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6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现象。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创新精神;3、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三、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与石灰水的反应四、教学方法情境激学法、实验促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教学用具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稀醋酸、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小花、盛有阶梯状蜡烛的烧杯。试管架、镊子、吸管、火柴、质地稍软的塑料瓶。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播放动画“人工降雨”,提出问题:人们常用哪种物质来进行人工降雨?你知道干冰是什么物质吗?关于二氧化碳你还知道些什么?2、 过渡:根据我们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大家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它还具有哪些性质呢?【猜想与假说】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3、现在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信息快递】倾倒二氧化碳时,集气瓶口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并缓慢倾倒,使气流沿烧杯内壁流下,注意观察现象。4、提问: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有没有哪个小组观察到不同的现象?大家帮助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1、 观看动画,积极回答问题。2、 回顾旧知,思考,猜想。3、 完成实验(1)倾倒二氧化碳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归纳结论。4、 回答,分析错误原因。1、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2、使学生灵活运用旧知。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结论。4、 使学生体会到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5、【讨论与交流】(1)以下的事实或实验中,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有( )A.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B.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要正放在桌面上C.一个两端(均挂有纸袋)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袋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天平向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倾斜D.用二氧化碳气流吹肥皂泡,肥皂泡在空气中下沉(2)制取二氧化碳时,可用什么方法检查集气瓶是否已经收集满?你的依据是什么?检查时木条应放在瓶口还是伸入瓶内?6、过渡:二氧化碳除了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以外,还有哪些性质呢?大家会在实验(3)中有所收获的。7、提问:大家有什么新发现吗?为什么质地柔软的塑料瓶变扁了?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这句话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5、 完成随堂训练。6、完成实验(2)溶解性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7、各组汇报,得出结论,回答问题。5、及时巩固新知。6、鼓励学生自己获得新知。7、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从结论性语言里发现问题的能力。8、过渡: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呢?老师来演示一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现象。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发现紫色小花变成了红色。第二朵小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紫色小花也变成了红色。9、提问:紫色石蕊遇酸会变成红色,为什么第二朵小花也会变成红色?10、大家可以通过实验亲自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实验后告诉大家你的发现。11、引导思考:是什么物质使小花变成了红色?12、总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13、补充实验:用台灯烘烤第二朵小花,发现已变红的小花又变回了紫色。提问:这是为什么呢?8、观察实验现象9、讨论得出假设:(1)可能是水使小花变成红色;(2)可能是二氧化碳使小花变成红色。10、动手实验,得出结论:水或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成红色。11、思考,回答: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使小花变色了。13、认真观察实验,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9、启发思维,大胆猜想。10、培养自我发现的能力。11、步步设疑,层层引导。14、【启示与归纳】(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描述的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2)“二氧化碳溶于水后,能生成碳酸”描述的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15、过渡:下面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第三个化学性质,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告诉老师你观察到什么?16、总结: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所以,出现了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17、【问题与情境】敞口久置的石灰水表面会“长出”一层“白膜”,该“白膜”其实是 ,其产生原理是 。18、大家知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正常体积分数是0.03%,但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引发一些环境问题,请大家看下面的一个短片。19、【反思与小结】看完这一段录像,关于“温室效应”你知道了什么?14、思考后回答。15、动手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16、认真听讲。17、思考回答。19、畅谈收获14、澄清相近概念,便于知识归纳。17、及时回顾20、(过渡)既然二氧化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危害,那么能否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彻底除掉呢?二氧化碳的存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有益的帮助吗?请自学119页“干冰升华”部分及“二氧化碳的用途”后,讨论完成下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CO2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加压能使CO2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强光合作用使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干冰升华后,不使食物潮湿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21、看来事物是有两面性的,二氧化碳对人类既有危害也有贡献,建议大家课后写篇小论文,题目就叫二氧化碳的功与过。22、【归纳与梳理】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二、 二氧化碳的用途。二、 关注“温室效应”。23、【韵语】二氧化碳不简单, 不会燃烧不助燃;密度要比空气大, 可来灭火能制碱;它在水中能溶解, 石蕊加入红色显;通入澄清石灰水, 先变浑浊后沉淀;这是咱的特殊性, 用它鉴别最灵验。我的形体有三态, 雪花干冰就是咱,干冰撒入云层中, 呼风唤雨“活神仙”;广泛用作制冷剂, 确保食物不腐烂;移山填海显神威,光合作用做贡献。20、自学新知,讨论填表22、讨论归纳23、自由朗读,加深记忆20、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2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3、搜集韵语提供给学生,便于他们记忆本节课内容。24、【练习与实践】1、利用大棚栽培农作物,人们常在大棚内的不同角落里放适量的“干冰”,这是因为( )A.“干冰”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虫害B.施用“干冰”,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C.“干冰”可产生温室效应,抑制杂草生长D.“干冰”能够灭火,施用后可防止火灾2、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C.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D.在导管口点燃这种气体25、【推荐作业】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料,大多都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验证打开的汽水瓶所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24、课堂练习,巩固新知25、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创新。七、板书设计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三、关注“温室效应”八、教学反思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并了解它的用途。过程与方法比较一氧化碳、氢气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异同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验装置的评价、选择和设计能力。二、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三、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性质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四、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玻璃管、CuO、澄清石灰水等。五、教学方法情境激学法、实验促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观察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并分析。现象分析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八、讲解并板书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2CO+O22CO2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教师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吗?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新鲜鸡血(加入抗凝血剂),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现象学生描述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教师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3一氧化碳有剧毒讨论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3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4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总结1.如果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2.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CO难溶于水。3.首先室里应装烟囱,其次应注意睡觉时头不要靠墙边,因为CO的密度略小于空气,它会沿着墙壁慢慢地向上飘。4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教师我们探究了一氧化碳的两大性质,它还会有什么性质呢?演示实验在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铜,通入一氧化碳赶走玻璃管内的空气后,加热。观察现象并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作对比。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现象: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这个现象和结论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相同。提问同学们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板演追问该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是还原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回答是还原反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板书4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O+CuOCu+CO2思考分析该反应的特点,试谈谈它的用途。回答同焦炭一样,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设问该实验装置不同于碳还原氧化铜装置的一个主要部分是:用酒精灯点燃尾气。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一氧化碳有毒,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是防止未与氧化铜充分反应的一氧化碳散失到空气中,污染环境。反思本课题我们探究了哪些知识?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一氧化碳的三大性质:可燃性、毒性、还原性。另外锻炼了大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八、板书设计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22CO2(放热、蓝色火焰)3一氧化碳有剧毒。4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O+CuOCu+CO2九、教学反思备课要充分并讲究细节。一节课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注重细节本来就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一个要求,而且,我们的考试卷上的试题也注重对细节的考查。课堂教学要注意情景教学,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这也启发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设计真实有效的具体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以引起学生一定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活化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