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76892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课前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氛围。)师: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心理吗?当觉得父母唠叨时,我们希望早日长大;当看着网吧“18岁以下禁止入内”的告示时,我们盼望马上长大;当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时,我们渴望快点长大。可是,怎样才算真正的长大呢?成长旅途中的风风雨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曾经有这样一句歌词,可能会带给你们深深的思索。同学们齐读。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生齐读。)师:是啊,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今天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历程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师: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考虑。生1:杜小康辍学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的故事。生2:杜小康在孤独中放鸭成长的故事。师:很好,就像同学们所概括的,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生读课文,勾画人物语言。) (课件展示。)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师:请一位同学都出这四句话。(一生读。)师:读得很流利,但不够传神。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样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师:请同学们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生读。)师: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生1:因为他家由富变穷了。课文第1段。师:这段中哪一个词鲜明地表达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怎样的态度?生2:“只好”写出了杜小康无奈的态度。师:杜小康无可奈何和父亲踏上了放鸭的旅程,当他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生3:他非常害怕。生4:非常恐惧。师:为什么害怕、恐惧呢?生5:因为他要离开疼爱她的妈妈,离开熟悉的朋友、学校。师:的确如此。现实生活中你有过孤独的感受吗?生1:初一刚开学,我又第一次住校,周围是陌生的环境,没有熟识的朋友,父母又不在身边,我觉得很孤独。生2:父母出去旅游了,我自己留在家里,那几天每天放学回到家我都觉得很孤独。师:你们那时的心情就和杜小康此时的心情有几分相似。杜小康以前可不简单,你们知道放鸭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情形吗?昨天老师了解到咱班有几位同学看过草房子,谁来介绍一下放鸭之前杜小康的情况。 (一生介绍。)师:你的确是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小说中这样写到(课件展示。)1、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 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2、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杜小康却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3、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4、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师:家境富裕时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生:(众)不愿意。师:于是他对父亲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愿意来试一试?(生读,师范读,生自由读。)师:我们从这句话中看出一个怎样的杜小康?生1:一个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生2:一个不懂事、任性、爱撒娇的杜小康。生3: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师: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 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师: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生1:一个想家的杜小康。生2:一个不懂事的杜小康。师:哦?此时的杜小康和说第一句话时完全一样吗?我们来看说这句话时杜小康是在路上还是已经到达了芦荡?生(众):在芦荡。师:这是怎样的芦荡呢?请同学们齐读第21段。 (生读。)师:这是初到目的地,杜小康眼中的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此时他的心情如何?生3:害怕、胆怯。师:是的,课文中写道:“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为什么是第一回真正害怕?生4:在路上他也害怕,但是对前方还抱有希望,抱有幻想,现在他的希望破灭了。师:的确,空旷陌生的环境、未卜迷茫的前途,让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害怕。但是这个时候他说要回家了吗?生(众):没有。师:他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生5:到达芦荡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夜里。师:他是在什么心境下说的这句话?生6:感到孤独,非常想家。师:父亲就在身边,他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呢?为什么还如此想家呢?请同学们采用改换人称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段。(生读。)师:这一段中哪些词、句让你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生7:“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师:这句话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些词突出了此时孤独感的强烈?生8(略加思索):“那点”、“简直就算不得”。师:非常好,你是位对语言极为敏感的学生。还有吗?生9:“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也越来越单调,几乎不知道说什么。”师:的确,在这里杜小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小说这样写杜小康父子干巴巴的对话:“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孩子喜欢热闹,喜欢丰富,课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按刚才变换人称的方式将29段再朗读一遍,让我们再次设身处地地感受杜小康的孤独。(师指定一生读。)师: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他吞噬着年幼的杜小康,他终于在晚上,做梦看到母亲后说出了这句话。我们比较一下意思差不多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在词语上有什么不同?生10:没说“我不去放鸭了”,也没说“上岸”。师:你能感到有什么不一样?生11:他虽说想回家,但是不能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生12:他似乎不像第一次那样任性了。师:同学们的感觉很准确。不是似乎,是的确如此,我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在孤独中备受煎熬的杜小康一直在压抑着情感,控制着自己,而在睡梦中终于爆发,这句话就是说一种情感的宣泄。此时的杜小康和说第一句话时的杜小康一样吗?生13:不一样,是一个懂点事的杜小康。生14:是一个在逐渐控制自己情绪的杜小康。生15:一个不再由着性子,知道要面对困难的杜小康。师:看来此时的杜小康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那么第三句话呢,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生1:一个成熟的杜小康。生2:一个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杜小康。生3:一个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准确,杜小康的第三句话中,哪个词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生(众):“分头”。师:课文哪一段描绘了杜小康雨夜找鸭的情形?生(众):第38段。师:每每读到这一段,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幕幕的画面。下面老师把这一段朗读给大家听,请你们闭上眼睛,看脑海中在放怎样的电影。(师范读。)师:这就是我们的杜小康,头上是如万辆战车般滚动的雷声,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和脚上已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如果老师把“吧”去掉,将句尾的句号换成问号可以吗?为什么?生4:不可以,换后是疑问语气了,表现不出杜小康的勇敢、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师:那么为了突出坚决,我换成感叹号,好不好?为什么?生5:不好。因为师:不着急,你想想用句号、感叹号,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生5:句号要比感叹号语气平缓、平静一些。师:对,“平静”一次用得很准确。此时的杜小康饱尝雨夜寻鸭的磨难,但是很平静,很从容,没有大喜大悲,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杜小康真的生(众):成熟了。师:文中其实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的成熟。请同学们找出刚到达芦荡,鸭群被刮散后杜小康父子的表现,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生浏览课文,寻找答案。)师:我们先说到达芦荡时杜小康和父亲的表现。生1:刚到芦荡时,杜小康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生2: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肯入睡。师:“挨”表现出什么?“迟迟不肯”说明什么?生3:“挨”说明杜小康心中害怕,而此时父亲是他唯一的依靠。迟迟不肯,说明害怕程度之深。生4: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定。师:为什么父亲必须要显得镇静?生5:因为他是父亲,他是大人,这是他的责任。师:杜小康的父亲走南闯北,此时面对这样一个环境,尚且“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更何况一个孩子?那么,我们看到鸭群被刮散后呢?生6:“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师:此时,杜小康的表现说明什么?生7:说明杜小康不再依赖父亲,他开始像一个大人一样承担责任,甚至此时比他父亲更像大人。师:是啊,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杜小康勇敢地担当了本属于父亲的责任,他真的长大了,成熟了。 (课件显示刚才学生回答的有关句子,是按地点总结的。)师:我们来将屏幕上的文字齐读一遍,不按地点,女生先读所有的关于杜小康的红色文字,男生紧接着读所有的关于杜雍和的蓝色文字,中间老师不再起头了,咱们一气呵成。再次通过这些细节感受杜小康的勇敢、成熟。 (女生、男生分角色朗读。)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第三句话,要读出杜小康此时的成熟和平静。(生读,教师适当指导。)师:第四句话,你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生1:一个感受收获喜悦的杜小康。生2:一个激动的杜小康。师:我们看这句话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生3:都是短句,都用了感叹号。师:这正和前面的哪个词相照应,充分表达了杜小康此时的心情?生(众):“惊喜”。师:通过对这四句话的品析,我们发现,每句话都鲜明地表现了当时杜小康的性格。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演读这四句话,等会儿把自己认为读得最精彩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三名学生朗读,师指导。)师:短短的四句话就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生1:独立,遇事靠自己,不依赖别人。生2:懂得父母的辛苦,能分担家庭的困难。生3:能承担责任,有勇气,坚强。师:那么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呢?生(众):孤独。师:是啊,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他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这一切。我们说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此时,再回首课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生(众):成长之旅。师:作家曹文轩这样说(课件展示)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师: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小说中写道(课件展示) 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 于是,这个昔日油麻地小学的骄子,能坦然的,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的门口摆起了地摊,让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师:杜小康真的出息了吗?请同学们课下从草房子中去寻找答案吧。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展示。)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青铜葵花) (歌曲隐形的翅膀响起。)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