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78851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解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答案:B2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解析: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D错误。答案:B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解析: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故其增长也不一定是“J”型。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估算出K值。答案:B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A雄性个体数量减小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解析: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后,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所以种群密度会减少。答案:D5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解析:在自然情况下,种群都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在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答案:C6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B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衰退型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解析:社鼠与其天敌黄鼬之间是捕食关系,它们的种群数量波动有先后;社鼠的种群数量可能会短时间超过环境容纳量;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变为稳定型,仅仅食物充足,社鼠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型增长,还要考虑生存空间、天敌等情况。答案:A7(xx青岛模拟)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N2050100150180(KN)K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点后。答案:A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解析:根据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甲乙之间的关系是乙捕食甲,所以其能量流动方向是甲到乙。M点甲种群数量是下降趋势,乙种群数量是上升趋势,所以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信息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双向的。两个种群数量的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变的越来越稳定。答案:D9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A错。第17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减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错。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错。答案:C10.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解析: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答案:B11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答案:D1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表述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表述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表述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解析:种群数量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从现状看,出生率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仍在上升,应用图a增长型表述。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使幼龄个体数量远大于成、老龄个体数,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图b所示的稳定型。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4分)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xx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请填写表中和空白之处的内容。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_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NtN0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_,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表中NtN0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_。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2)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_。解析: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NtN0t,即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其条件是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等。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求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将题表中等于11.47%1.014 7及N0等于3 000、t等于30带入公式NtN0t即可。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如退耕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进行生物防治,适当引入天敌等。答案:(1).数学形式.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湖洲地的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答出两点即可,或答种群增长不受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3 000(1.014 7)30(2)退耕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进行生物防治,适当引入天敌14(14分)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曲线增长,5年后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_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实验步骤: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_;_;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结果预测:_。解析:(1)由图可知,在前5年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3)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没有喷施;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答案:(1)“J”型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次生演替恢复力(3)实验步骤: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的适宜环境中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虫没有不利影响。15(12分)(xx江苏卷)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等特性。(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配制:_。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_。接种与培养:_。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细胞)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解析:(1)铜绿微囊藻的生理特性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小,无性繁殖并且世代周期短,因此繁殖速度快。铜绿微囊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与粉绿狐尾藻共同生活在一起时,会争夺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2)分析实验变量推导实验结果变量分析:本实验中自变量为粉绿狐尾藻能否产生化学物质,因变量是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则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加入的是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实验组是用培养粉绿狐尾藻的玻璃缸中的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其他影响实验的变量(如铜绿微囊藻数量、生长条件等)为无关变量。结果分析:若假设成立,则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铜绿微囊藻生长受抑制。(3)补充完善类实验的解题关键创造对照组和实验组需满足的条件,本实验的关键是配制对照组和实验组所需的培养液,配制的关键是利用好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即实验组用玻璃缸中的水配制X培养液,对照组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答案:(1)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3)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 d(4)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铜绿微囊藻生长受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