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小-综合实践-学点文化系列-国学.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279930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锦小-综合实践-学点文化系列-国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锦小-综合实践-学点文化系列-国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锦小-综合实践-学点文化系列-国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济南市锦缠街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2012.3.14,学点文化系列,制作:赵永程,国学热,北大硕士办一耽学堂,传授三字经自称要复兴国学,图为一耽学堂创办人祭孔,“九雯学堂”师生穿长袍上课,齐鲁晚报上一则私塾漫画,你怎么看?,“国学热”的原因,1、党对文化越来越重视,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激发“国学热”2、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引发“国学热”3、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和与中国大陆传统文化的交流,加速“国学热”4、学界与媒体联手,以多种形式教学普及宣传国学,助推“国学热”,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国学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始于世纪初。一般认为,国学相对于新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引申而言,它即今人眼中的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关于“国学”,学术界的种种说法:章太炎: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国学是指一国特有的系统而专门的学问。,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章太炎“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亡,具有强烈的爱国情结。,国学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它是一种知识体系,提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它是一种思维智慧和行为方式,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行为它是一个价值系统,提供根本的价值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国学的分类,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子学: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1.重振国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2.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3.对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国际影响的意义重大。,4.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有重要意义。,近代梁启超先生曾将国学入门书目最低限度列为,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礼记,诗经,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周易,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春秋左传,论语,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孟子,史记,汉书,司马迁,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编年体史书。是一个整体对纪年的统一的体裁,是一种形象化的历史记录方式。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有利于读者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事件,便于了解历史事件间的互相联系,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老子像,墨子,庄子,韩非子,抱朴子,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葛洪撰。,杜甫,杜工部集,杜工部集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文集,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而得名。现存诗余首,文余篇。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杜甫与李白齐名,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立足于忠厚,其风格雄浑高古,自成一家,被尊称为“诗圣”。他的圣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国学主干演进的历程,先秦百家之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清代朴学,子学:春秋战国的百家之学,诸子百家出现在文化的“轴心时代”,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最为流传的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主要思想: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主要思想: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主要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主要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主要内容: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邹衍综合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解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主要内容: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主要内容:战国时南与北合为“合纵”,西与东连为“连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淮南王。作品:吕氏春秋主要内容: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而得名。博采众议,形成一套思想上兼容并蓄的治国方针。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农家,代表人物:许行。主要内容: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许行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小说家,代表人物:虞初。作品有:虞初新志。主要内容: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经学:汉代经学(儒学),四书五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武帝即位时,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其政治上的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由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佛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小乘佛教(巴利语系),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汉地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三国、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主要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东晋南北朝时期,各阶层人普遍信佛教,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更使南朝佛教尤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鼎盛时期。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和禅宗。,佛教的基本教义,基本教义是“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是佛教用以衡量天下事物是否合乎教义的三条准绳: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苦谛”,说人生一切皆苦,苦海无边;“集谛”,是说造成人们痛苦的种种原因;“灭谛”,说佛教引导人们最终达到理想境界(涅般);“道谛”,说抵达理想境界的种种手段和方法。“八正道”提出达到理想境界的八种方法,即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论)、正业(正确的行动)、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念)、正定(正确的自我精神集中)“十二因缘”为佛教“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它以“无明”作为过去世的原因,以“识、名、色、六入、触、受”作为现世的结果,以“爱、取、有”作为现世的原因,以“老、死”作为未来世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三世两重因果”说。,魏晋南北朝儒释道三家互补,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释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其主要特点是:佛为“空”,道为“朴”,儒为“义”。东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一般都认为儒释道三者在思想文化上对于治道起互相补充的作用,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道教,道教东汉时形成,经魏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道教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的教义系统。,理学: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北宋五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发展陆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均持反对态度。至戴震提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理学的历史地位,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化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文明思想,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一种强有力的复兴。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史学:历代史学,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吴泽先生在其主编的史学概论一书中认为,“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德识为先,才学并茂史德:高尚的品德,尊重客观历史,不以主观好恶影响到对历史的反映和评价史识:史家明是非、别善恶、观成败的能力史才:史家撰写史著的表达能力史学:史家掌握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资料,正史,正史是指史记、汉书等记传史书。以帝王传记为纲领并且由宫廷史官记录的有别于民间野史的中国史书。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记叙的时间,前后历时4000多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编年史,编年体史书。是一个整体对纪年的统一的体裁,是一种形象化的历史记录方式。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别史,别史是不属于纪传体、编年体,记载一代或历代史实的史书。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有别史一目,收录有唐高峻高氏小史、宋吕祖谦新唐书略等。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把编年体、纪传体以外,杂记历代或一代事实的史书,称为“别史”。,杂史野史稗史,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野史:与“正史”相对而言,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国学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的整体精神:主张顺天应物,天人协调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推崇执两用中,以和为贵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要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原则:深刻、通俗、简洁、隐蔽、稳定中国封建社会:“三纲五常”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俄罗斯提出:“主权的民主、强大的经济、军事的威慑,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调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表述之一:爱国、重义、崇富、贵和(国为上、义为重、富为先、和为贵)表述之二:富裕、民主、文明、和谐表述之三:统一的思想、共同的目标、创新的精神、良好的道德,建设和谐文化的紧迫性,信念失守道德失范诚信失约心理失衡法治失真权力失控,“失和文化”是指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到社会影响均与和谐文化相背离的文化现象,它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国文化是和谐型文化,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国学的基本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鉴借儒家精神:如鉴借儒家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我们发愤图强;鉴借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爱国情怀;鉴借“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我们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仁爱精神,来培育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鉴借墨家、道家、法家思想: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思想;鉴借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反朴归真的要义;鉴借法家的“废私立公”、“国之四维”等思想。,借鉴德治思想,所谓德治,是把道德教化作为主要的治国手段,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德治思想是儒家经世思想的核心。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又是它的主要内容。,传统道德规范的基本内涵,“忠”:一般特指“忠君爱国”“孝”:“善事父母”,“百善孝为先”“仁”:就是“爱人”,“仁者爱人”“义”: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礼”:礼让,其核心是“尊重”“智”: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信”:诚信,不虚伪“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这是立身之本。,弘扬传统道德,赋予的新内涵,“忠”,就是要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就是要以人为本,富有爱心“义”,就是要坚持正义,保持节操“礼”,就是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智”,就是要提高素质,服务社会“信”,就是要诚信守法,言行一致,学习国学精神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万世太平”;西方文化主张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英国)汤因比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瑞典)汉内斯阿尔文,“国学”在文化比较中展现价值,有什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