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单元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含新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9490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单元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含新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单元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含新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单元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含新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2单元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含新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xx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对文中“势”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B. 强大的贵族势力C. 日益强化的皇权 D. 唐朝强盛的国力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背景。题干的“封建”是封邦建国,是分封制。故答案选A。答案:A2. xx广东省“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A. 端午 B. 清明 C. 七夕 D. 元宵 解析:在传统节日中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清明是我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故答案应该选B。答案:B3. xx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 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B. 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 奢侈享乐,玩物丧志 D. 金戈铁马,王道霸业解析:秦始皇大规模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于巡查地方官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宣扬皇权的威严;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B、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没有反映,故答案为A。答案:A4. xx广东省六市六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A. 权力重心在中书 B. 皇权逐步加强 C. 外朝受内朝牵制 D. 三省已具雏形解析:材料大意:汉代以丞相为首的三公的权力不如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的权力大,而尚书不及中书的权力大。主要的是文官(与皇帝的关系)不如宦官那么亲密。可见,当时皇帝通过重用身边的文职人员和宦官来加强皇权。故B正确。A项错误,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C项不准确,材料只论及三公权力小,皇帝身边的文官和宦官权力大,并无用外朝来牵制内朝的信息。D项错误,东汉时有尚书台,隋朝中央机构才出现三省。答案:B5. xx盐城高三摸底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表明当时察举制()A.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 其弊端日益突出 C. 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 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解析:本题考查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这实际上是讽刺汉朝的选举官员的权力是被士族所垄断的。答案:B6. xx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下表记录着某学者讲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部分教学内容。据此判断,该学者的讲授主题最有可能是()时间史实背景魏晋指定地方官吏中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地方割据,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隋朝选举权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国家统一;对人才的渴求;旧制度的落后与弊端日盛。A.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专制皇权空前加强C. 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D. 科举制度的影响解析:从材料“史实”部分都发现不管是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选官权最后都集中在中央,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皇权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C项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论述了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没有提到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A7. xx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新起点调研测试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三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分析可得知,C项正确;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无从体现。答案:C8. xx陕西西安一模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构()A. 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B. 能够参与中央决策C. 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D. 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的“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从“票拟批答”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指明内阁职责。再结合明朝内阁制的形成相关内容就能得出答案。答案:D9. xx广州一测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A.军机处 B内阁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南书房解析:结合“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两项信息可知该机构是军机处。故答案为A。答案:A10. xx江西省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唐朝科举考试考诗赋,宋朝则考“经义”,即仁义道德,演变到明朝,又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八股取士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意在()A. 明朝政府希望通过八股文来选拔真正的人才B. 明朝政府通过八股取士来加强对民众思想控制C. 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了科举制选官标准的演变,并未涉及其他项中的思想控制、宋明理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明代以八股取士意图仍然是从众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选拔真正的人才。答案:A11. xx广东佛山一模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 “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 “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 “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 “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羣”(群)字意为君主处于百姓之上。A项君权神授是君主专制的政治理论,是说皇帝权力来源上天,代表上天统治人间,因此A项不符题意;B项表达有误,二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D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答案:C12. xx江西赣州十一县高三期中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解析:从材料中“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 公天下 的因素”和“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的一方面,但又不能把它等同于现代的民主制度,所以A、C两项理解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B。答案:B13. xx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读下图,说明民主雅典政治()A. 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 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C. 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D. 并非所有人在希腊都享有民主政治解析:由图示可知,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A、B、C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答案为D。答案:D14. xx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古希腊雅典国家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雅典国家并没有独立的专门监察机关出现,在监察体制上呈现着一种多元化的局面。下面不属于古希腊监察体制上呈现“多元化的局面”的是()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会议 C. 陪审法庭 D. 首席将军解析: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可以随时对行政官员进行监督和弹劾,最直接方式就是实行陶片放逐。五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在没有召开公民大会期间承担监察职能。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机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监察职能。首席将军执掌军事,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故符合题目要求的是D项。答案:D15. xx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前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提到:“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A. 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 B. 认为民主制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C. 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 D. 认为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解析:从材料“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可以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弊端。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主张民主制,主张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故A、C两项说法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参政素质,不是有钱,故D项不正确。答案:B16. xx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A. 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B. 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C. 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D. 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所以才出现了材料中的捉弄此条为乐的现象,于是法官才决定废除此条款。故答案为A。答案:A17. xx河北保定一模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B. 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C.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 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解析:从材料中的物品交易的条件,可看出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A、C两项虽然也正确但并非材料反映的主题,关键在于把握材料中反映出来的“条件”,答案选择D项。答案:D18. xx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罗马帝国统治者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有利于解决这种“麻烦”的是()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解析: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被称为公民法。伴随着罗马的扩张征服,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罗马法适用范围扩大,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缓和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答案:C19. xx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余在议会通过的。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说明当时的英国()A. 君主立宪制度还有待完善 B. 议会集体领导对国王负责C. 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在延续 D. 国王个人的意志决定立法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与议会仍存在着不断的斗争,国王不希望失去自己的权力。可见,当时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还有待完善。故答案选A项。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D两项与史实不符。答案:A20. xx云南二模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A. 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C. 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 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解析: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逐渐在英国确立起来。但是国王仍然掌握了行政权。在17、18世纪的时候,下院始终受上院控制,而上院又是由世袭贵族组成。所以整个国家权力中心不在下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通过议会制改革才逐渐实现权力中心的转移。期间内阁也经历了由对国王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题干正是在强调权力关系的曲折演变。故答案选D。答案:D21. xx朝阳区高三统一考试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并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这主要体现了()A. 社会契约思想 B. 三权分立思想C. 自由平等思想 D. 主权在民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美国1787年宪法。解题首先分析材料,结合“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主权在民”思想,故正确答案选D。答案:D22. xx安徽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阅读下面有关美国政治生活的漫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美国政党政治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 美国政党政治实现了竞选对手的公平竞争C. 国会与总统选举反映了美国政党政治的本质属性D. 美国国会或总统选举在程序上的公正性和合法性解析:图片反映了美国两党的较量事实上就是垄断资本家、利益集团的较量,这就是美国政党政治的本质属性而并非公平、公正的表现。答案:C23. xx年法国总统选举的第一轮投票于4月22日举行,最终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萨科齐和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脱颖而出。5月6日,法国举行第二轮投票,奥朗德获得51.62%的有效选票,萨科齐获得48.38%的有效选票。左派领导人奥朗德当选为法国总统,任期自xx年至xx年。按照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 A由参议院提名,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 B由众议院提名,全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7年 C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5年 D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法国1875年宪法,按照1875年宪法的规定,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答案:D24. xx四川泸州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C. 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 德国的联邦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 解析:英国责任制内阁是由占议席多数的党派组建,A项说法错误;B项“直接”说法错误,应为“间接”;法国是共和制,实行两院制,参议院议员是间接选举产生,C项说法正确;D项“普选”产生错误,联邦议会议员由各邦君主任命。答案:C25. xx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A.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 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C. 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D. 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解析:德意志帝国是容克地主占主导,而宪法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说明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故D项正确。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是相对立的,A项说法不正确;资产阶级要求是资产阶级民主,不是专制,B项不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D二、非选择题(4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2分,共50分)26. xx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基础。由于当时新开垦的土地的管理不属于封建关系范围之内,所以地租都被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这样一来,诸侯们就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各自封国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称为监司,包括后来设置的提举常平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最后通过的联邦宪法固然比起邦联条例来说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但是它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它把相当多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换言之,它确立了一个联邦制,它既避免了邦联条例的极端,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害,既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又保障了地方的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就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首创性。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发生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重大的政治变革”指的是什么?(3分)(2)指出材料二中,“通判”“转运使”的职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地方制度的利与弊。(5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联邦宪法所建立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这些体制建立的积极意义。(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容易发现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变化;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中“它确立了一个联邦制”“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它把相当多的权力保留给各州”即可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教材即可回答。答案:(1)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1分)变革:分封制逐渐瓦解,(1分)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1分)(2)职能: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员,(1分)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物转运到中央。(1分)地方制度的利和弊:利: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1分)弊:地方权力太小,易唯上是从,难以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积极性。(2分)(3)体制:联邦制,(1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制相结合。(1分)积极意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1分)中央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1分)联邦制的建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27. xx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历史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到清朝后期,当西方国家再一次回到民主制的时候,我们的老大帝国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很多了,甚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有识之士敏感地觉察到这将是“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处于这场变局之中的许多人以为必须全盘西化,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才能救中国,却不料历史的演进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中西民主制度在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历史变局中第二次分野。这一次分野,中国选择了民主制度,但中国所选择的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材料二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政治两次分野之间的关系。(8分)(2)材料二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果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4分)答案:(1)实现:古希腊通过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改革逐步确立和发展起奴隶制民主政治。(2分)中国在秦统一全国后正式建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经历代王朝的发展、完善而不断强化。(3分)关系:古希腊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摇篮,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3分)(2)实质:权力制衡。(1分)美国总统经选民投票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总统虽掌握行政、外交、军事等重大权力,但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种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3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8. xx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我们要讲的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汉密尔顿从来不曾期待不完美之人制出完美之物。他说:一切经过集体讨论制定的方案均为各种意见的混合体,必然混杂每个个人的良知和智慧,错误和偏见。将十三个不同的州以友好、联合的共同纽带联结一起的契约,必然是许多不同利益与倾向互相让步的结果。此种原料安能制出完美无缺的成品? 摘自刘建湘美国宪法的商谈原理(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2分)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87年美国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回答,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即回答宋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二是“学术中衰,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概括即得。第二小问即回答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的演变趋势,同时增加与材料相关的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第(2)问第一问“良知和智慧”即回答1787年美国宪法中的制度创新;第二小问“错误和偏见”即回答1787年美国宪法的局限性,依据教材内容全面概括即可。答案:(1)原因: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学术中衰,缺乏人才。(2分)趋势:地方权力逐渐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选官制度走向公正、客观。(3分)(2)“良知和智慧”: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或联邦体制);共和制度等;(4分,1个要点1分)“错误和偏见”:间接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存在种族歧视;选举权有性别、财产限制;没有规定公民权利。(4分,1个要点1分)29. xx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材料二影子内阁是指某些实行内阁制的民主国家,其在野党为准备上台执政而设的预备内阁班子;往往由下议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院中有影响的同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这种制度由英国保守党首创,在英国,“影子内阁”接受政府补助,成员都是有薪水的。我们有时会听到说某某人是“影子内阁”贸易与工业大臣,实际上是说他是在野党负责贸易与工业的议员。“影子内阁”不但不附和当任内阁,反而以同它争斗为乐。遇到议会辩论时,各“影子大臣”就会踊跃发言,在阐述本党观点的同时,专挑当任内阁的毛病和缺点进行攻击。“影子内阁”会给当任内阁施加种种压力,其存在是为了促使当任内阁倒台,并最终取而代之。某党在野时的“影子内阁”往往也就是该党执政时的当任内阁,全套班子有时照搬,有时略作调整,但施政方略不会有根本变化。因此,称“影子内阁”为“预备内阁”或“在野内阁”似乎更为确切。摘编自百度文库(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子内阁”设立的原因,并评价“影子内阁”在英国政体中的作用。(5分)解析:第(1)问发展变化从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归纳概括。原因可以结合19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因素或社会因素来分析。第(2)问设立原因可以从材料“遇到议会辩论时,各 影子大臣 就会踊跃发言,在阐述本党观点的同时,专挑当任内阁的毛病和缺点进行攻击”归纳。作用可以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稳定角度思考。答案:(1)变化:内阁权力扩大,议会权力缩小;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权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加强。(3分)原因: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社会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支持;社会矛盾的加剧和社会问题的增多;垄断资本与行政权力的结盟。 (4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每点2分。)(2)原因:监督政府的权力;增强参政议政的专业性。(2分) 评价:有利于保持政局稳定;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