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9222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常识。了解解放战争概况。过程与方法1、 能写作简单的新闻。2、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教学重难点】1、掌握新闻知识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展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二、走进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二十八画生(“二十八画”即“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写体总共的笔画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政治家、军事家。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作为中华民族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个人物。三、预习检测: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业已: 锐不可当: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本课内容梗概。2、教师播放录音带,学生听并概括内容。五、合作探究: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六、精读品析: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教师指导:阅读新闻,要注意他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阅读新闻,还要注意他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明确: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原因:解放全中国经过:三路大军渡江情况结果:顺利渡过长江这篇消息的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实在是大手笔。导语写得简练、明快、不足五十字,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 ;像开头的“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气势。写中路军“突破”非常准确,因为中路军是首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的是一个缺口。写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为“较为顽强”是贴切的。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七、小结延伸。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霰王。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二、写作背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大约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大约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的前夜。三、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四、比较阅读,理解提升。1、找出相同点。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教师引导: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出“不同点”教师引导: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五、新闻朗读,语言品味。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六、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2、课外延伸: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新闻两则,发生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采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的战争场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新闻内容的概括,以及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明确,尤其是导语的解析,以及新闻的语言品味,体会新闻的三大特点。反馈检测: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憾(hn) 舆论(y) 胸脯(p) B泄气(xi) 溃退(ku) 覆灭(f) C、歼灭(jin) 区域(y) 阻塞(si) D封锁(su)大厦(sh) 纤维(xi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英勇善战 兴高彩烈 放纵奔流 B负隅顽抗 息了灯火 语速缓慢 C、横渡长江 当人不让 隐隐约约 D不堪一击 料敌如神 锐不可当 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二、填空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1) 横( )渡长江 蛮横( ) (2) 江阴要塞( ) 敷衍塞( )责 暖瓶塞( )子 (3)jin( ) 灭敌人 化xin( ) qin( ) 陌 2、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 ,主要包括标题( )和( )等几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 ”3、选词填空: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 )敌阵,横渡长江。(越过、冲破、击溃)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了。(冲破、突破) 三、消息是对真实情况的报道,用词要力求准确。请简要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表意作用。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3、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简答。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五、解析题。 1、 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排比句。 真正的人活着,像春蚕,吐尽一缕缕银丝; , ; , ;像苍松,任凭风吹雨打; , ;像黄牛,辛勤地耕耘于沃土之上,直至最后一息。2、把下面两个词语进行扩展,使其更加丰富、形象。(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30字) 雨 声 思路点睛:这是一个描写性语词的扩展题,扩展中心是“雨”,从题干看,不但要描写出雨的形态,还要描写出雨的声音。可想象下雨时的各个阶段,如雨稍大、雨骤、雨停等。本题可运用修辞法进行扩展。 5、根据下列文字的内容,在横线上写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句式和修辞的协调。 一个青年终日闷闷不乐,他去寻找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他遇见一位政客,他问:“先生,您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政客官腔十足地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嘛,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觉得权力对自己并没有什么诱惑力,于是又去寻找,先后遇到了乞丐、病人、 商人、音乐家。乞丐告诉他是 ,病人告诉他是 , 音乐家告诉他是 。于是他悟出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思路点睛:本题需要分别从乞丐、病人、商人、音乐家四个角度用比喻的方式对“最好的东西”加以诠释。 六、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不料 剩下 顽固 消灭 B、不料 余部 顽强 歼灭 C、不想 剩下 顽强 打败 D、不巧 余部 顽固 击退 3、第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