掌握不牢靠,可以另外设计一些练习来加以巩固。相关资料(一)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来攻打我国。庄公决定迎战。曹刿要去求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官老爷的事,你参予进去干什么?”曹刿说:“官老爷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就去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去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回答道:“小恩小惠不能使人民都得到,人民是不会听您的。”庄公说:“祭神用的三牲、玉器和绸缎,祷告时一定老老实实,决不敢虚报。”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会得到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查明是非,但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曹刿说:“这是尽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这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您去。”庄公和曹刿坐在同一辆战车上,在长勺作战。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过三次进军鼓了,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军大败。庄公要命令军队追击,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着远处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便追逐齐军。战斗胜利了,庄公向曹刿询问战时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勇气振作;第二次击鼓时,勇气便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勇气消耗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能打胜。大国,很难估计它的底细,怕他们留下埋伏。我看到齐军战车的轮迹混乱,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第一题重在“论”。以叙述为主。第二题第1小题:“既克,公问其故。”第2小题:曹刿头头是道的分析,使鲁庄公对其智慧和能力产生了信任感。虽然从总体而言,“春秋无义战”(孟子语),但在具体战役、局部问题上,还是有诸如诚信与否、民心向背等方面的“得道”与“失道”之分的。曹刿善于审时度势,其战前的分析,基本符合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尤其是最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语,充分肯定了鲁庄公应战的正义性和可行性,赢得了鲁庄公的认同和信任(或者说,迎合了鲁庄公的欲战心理),因此在战斗中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第3小题:主要有三大好处:第一,给读者造成悬念;第二,更能体现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第三,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第4小题:一般而言,曹刿的分析有道理,一是抓住了交战方的心理特点,二是避强敌锋芒。第一鼓如果没有把勇气激发出来,第二鼓就难了,第三鼓反而会把气都鼓泄了。这讲的就是战争心理学。以鲁国之弱,对付强大的齐国,主张避其锋芒,后发制人,这个战术是正确的。当然曹刿的分析,只是一种常规常理,对于一场具体的战役来说,可能有简单化的缺陷。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的“勇气也”。另外,兵不厌诈,战场上往往不按常规用兵。比方说,“一鼓”未必就是“作气”,也可能是佯攻,或虚张声势,等等。但要说明的是,左传记事很简约,许多实际的细节、过程、复杂情况,可能都略去了。同时,记叙战争,也多带有主观性、倾向性,或事先加强某些情节或言论以预示结果,或从结果中引出“原因”以“证实”其观点,所以往往强调一点,不及其余。课文中曹刿的言论,以及战役的过程,都未必是完全真实的记录,其中多有左传作者的臆度或发挥。所以,我们读曹刿论战,一方面应把握它表达的基本道理,另一方面不应机械教条地去理解套用。以上各题,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第三题(强调诚信、民心,符合人类进步的战争思想。但具体战役的胜负,主要是取决于实力和谋略。毛泽东的评论,说的主要就是谋略。)春秋时代,民本思想流行,曹刿的分析,强调了诚信、民心等道义因素,顺应时代潮流,也符合人类进步的战争思想。但与上一题同样,也不应机械地理解。因为对于具体的一场战役而言,并非得了民心就一定能取胜,其中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恐怕还在于军事实力的较量,以及在谋略和战术方面的对策(尤其是当我方实力较弱时)。而曹刿的分析,却对此只字不提。事实上,鲁国的最后取胜,恰恰就在谋略和战术的运用上,至于民心的作用,反倒是不怎么体现的。毛泽东的话,严格说来,并非对“曹刿论战”的专门评述,而主要是取“长勺之战”这一战例中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并联系历史上其他类似战例,来论证其“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这一“战略防御原则”的,因此重在战例的过程和结果,而对于本文重点的曹刿之论,他没有作更全面深入的分析评论。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第四题1何:何必。间:这里作动词,读去声,意为参与。现代一般作名词,读阴平,多表示两者之中或其相互的关系。2牺牲:祭祀所用牲口。现代引申为动词,舍弃,捐弃。加:夸大,虚报。现代一般不用此义。3狱:讼事,案件。现代指监禁罪犯的地方。以:介词,根据,按照。4以:介词,凭借。何以,即“以何”,凭借什么。5可以:意为“可以凭借”,二字分别独立使用,“可”是“可以”,“以”是介词,其宾语承前省略。现在“可以”二字连用,表示肯定或允诺。6败绩:军队溃败。7作气:振作士气。再:第二次。在上古汉语中,“再”只表示“二”或“第二”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行为的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