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 单元检测题 粤教版必修2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81081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 单元检测题 粤教版必修2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 单元检测题 粤教版必修2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 单元检测题 粤教版必修2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 单元检测题 粤教版必修2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窈窕(yo) 泠然(ln)蹇焉(jin) 鼎铛玉石(chn)B追溯(s) 栏楯(xn)扃牖(yu) 万乘之势(shn)C慰藉(ji) 桂棹(zho)愀然(qi) 倚歌而和(y)D嫔妃(pn) 逦迤(y)辇车(nin) 不霁何虹(j)解析A项,窈yo;B项,楯shn;C项,愀qio。答案D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解析A项,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B项,斗转星移:北斗转向,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C项,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用错对象。而且褒贬失当。高科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冲击本为正常。D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MH370自失联以来,中国政府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搜救行动,连日来,搜救发现的疑似物体被证明大都是海上垃圾。B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政府肩负着管理医院、兴办医院和推进公共医院改革的重要责任。C朝鲜要求韩国的船舰不要进入海上禁航区,韩军方出于韩方船舰安全,已下达了禁航令,但也通知朝鲜,北方界线不可逾越。D随着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炸鸡啤酒”成为流行生活方式,都教授阅读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一书也受到热捧。解析A结构混乱之中途易辙;B.搭配不当且有语序问题,“公立医院”是“举措”错,“管理医院、兴办医院”顺序颠倒;C.成分残缺,应为“出于舰船安全考虑”。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_。_。_。这是庄子的“哲学困境”。_。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_。_。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了极致。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A BC D解析注意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答案B二、本大题为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环 翠 亭 记明宋濂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构亭以还旧贯,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凹,三年而成林。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夫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叹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况所谓游观之所哉!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艾也。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翕然称之。注娟:明媚柔美。江右:江西。爽垲:高爽干燥。偾:毁坏。震凌:房屋摇摇欲坠。爬梳:整治繁乱而使之有条理。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 孥:奴仆B咸诣夫仲孚 诣:拜访C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 特:特别D谓不可无以示后人 示:表明解析A子女;C.只是;D.给看。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案B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请予为之记 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B有一偾而不复者矣 嗜学而好修C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 可以占时之盛衰D兵兴以来 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解析C均为助词,“的”;A.介词,替/介词,因为;B.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并列的连词,并且;D.连词,不译;连词,用来。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答案C7给文中画虚线的语句补出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A而构亭(于)其中B(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C(故)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凹D举觞次第为(之)寿解析C项两分句之间是顺承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应该用“故”,而应该用“而”。本题考查的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答案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着力描写了环翠亭雨后竹林迷人的景观而后有感而发,感慨时世的变迁,亭子的兴废。B作者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再进行环境描写,自然而然引出环翠亭,过渡自然巧妙。C作者就环翠亭如何“兴”、因何“废”,以及它的“再兴”做了记述。这之中关涉到战乱,及乱后人们的重建家园,赞扬了许氏一族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D作者把园亭的兴废与世道人心、国之盛衰联系起来,赋予其作品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政治色彩。解析“有感而发”错误,本文是应亭子主人的请求而写的。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案A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余 初 甚 疑 之 今 征 于 仲 孚 其 言 似 不 诬 也 向 者 仲 孚 出 入 于 兵 车 蹂 践 之间 朝 兢 暮 惕 虽 躯 命 不 能 自 全 今 得 以 安 乎 耕 凿 崇 乎 书 诗。(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3分)译文:_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3分)译文:_答案(1)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每错两处扣1分。共4分)(2)江西有许多有名望的家族,从前豪门贵族的宅第到处都是,并且楼房亭台到处都有。(得分点:“名”、“相望”各1分,大意1分。共3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大概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恢复正常的秩序,天下达到太平已经有十多年了。(得分点:“盖”、“反”各1分,大意1分。共3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参考译文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青的荷花,鲜艳靓丽可爱。大姓许氏,世代居住在这山下。承平的时候,有个叫许仲孚的人,曾经接受他父亲的命令,种植了万棵竹子,还在这中间建造亭子。每当雨后初晴的时候,早晨的阳光微明,空旷澄静映照衬托,好象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珠闪烁七彩阳光,光亮透明明媚柔美,似扑入人的衣衫,衣衫顿时都成碧绿色的了。水分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流动。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的来临。虞集听说了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世俗的胸襟泯灭。”于是用“环翠”在匾额上题名。等到到了正好是壬辰动乱时期,烽火不断,亭子和竹子被毁灭。等到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清明。仲孚同他的妻子子女从深山中回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之后,又修筑亭子还原旧貌,接着竹子的再生的枝芽也从山凹中茂密丛生了,三年过后就成了一片竹林。寿陵县中和许仲孚有姻亲的人,都去仲孚那里,举杯依次替他祝寿,并且感叹说:“江西有许多名望的家族,从前豪门贵族的宅第到处都是,并且楼房亭台到处都有。(他们的楼房亭台)占领风景优美的地方连着高爽干燥的地方,没有不优美的。战乱以来,有一些(楼房亭台)毁坏却没有再修复的了;有费尽心思修筑却只是从摇摇欲坠的破败中摆脱而已;有的想整理却又没有空闲搬迁,无法安居的。更何况是所说的可以供人游览观光的地方呢!这个亭子虽然小,也可以用来赐予许氏的有关后代。够得上承担祖先的心意,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引路,这样做的(功德)是没有尽头的。当中有叫陈闻的人,认为不可以没有什么用来给后人看的东西。于是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求我替他们写一篇记。呜呼,从前的人也有题名园记的文章,说亭台楼房的兴起与废弃,可以用来占卜世事的兴盛与衰败。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了证明,那些人的话好像不是无中生有的。从前仲孚在战乱中出生入死,从早到晚都战战兢兢,相当警惕,即使是性命都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于耕种务农,尊崇于诗书。在有空闲的日子,怡情于景物的美好中,难道是没有它的原因吗?大概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恢复正常的秩序,天下达到太平已经有十多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生活,这是江西各个郡县可以了解到的;江西的各个郡县都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又能从中了解了。这样那么这个亭子的重新修建,不知是因为仲孚善于继承而欢喜,实在可以用来预知世道趋向太平,像三代一样和平昌盛,的确可以期待的。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特意替天下人说这件事情,不只是记载一件事情罢了。仲孚名仲丽,非常喜欢学习并且有很好的修养,士大夫认为他言论、行为一致而称赞他。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辄书长句杜牧将军独乘铁骢马,榆溪战中金仆姑。死绥却是古来有,骁将自惊今日无。青史文章争点笔,朱门歌舞笑捐躯。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注党项:西北少数民族。金仆姑:箭名。死绥:古军法规定军队败退,将军当死。殳:兵器。(1)在诗人心目中,赵纵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_(2)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1)一位威武、勇敢、尽忠的将军形象。(3分。“威武”“勇敢”“尽忠”各1分。意思对即可。)(2)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史家和达官贵人对赵纵将军的态度作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赵纵将军的热烈赞扬,对达官贵人的强烈愤慨。(4分。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2分。手法如答“借代”也可。)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绿云扰扰,_;_,弃脂水也;(阿房宫赋)(2)_,不绝如缕。_,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3)仰观宇宙之大,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答案(1)梳晓鬟也渭流涨腻(2)余音袅袅舞幽壑之潜蛟(3)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余英时韩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新儒学的先驱。这种历史观建立得很牢固,以致去证明它的合理性是多佘的,对它提出怀疑则是不明智的。但我们必须对这可靠的观点提个问题:为什么是韩愈而不是别人开始新儒学的突破呢?无疑,在这里要完全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以下所能做的仅是概观而已。韩愈的突破存在两个密不可分并内在关联的方面,站在反对一面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批评,站在肯定一面复兴儒家之道。在他那个时代,韩愈主要以反对一面出名,特别是他819年的反佛谏文。吊诡的是,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他对佛教的批评十分缺乏原创性,他所有的反佛言论都可在早期的反佛作品中找到,这些作品始于621年的傅奕上疏。另一方面,从一个严格的哲学观点来看,也经常有人指出,韩愈对儒家之道的探索是不精细和不令人感兴趣的。因此,我们怎么去证明他是新儒学突破的第一先驱者呢?我以为,韩愈的重要性既不在于批评的原创性也不在于其哲学上的深刻性,他的创造在于他对反对与肯定两方面的综合。这两方面为新儒学将“入世转向”推入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基础。韩愈清楚显示了一条不抛弃来世而回向此世的道路。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权威,特别是大学和孟子在他的原道和其他文章中试图显示,那些超现实的天理(或天常)最终是为此世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服务的。在原道中,韩愈批评佛教的“治心”是为了“外天下国家”,并以儒家“正心”作为最终“平天下”的精神基础来进行抗辩。表面上,似乎他想在“心”的培植上直接对抗新禅宗。但事实上,那只不过是变形的模仿,因为完全相反的对抗也是一种模仿。在韩愈的师说中,禅宗影响的痕迹最明显不过。在他那个时代,普通的儒学教师一般被轻视,这在柳宗元和吕温的作品里可充分证明。因此,韩愈很清楚,除非重建儒家师道的尊严,否则复兴儒学将注定失败。与此相反,禅师作为师在唐代后期得到无比的尊敬。十分清楚,韩愈儒家之师定义中的术语“传道”、“解惑”仿自禅师。“惑”甚至可能取自禅宗语言。师说中两个更重要的观点也值得评论:第一,文章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特别适用于像慧能这样的禅师,他不仅地位低贱,而且有些弟子年长于他。第二,文章中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这个观点也有禅宗师徒关系概念的味道,正如禅师灵佑的格言:“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一旦显示出韩愈的儒家之道的再阐述是源于新禅宗思想的流行,许多疑问也就消失了。事实上,他的诗和书信显示,终其一生,他与禅僧们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对他们的精神实践表示尊敬,但并不同情他们对现世的拒绝。无论如何,有证据表明韩愈非常熟悉新禅宗,他欣赏禅宗的教育方法并用到儒家方面来是可能的。然而,他欣赏新禅宗的不是个别思想或概念,而是禅宗突破过程的整个发展范式。为了解扩展重建儒家社会的计划,韩愈将始于新禅宗运动的“入世转向”推向极致。在某种程度上,他为了重建儒家的道统仿照了新禅宗的模式,他寻求完全不同于佛教的超越现实作为现世的基础。确实,他在这两个领域内实际的成就是很有限的。但新儒学的突破,则是由他确立了方向,并为宋代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选自余英时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有删改)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韩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新儒学的先驱,但证明它的合理性并不多余,对它提出怀疑并非不明智。B韩愈的新儒学突破表现在,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批评和对儒家之道的复兴。C韩愈以儒家的“正心”为“平天下”来抗辩佛教的“治心”为“外天下国家”,他在“心”的培植上直接对抗了新禅宗。D因为禅师作为师在唐代后期得到无比的尊敬,所以在韩愈那个时代,普通的儒学教师一般被轻视。E韩愈在批评佛教(和道教)及复兴儒家之道两个领域内的实际成就是很有限的,但却为新儒学的发展确立了方向。解析A判断不当,原文“这种历史观建立得很牢固,以致去证明它的合理性是多余的,对它提出怀疑则是不明智的。”C.原文“似乎他想”只是主观上的想法,而答案变成了客观上的事实。D.强加因果。答案BE13下列不符合文中“入世转向”含义的现象是(3分)()A先秦儒家学派崇尚“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关系。B唐代“六祖慧能”的禅宗改革则在佛教界一声狮子吼,开启了教徒“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C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全真教提出了“打尘劳”,即“损己利物为行”,通过在尘劳中打滚受苦来修道。D宗教改革倡导者马丁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解析根据原文可知,“入世转向”是指“不抛弃来世而回向此世”。A项中先秦儒家学说本身就是积极“入世”,所以不存在“回向”,而其他选项都表示了“回向此世”的意思。答案A14根据文意,韩愈能够成为新儒学突破的第一先驱者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_答案(1)韩愈把对佛教(和道教)的批评和复兴儒家之道进行了综合,为新儒学将“入世转向”推入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基础。(2)韩愈为了重建儒家的道统仿照了新禅宗的模式,为新儒学的突破确立了方向,并为宋代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每点2分)15请结合文中观点,简析下列材料中“西化梦”以失败告终的原因。(4分)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因此主张通过抛弃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实现强国之梦。代表人物为陈序经、胡适等。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断言:“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胡适也以“充分世界化”的提法,表示“完全赞同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这种“西化梦”最终以失败告终。答:_答案(1)韩愈之所以能够使儒学取得新的突破,关键是把对佛教(和道教)的批评和复兴儒家之道进行了综合。并且,韩愈也吸取了佛教里的一些合理因素,比如禅宗的教育方法、禅宗突破过程的整个发展范式。(2)陈序经、胡适等“全盘西化”的观点恰恰没有做到中西文化的综合,而是抛弃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这种片面的做法注定了“西化梦”的失败。(答对1点给2分。)四、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15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坊 巷 文 脉林山(1)秋夜,从福州最繁华的商业闹市东街口,不经意就仄入一条石板粉墙黛瓦的清静巷子。(2)这条巷子,因宋时居住着子孙数世任郎官的刘涛,得名“郎官巷”。巷人陈烈的讽刺诗流传千年:“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郎官巷是福州三坊七巷中的七巷之一。小巷由郎官而得名,却因了另外一个人而知名:郎官巷20号是严复故居。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1920年回乡后就住在这里,直到逝世。(3)此刻,严复故居的大门,静静地闭着。却让人仿佛看到先生思想启蒙的惊雷,冲破禁锢的大门,震撼大地,震醒昏睡的中华民族,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严复选择郎官巷,是叶落归根,也是喜欢与隔壁杨桥巷的儿女亲家成为“金厝边、银乡里”。当年,台湾“板桥林”要与福建省城名门望族联姻,陈宝琛的父亲陈承裘就把女儿陈芷芳嫁给了“板桥林”的第五代林尔康。而这时,严复的三子严叔夏娶了林尔康的女儿,也就是陈宝琛的外甥女林慕兰。林家在杨桥巷宅院的后门,就开在郎官巷,与严复家大门,不过几步路。同样,陈宝琛的四女陈瑜贞也住郎官巷,嫁给了杨桥巷“板桥林”的林熊祥,她儿子林衡道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一宅通两巷,家族联姻,是三坊七巷的特色传统。(5)严叔夏与林慕兰的女儿严倬云和辜振甫结婚,又成就了闽台联姻的新佳话。当然,三坊七巷的文儒坊甘国宝家、宫巷沈葆桢家等名门望族,也为闽台交往和台湾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6)郎官巷北邻杨桥巷,南毗塔巷,原是七巷中最弯曲、最长的。经风历雨,如今则是七巷中最直最短的,抬眼就望得见西头有南方琉璃厂雅称的南后街。小巷曲直长短的变化,让人感到历史风云的变幻。(7)郎官巷还生活过一个年轻而辉煌的生命:“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梁启超说他:“自童龀颖绝秀出,负意气,天才特达。”出生贫苦家庭的林旭,得到沈瑜庆的赏识。沈瑜庆是沈葆桢儿子,官至贵州巡抚,他把林旭招为女婿。(8)选婿不看门第看才气,这又是当地人家的优良传统。林则徐少年时在鳌峰书院读书,一天在朱紫坊郑大漠宅门口避雨,郑大漠曾任河南知县,经和林则徐交谈,慧眼相中,就将长女郑淑卿托付终身。同样,后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将爱女林普晴许配给了家境贫寒的外甥沈葆桢。(9)和林旭一样,让不朽生命定格在24岁的,还有杨桥巷的林觉民。林觉民是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激情磅礴、感天动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牺牲百死而不辞。”(10)三坊七巷,千百年来,颇为用心地经营着一条街(南后街)、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这个只有0.44平方公里的老社区,就保留着150多处明清古迹,曾居住着林则徐、严复等数百位举足轻重的历史名人。(11)福城宝地,江河奔腾,沧海横流,多种文化风生水起、交汇融合。好家伙,这里真是历代剑胆琴心的男子和侠骨柔情的女人们“扎堆”的地方。(12)如果说,红楼梦是没落的中国晚清社会的浓缩文学版,那么,“三坊七巷”可算是觉醒的中国近代史的精华真实版。你看,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节点大多与三坊七巷人物有直接关系,如鸦片战争的林则徐、洋务运动的沈葆桢、思想启蒙的严复、变法维新的林旭、辛亥革命的林觉民(13)走出南后街,朦胧的街灯下,“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铭牌格外厚重。坊巷深处,仍延续着从唐朝中原以来的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着包含中西方进步思想的人类文化智慧。(2011年04月06日人民日报)16第(1)段采用什么手法突出景物特征?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4分)答:_答案对比(反衬)手法。“最繁华的商业闹市”与“石板粉墙黛瓦的清静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坊巷的古朴、清静,有历史厚重感。17作者为什么详细介绍郎官巷家族联姻的情况?请从文章的第(4)至(8)段进行概括。(5分)答:_答案这是郎官巷的特色传统;突出闽台本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也表现出郎官巷在闽台交往和台湾的发展中作出贡献;体现了选婿不看门第看才气的优良传统。(答对第一点得1分,答第二、三点各得2分。抓住关键句即能归纳出答案,第(4)段的“家族联姻,是三坊七巷的特色传统”、第(5)段的“三坊七巷的文儒坊甘国宝家、宫巷沈葆桢家等等名门望族,也为闽台交往和台湾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第(8)段“选婿不看门第看才气,这又是当地人家的优良传统”等句子是对本段内容的总括,也是对家族联姻的评价。)18既然郎官巷是因严复而知名,为什么又花大量笔墨介绍林则徐、林旭、林觉民等人?(6分)答:_答案这些人不但是郎官巷名人,且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写他们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与文题“坊巷文脉”外延内涵相一致;说明严复的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郎官巷延续着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着包含中西方进步思想的人类文化智慧这一主题。(每答对一点得3分,其实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法,严复、林则徐、林旭、林觉民等人同样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现了郎官巷的精神,这是这篇散文的神。)(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柳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在泥里跋涉,他亲身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贡楼”)19选文第一段交等待了徐州哪些方面的特点?交代这些特点有何作用?(4分)答:_答案选文第一段交待了徐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具体环境,丰富的物产和自然风光。(2分)交代这些方面的特点为下文写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和创作大量作品埋下了伏笔。(2分)20文章在刻画人物时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并分别说明具体作用。(6分)答:_答案(1)王安石曾设法疏浚黄河水道,付出昂贵代价,工程竟归失败。用以反衬苏东坡治水方面的突出才能。(2)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被他劝回。用以说明苏东坡有一定的影响力。(3)禁卫军在他的恳求下欣然相助。说明他的行为富有感召力。(4)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表明他的治水卓有成效。(答对1点得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21苏东坡为了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种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这种思想根源你是怎样认识的?(5分)答:_答案表现:奋不顾身,不顾个人安危;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有超人的智慧与才能(2分,答对两点即可)思想根源:关注民生疾苦,为国家分忧解难。(1分)认识:(2分,答案略。学生只要扣住思想根源的某一个方面,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思想根源的正确认识,语言通顺即可)五、本大题两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2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不超过12个字。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应当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答:_答案开放时代爱国主义深沉理性(每对一个得2分)23某校“创意廊”准备展出一组创意作品,请为下边的作品配上恰当的文字。要求:突出作品的创意,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10个字。创意油灯:_答案示例1:古今融合一盏灯,互倾互照两情真。示例2:油灯,在“电灯”上点燃;传统,在现代中坚守;你与我,彼此倾诉相互照耀,和谐美好满人间。(6分。油灯(传统)、灯泡(现代)和两盏灯的寓意每点2分。对作品的创意解读正确,即可酌情给分。)六、本大题1小题,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第二段可以看作是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事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本题目的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道”可理解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义、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等。“近处”“远方”作两种理解:一为“空间中的概念”,如近处、远处;二为“时间中的概念”,如现在与过去、未来。“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易”“难”分别理解为“容易”“困难”。两段材料的内容都分为两方面,一是不同的人“求道”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的不同。考生可将第一段的名言作为立意基础,也可将第二段的现象、事例作为立意基础,也可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选择立意的角度。题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选取角度、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写作,是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符合题意”的关键。所以,审题的重点应该弄清材料的“内容”和材料的“含意”。我们认为,对“内容”的理解,侧重于文字的表层信息;对“含意”的把握,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一、材料的“内容”(文字的表层信息)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问题,具体有:(一)从“求道”的角度立意1“道”在近处,求道不宜舍近求远。2“道”虽在近处,但亦不妨从远方求得。3有些“道”需在近处求得,有些道则需从远方求得。4求“道”从身边(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5远方虽有道,身边也有道(不要忽略身边的道)(二)从“做事”的角度立意1做事应往易处去做。2做事应向难处努力。3不同的事做起来方式不同,有些事需向易处去做,有些事则应向难处努力。二、材料的“含意”(材料的隐含信息)从“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内容上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人们求道、做事的思维方式(习惯、方法)2人们在求道、做事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品质3人们对道的认知决定其行为学生写作,可以选取一个角度,也可以选取多个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