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题题组1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xx海南地理卷,911,9分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13题。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A.通风B.避灾 C.采光D.美观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砾石多退水快历时长流速缓A.B.C.D.xx广东文综卷,45,8分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图1 图24.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5.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xx海南地理卷,1112,6分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67题。6.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免崩塌、滑坡7.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题组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xx天津文综卷,10,4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8.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xx浙江文综卷,1,4分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读图完成下题。9.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xx上海地理卷,25,2分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与生活。10.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A.B.C.D.xx海南地理卷,1314,6分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112题。1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1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13.xx广东文综卷,10,4分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xx江苏地理卷,1314,4分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5月初超过400 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与全国温度曲线()、黄河流域温度曲线()、江苏省温度曲线()、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比较图。读图回答1415题。14.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15.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题组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xx重庆文综卷,45,8分图示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读图回答1617题。16.两国相比()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C.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17.与巴西相比,形成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特点的原因可能是()A.国土面积大 B.城市绿地面积大 C.城市人口比重高D.科技发展水平高题组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xx北京文综卷,2,4分下图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8.该台风()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 B.小于6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 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19.xx广东文综卷,9,4分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20.xx广东文综卷,10,4分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A.甲B.乙C.丙D.丁21.xx天津文综卷,13(3),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图中所示甲、乙两地xx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地点地震时间震级震源深度地形状况植被状况人员财产损失甲8月6日16:306.5级12 km高山峡谷稀疏大乙10月17日21:496.6级5 km丘陵为主茂密小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22.xx浙江文综卷,37(1),8分根据下图,完成问题。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藏族传统的乡村聚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体现了封闭性、内向型和节俭性的高原地域文化。下图为甘南藏族自治州某乡村聚落水系空间形态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区域为()A.地形平坦的高原区B.周高中低的盆地区C.山河相间的峡谷区D.北高南低的平原区2.图中村寨多建在()A.安全性好的山顶B.隐蔽性好的峡谷 C.适宜耕作的河谷D.背风向阳的缓坡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最北端的气温升至0 以上,引发世人关注。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34题。3.“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原因是()A.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C.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D.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4.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首现日期推迟的是()A.苔原植物的花期 B.北极鸭的北迁日期C.入海河流的汛期 D.沿海港口的封冻期冻融泥石流是冻土地区最重要的物质运移和地貌作用过程之一。一般发生在坡角为520的斜坡上。当冻土层上部解冻时,融水使主要由细粒土组成的表层物质达成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从而使上层土层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融冻界面向下缓慢移动,形成冻融泥石流。下图为冻融泥石流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与降雨泥石流相比,冻融泥石流所具有的特点是()A.移动速度慢B.形成规模大 C.破坏力极强D.多为突发性6.与冻融泥石流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A.地形B.降水 C.气温D.植被风暴潮,是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导致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涨潮时的水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下图是渤海湾2015年3月8日(农历正月十八)潮位和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79题。7.据图推测该日渤海湾所在的天气系统及其位置是() A.台风中心北部B.温带气旋北部C.台风中心南部D.温带气旋南部8.对当天渤海湾风暴潮潮位影响不大的因素是()A.正值天文大潮时期B.位于浅海大陆架C.喇叭口状海湾 D.入海河流顶托作用9.在渤海沿岸,目前最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A.完善预警系统B.兴建防护林C.修筑沿海堤坝D.恢复沿海湿地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下图示意xx年世界总体和部分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据此完成1011题。10.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A.原油、天然气、原煤、核电水电等其他B.原油、原煤、天然气、核电水电等其他C.原煤、原油、天然气、核电水电等其他D.天然气、原油、原煤、核电水电等其他11.与印度相比,中国()A.人均能源消费量更大B.天然气使用量较小C.水能蕴藏量较小 D.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更优二、非选择题(共26分)12.(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乌拉圭境内大部分地势平坦,北部和东部有少数低山分布,山区植被破坏严重。2016年4月15日,乌拉圭经历由大西洋登陆的龙卷风而引起的强降水,境内多条河流洪水泛滥,涝灾严重。下图为该国洪水过后某一时刻的等积水深度线分布图。(1)描述该国图示时刻地表积水分布状况并分析其原因。(7分)(2)简述这次洪涝灾害的形成过程。(5分)13.(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厄尔布尔士山脉是伊朗高原北部的重要山脉,北临里海,南部为伊朗高原。M和N两地降水量差异十分显著,M地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而N地降水量为200500 mm。在厄尔布尔士山脉西侧山区分布有面积广阔的落叶阔叶林。下图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局部区域示意图。(1)分析M地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征并说明其原因。(4分)(2)比较厄尔布尔士山脉南、北两侧聚落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其原因。(4分)(3)每年夏季,图示区域厄尔布尔士山脉东侧地区常常发生干旱,但经济损失并不严重。试分析原因。(6分)答案1.A在农业社会,耕地面积是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条件,也是决定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而山间谷地由于地形较为平坦、取水方便等,适合耕种。谷地面积的大小决定了耕地面积的大小,谷地面积成为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2.B山间谷地被水淹的频率很高,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建造时必须要考虑减轻洪水对人类生活及生命财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是为了在洪水淹没下层时,方便居民进出和逃生。3.C集镇地处山间谷地,地势起伏较小,因此洪水流速缓。集镇地处南岭山地,汇水面积较小,来水量较少,加之谷地较为宽阔,泄洪能力较强,因此洪水退水快。综上可知,C正确。4.C读图可知,该地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 5501 700 m和坡度为1015的区域。5.A该地聚落主要分布在1 250 m以上的地区,说明其位于高原上,所以最有可能是黄土高原。6.D根据题目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紧邻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都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免崩塌、滑坡。7.C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集中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地区,农业发展条件越优越,越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川地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限,人类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因此决定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8.B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A错误;近十几年来,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B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C错误;近十几年来,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D错误。9.B由图可知,甲到乙时期,云杉分布北界向高纬度扩展,说明期间北美气温升高。乙到丙时期,云杉分布北界整体略向南移,说明期间北美气温略有下降。太阳辐射强度主要和纬度、天气状况、海拔、日照时间等有关,据图文信息不能判断太阳辐射是否持续增强。北美沿岸的墨西哥湾暖流是否加强无从判断。10.A全球变暖会导致陆地上的冰川融化,故欧亚大陆的冰川会后退;冰川融化后的水注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故太平洋部分海拔低的岛屿会逐渐消失;A项正确。全球变暖,北美中高纬地区气温升高,小麦会增产;随着全球变暖,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升高,台风出现的频率会增加,故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会增多。11.A根据材料中“北半球比南半球大”可知,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高原升温幅度不会是最大的;再根据“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纬度较高的蒙古高原的升温幅度应大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和纬度较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12.B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远大于海洋,而陆地的比热容较小、易升温,故北半球升温幅度比南半球大。13.B植树造林可增加对CO2的吸收,缓解全球变暖,所以A项错;森林可增加大气相对湿度,故C项错;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球变暖关系不大,所以D项错;冰雪覆盖层的反射能力比较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少,气温低,而森林的反射能力弱,所以地面得到的热量大,有可能加剧全球变暖,故选B项。14.B由图中可以直接看出,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四个地区的温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故它们之间呈正相关。15.A由图可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状况与CO2浓度的变化虽呈正相关,但并非完全同步,这说明CO2浓度是影响气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气温。16.A由图示信息可知,美国城市的淡水产出效益约为22美元/m3,巴西城市的淡水产出效益约为38美元/m3,故美国城市淡水产出效益低于巴西;美国城市的能源产出效益约为75102美元/吨标准煤,巴西城市的能源产出效益约为63102美元/吨标准煤,故美国城市能源产出效益高于巴西。17.D由图示信息可知,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高于巴西,其原因可能是美国科技发展水平高。18.D台风为热带气旋强烈活动的一种形式,在北半球北侧为东北风或北风,故D正确。我国黄海海域位于中纬度地区,海面温度较低,不具备台风形成的条件,A错误。台风中心处气压最低,受惯性离心力影响,形成了一个面积较小的气流下沉的台风眼,其内天气晴朗,而且风速也小于6级,故B、C错误。19.C优化城区雨污管网和疏浚城区河流水道可以在城区出现暴雨时快速排出积水;扩大城区湖泊面积可以增加湖泊蓄水量,在出现暴雨时减轻城区雨污管网的压力,减少内涝现象的发生;加高城区防洪大堤并不能解决城区积水排放问题。20.D由图可知,丁区域远离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最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重建城市最安全。21.【解析】从题目所给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甲地的震级较小、震源较深,但甲地多高山峡谷,植被稀疏,加上甲地地震发生在8月份(为多雨时期),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答案】滑坡(崩塌;泥石流)(2分)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6分,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若答崩塌,则AB必答。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22.【解析】该地区地势低平,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旱涝灾害较多;该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答案】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8分)1.B由材料可知,藏族传统的乡村聚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且图中河流向中部汇集,说明该区域为周高中低的盆地。2.D图中聚落位于两条河流之间的分水岭上,地势较高,因此可能是背风向阳的缓坡,便于居住和发展畜牧业。3.C北极地区受极地高压控制,晴天多,但这不是该地区加速变暖的原因,A错。2月8日为北半球冬季,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B错。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海冰融化,海面反射率下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导致升温加速,C对。全球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并不仅是周边国家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D错。4.D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地区气温升高,苔原植物花期提前,北极鸭北迁日期提前,入海河流汛期提前,沿海港口封冻期推迟。5.A降雨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是暴发的流体沿着山沟,短时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从材料中得知,冻融泥石流是融水使土层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融冻界面向下缓慢移动,因此其规模相对较小,破坏力弱。6.C由材料得知,当冻土层上部解冻时,融水使上层土层具有可塑性,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融冻界面移动,形成冻融泥石流。故与冻融泥石流形式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气温。7.B读图中海面等水位线可知,渤海湾该日海水水位异常升高,应出现了风暴潮。由材料中风暴潮的定义可判断影响图示地区的天气系统可能是台风或温带气旋,但渤海湾纬度高,且该季节不会发生台风,故应为温带气旋。结合图例分析可知,渤海湾西南部海水受风暴潮影响,上涨幅度最大,东北部上涨幅度小,由此判断此时该处盛行东北风,东北风将海水由东北吹向西南,北半球气旋的北部盛行东北风,因此判断该区域位于温带气旋的北部。8.D风暴潮的成因主要结合当时的天气系统、海湾的形状、天文潮汐等进行分析。从日期看,该日为农历正月十八,正值天文大潮时期,另外,渤海湾位于浅海大陆架,海水浅,有利于推高潮水,同时喇叭口状海湾也会加高潮位,A、B、C项对风暴潮潮位影响较大,故排除;此时该地区降水较少,入海河流正值枯水期,顶托作用不明显,故选D项。9.C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以及监测预报和紧急疏散等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指在可能遭受风暴潮灾害的沿海地区修筑防潮工程。完善预警系统可以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降低灾害损失,但不能抵御风暴潮,A错误;修筑沿海堤坝,可以有效阻止海水涌上陆地,抵御风暴潮最有效,C正确;恢复湿地不能有效抵御风暴潮,D错误;防护林具有防风的效果,但是不能有效抵御风暴潮,B错误。10.B根据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中原煤占比最大,原油次之,可确定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中原油占比最大,原煤占比次之。11.A由材料可知,中国原煤消费比重大于印度,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劣于印度;中国水能蕴藏量世界第一;虽然印度天然气消费比重略大于中国,但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远大于印度,因而中国天然气使用量大于印度;中国与印度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比印度高,能源需求大,且大部分地区纬度高于印度,冬季燃煤量大,故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大于印度。12.【解析】(1)读图可知,地表积水的分布状况是西南多,东北少,原因可以从地形地势、降水强度等角度分析;城镇地区比周围区域地表积水深度大,原因可以从下渗能力等角度分析;积水深度由河流向两岸逐渐减小,原因可以从河道特征等角度分析。(2)洪涝灾害形成过程可以从龙卷风登陆、地形抬升、强降水冲刷、泥沙沉积、河水外溢等角度分析。【答案】(1)东北地表积水少,深度约为10 mm,西南多,深度多达60 mm。(或答由东北向西南递增)(1分)原因:东部和北部有低山分布,坡度大,排水好,西南地势平坦,排水不畅;(1分)西南部比东北部受强降水影响大。(1分)城镇地表积水比周围区域的平均深度更大。(1分)原因:城市路面基础设施以及建筑物密度较大,地表水的下渗能力弱,致使地表积水更多。(1分)由河流向两岸积水逐渐降低。(1分)原因:河流河水外溢,距离河流越远地表积水越少。(1分)(2)龙卷风挟带大量大西洋水汽登陆,(1分)受地形抬升影响形成地形雨,(1分)东北部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强降水造成坡面径流冲刷力强,挟带大量泥沙,(1分)河流挟带泥沙至河流中下游地势平缓地区,流速减慢,泥沙沉积,(1分)河床被抬升,河水外溢,(1分)导致河流沿岸洪涝灾害严重。13.【解析】(1)图中M地降水量季节分布特征要从其所处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读图,结合经纬度判断,图中M位于盛行西风带内,降水主要受西风影响;冬季受气压带、风带南移的影响,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且位于厄尔布尔士山脉的西侧,位于迎风坡,降水多,所以降水集中在冬季。(2)厄尔布尔士山脉南、北两侧聚落分布的差异要结合图例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脉北侧多城市,南侧多村庄,规模差异明显。从数量上看,北侧多,南侧少。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及自然环境特征角度考虑。该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降水少,气候干旱,在有水源的地区,适宜聚落分布,北侧地形为图兰平原,南侧为伊朗高原,地形差异大,且水分条件有差异,导致聚落分布差异较大。(3)厄尔布尔士山脉东侧地区常发生干旱,但经济损失并不严重的原因要分别从发生干旱的原因及经济损失少的原因等角度分析。常发生干旱的原因与大气环流有关,夏季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容易发生干旱。经济损失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地人口稀少,经济密度小,经济不发达,因此旱情造成的损失小。【答案】(1)特征:M地降水集中于冬季。原因: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西风从里海带来的湿润气流,受厄尔布尔士山脉的阻挡,形成地形雨。(4分)(2)差异:北侧聚落数量多,聚落等级高;南侧则相反。原因:与南侧相比,北侧海拔低,地形平坦;降水较多,河流众多,水资源更丰富。(4分)(3)夏季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容易发生干旱。该地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因此旱情造成的损失小。(6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