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秦岭—淮河线教案1 湘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9224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秦岭—淮河线教案1 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秦岭—淮河线教案1 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秦岭—淮河线教案1 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秦岭淮河线教案1 湘教版教学设计思路1第一部分内容“秦岭与淮河”,是为学习第二部分“秦岭淮河线”打基础的,教材安排以活动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故多出示一些图片或视频2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的关键在于了解该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阅读,还要出示一些反映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影像资料,加以对比,让学生较直观地感受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并归纳出差异表现的几个方面(气候、土壤、水文、地貌、经济生产、交通运输方式等),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3由显著的地理差异引出地理分区,进而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但学习时重点应放在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上。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特征。2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的习惯差异。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分界线的位置。(二)能力目标1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2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掌握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2学习了淮河的地理特征之后,通过课后搜集整理资料,分析“淮河”变成“害河”的原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二)教学难点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深刻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指导阅读、展示录像、启发式提问法、讲述等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二)素材准备有关秦岭的录像资料、有关淮河的资料(学生搜集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第1课时(课堂导入)有这样一句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那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呢?(学生回答)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橘的生长环境不同,所以结出的果实才会有“橘枳之别”;换句话说,就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存在着地理差异。这个“淮”,就是淮河,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秦岭淮河线。(讲授新课)板书一、秦岭与淮河活动1引导学生读教材P.75图4-1“秦岭淮河示意图”,熟悉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并回答课本活动的问题:1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均为东西向)2秦岭淮河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3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是:湖北河北江西山东浙江山西()展示(播放有关秦岭的录像,出示幻灯片“秦岭”)让学生观看录像,加深对秦岭的感性认识。阅读阅读教材P.75的阅读材料“秦岭”,进一步了解秦岭,增强对秦岭的特征的记忆。板书1秦岭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6阅读材料“淮河”,了解淮河的有关情况。请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淮河资料进行介绍。提问淮河成为“害河”的原因?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为我国洪涝、干旱俱全的重灾区的原因?(在黄河夺滩的700年中,黄河多次泛滥,挟带大量泥沙。淤高了淮河的河床,使中游河槽变成了半地上河、下游入海出路被淤塞。每遇汛期,上游来水增大,下游又无通畅泄水渠道,以致破堤决口,泛滥成灾。建国前的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约350次较大的水灾,280次旱灾。)讨论淮河的治理措施有哪些?(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并作好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湖泊、洼地修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入海入江水道,开辟新的入海通道以利河水下泻。)穿插有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淮河水质的变化及治理。(淮河水质的变差,主要是由于淮河两岸大量的工业废水注入,特别是数百家造纸厂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污染,再加上河流径流量不大,自净能力较差。治理的措施主要是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小工厂实行关、停、并、转,加大治污力度,做到达标排放,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板书2淮河承转在了解了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其它特征之后,我们接下来分析它是如何成为南北方的分界线的,它有怎样的地理意义?板书二、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讲述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较明显的差异,我们就把地理特征相似的地区划分为一个地理区域,区域之间地理特征差异较明显。区域与区域之间自然要有界线,作为地理界线,多为自然界线,如山脉、河流、等降水量线等,如秦岭与淮河就是我国东部较为重要的地理界线;也可以是人文界线,如长城等。板书1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活动3(出示幻灯片“秦岭两侧的景象”)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76的活动题:1“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学生较容易猜出是秦岭)2引导学生读教材P.77图4-4“沿107 48E线陕西省南部地形剖面”,完成活动题,步骤如下:(1)熟悉秦岭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北侧为关中平原,南侧为汉水谷地,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米仓山位于陕西和四川边境。(2)(出示陕西省图),让学生了解太白山、米仓山的位置,并了解该剖面图的大致经度位置。(3)了解西安和安康的位置,然后完成教材上的活动题,并解释西安和安康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强寒潮发生时,偏北风南下,遇到东西方向的秦岭山脉的阻挡,因此,其南侧的安康受强冷空气影响降温幅度小,而北侧的西安则降温强烈,最低气温比安康低13。)过渡西安和安康在纬度位置上大致相同,地势高低相近,但是气温却有很大的差异,由此,我们便可以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窥豹一斑了。活动4(出示一系列反映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7与阅读材料“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思考下列问题:11月份平均气温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年均降水量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哪些?2分析思考:其它特征的差异与这两项差异有何联系,如何有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推知其它特征的差异的形成。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该阅读材料的表格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气候、地形、水文等)来描述地理差异的。板书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教师点评)板书设计一、秦岭与淮河1秦岭2淮河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地理区域和地理单元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第2课时(课堂导入)提问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什么?(学生回答:秦岭淮河线)2那这条分界线有什么地理意义呢?(学生回答:它把我国东部地区分成了南方和北方,使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承转我国还有其它几条像秦岭淮河线一样的地理界线, 它们把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家分成了四大地理区域,那四大地理区域呢,它们又都是那几条界线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8“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让学生完成教材P.78的活动题:阴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太行山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秦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提问在图上你还能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吗?(青藏高原边缘线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板书三、四大地理区域1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9图4-6“中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示意”图和阅读材料“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观察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走向,试着描述一下其走向。2这条等降水量线两侧即我国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的地理特征的差异又哪些?(东南半壁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雨热同期;西北半壁地处内陆,降水少,水热资源配合欠佳,是我国重要的牧区。)3完成教材上的活动题:东南半壁农耕为主,人口众多;西北半壁沙漠广布,牧业为主提问我们再来从图4-5上找找青藏高原的北侧和东侧的边缘线是哪些山脉,其各自的走向又如何?(学生回答:北侧为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大致上走向时东西方向的;东侧为横断山脉,大致上是南北走向。)过渡作为地理分界线,其两侧的地理特征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南北两侧有什么差异?活动(出示“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图片或资料片)让学生观看图片,总结归纳这条线南北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议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北侧荒漠广布,局部地区有旱作农田和绿洲农业,属于干旱型农牧区,原因是这里深居大陆内部,距离海洋非常远,海上湿润的气流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一般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只有在那些有高山冰雪融化水提供,灌溉水源的地区,才能发展农业;南侧地势很高,冰川绵延,属于高寒型农牧区,原因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里还拜高,气压低,所以在这里地表植被以草原为主,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讲述依据上面我们所学到的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秦岭淮河线、太行山阴山线、昆仑山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调整,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板书2四大地理区域读图讨论读图4-5“中国四大地理分区”,讨论回答: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及学校所在的区域。穿插四大地理区域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划分的,这只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划分,即使同一区域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课堂总结)为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从一种宏观的尺度,由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秦岭淮河线、阴山太行山、昆仑山阿尔金山脉横断山脉线,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分区,它们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板书设计三、四大地理区域1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2四大地理区域课后活动收集几首描绘我国不同地区景色的著名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