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古代散文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游劳山记(节选)清李云麟咸丰甲寅闰月既望,余以事赴莱州,去胶东尚可三百里,望见海隅一山直插霄汉。询诸土人,佥曰:“劳山也,其脉发源朝鲜,起伏溟渤中,从东北转向西南,江浙名胜诸区多此脉所结也。”旋有指其极高处者曰:“此巨峰也。”余目注久之。行二日,始抵即墨,释装后,即凭堞观之。则见危峰上耸,巨壑横铺,无从辨所谓巨峰者。既剪烛,与二三知交询此山之胜。皆曰:“华岩庵,其始境也;明霞洞、上清宫,其止境也。”论及巨峰,皆曰:“然,然罕有至者。”予亟叩其故,或曰:“颠有二石焉,相去可八里许,自峰下观之,不见其罅。峻险如是,可竟登乎?”余不言,而默嗤其妄。翌日,晤方医张柳树者,自言:“往年曾偕四人作奇想,乃持十日粮同入山。晓则行,宵则露宿石畔,如是者三日,甫及巨峰之半。见白狼结队以十数,咸有惧意。强进至铁瓦殿,则见峦气逼人,由此而上,一石所成,陡绝壁立。顿觉初念若灰,于是同寻归路。不期上易下难,无径可通。幸以彼此相持,接引而下,然与死为邻者亦已屡矣。”或因言:“明霞、上清诸胜已足恣游览之怀,况奇珍异卉尽钟于此,何必涉深崖,陟穷谷,自寻苦恼乎?”余曰:“不然。夫高山大泽包孕奇雄,其与人以易见者,必非灵秘之极境。譬之怀宝玉者深其藏,擅绝技者靳其传,理固然也。而登者亦如汲水求珠、凿崖寻壁。其遇阻也,譬如释氏之有苦幻,元家之有魔障,苟见而生惧,斯亦已矣。若明者不为所动,得间而入,则其妙境终必为我所得。”众疑信参半,因道诸处之胜。余复曰:“大凡人之举事,不为则已,为则登峰造极,琐琐者何足道乎?”适见壁间悬一联云:“志坚石饮羽,功到杵成针。”余指以自失。众韪其言,而卒莫与俱。(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续编,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胶东尚可三百里可:大约。B.旋有指其极高处者曰旋:环绕。C.甫及巨峰之半甫:刚刚,才。D.众韪其言韪:是,认为对。解析:B项,旋:顷刻,随即。答案:B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劳山高耸险峻的一组是()望见海隅一山直插霄汉 起伏溟渤中则见危峰上耸 明霞洞、上清宫,其止境也 一石所成,陡绝壁立夫高山大泽包孕奇雄A.B.C.D.解析:说的是劳山延伸之远,说的是劳山的胜地而非险峻,泛指所有高山大泽。答案: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当地人询问海边的山,他们都说,那是劳山,其山脉发源于朝鲜,起伏在大海之中,从东北转向西南,江浙一带许多名胜,都是这条山脉形成的。B.有人说,巨峰顶上有两块巨石,相隔约八里,但是作者在城墙垛口处观望时,只见危峰高耸,深壑横陈,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巨峰。C.当地一位医生,曾和四个人一道带了十天的干粮一同进山,晓行夜宿,走了三天,在离巨峰还很远的地方看见一群白狼,众人十分害怕,就返回了。D.作者认为,登山的人如果见到阻力和艰险就害怕,好比佛家有苦恼虚幻,道家有魔障,那就算了,不必再登,只有心地光明不被吓住的人才能到达胜境。解析:C项,遇见一群白狼不是返回的主要原因,原文为“强进至铁瓦殿,则见峦气逼人,由此而上,一石所成,陡绝壁立。顿觉初念若灰,于是同寻归路”。可见,“峦气逼人”“陡绝壁立”才是返回的主要原因。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譬之怀宝玉者深其藏,擅绝技者靳其传,理固然也。(2)大凡人之举事,不为则已,为则登峰造极,琐琐者何足道乎?参考答案:(1)就像家有宝玉的人会严密地收藏,擅长绝技的人会舍不得外传,这是理所当然的。(2)凡是人们做事,不去做就不说了,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得十分完美,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参考译文:咸丰四年闰七月十六日,我有事去往莱州府,距离胶东大约还有三百里,望见海边一座山直插霄汉。询问当地人,都说:“那是劳山,山脉发源于朝鲜,起伏在大海之中,从东北转向西南,江浙的许多名胜地方,都是这条山脉形成的。”随即有人指着那最高的地方,说:“这就是巨峰。”我盯着看了很久。走了两天才到即墨,放下行李后,就到城上靠着垛口观望。只见危峰高耸,深壑横陈,分不清哪里是所说巨峰。上灯以后,和两三个知心朋友打听这座山的胜地。都说:“华岩庵,是开头的胜地;明霞洞、上清宫,是最终的胜地。”谈到巨峰,都说:“是,但是极少有人到达。”我赶忙问是什么缘故,有人说:“峰顶有两块巨石,相隔大约八里,从山下面看上去,看不见中间的空隙。这样险峻,是能够登上去的吗?”我没有回答,暗地里嗤笑他乱说。第二天,遇到当地一位名叫张柳树的医生,他说:“我从前和四个人一道想冒险,就带了十天的干粮一同进山。天亮就走,天黑就露宿在石头旁边,这样走了三天,才上到巨峰的一半。看见白狼成群有十多头,都有些害怕。勉强前行到达铁瓦殿,连绵不绝的山势逼人,由这里再往上,是整个一块石头形成的,直上直下陡到极点。立刻觉得当初的热情化作灰烬,于是一同寻找下山的路。没想到上山容易下山难,没路可通。幸好大家彼此互相扶持,接引而下,然而也有好多次都差点摔死。”有人因此说:“明霞洞、上清宫这些名胜,已经足可以满足游览者的情怀了,况且奇景异花完全集中在这里,何必要涉深谷,攀悬崖,自寻苦恼呢?”我说:“不对。凡是高山大泽都包孕着神的胜境,那些容易让人看到的,一定不是灵秘的极妙境地。就像家有宝玉的人会严密地收藏,擅长绝技的人会舍不得外传,这是理所当然的。而登山的人,也像打水去求得珍珠、凿山岩去寻找(陡峭的)山崖。当遇到阻力的时候,好比佛家有苦恼虚幻,道家有魔障,假如见到就害怕,那也就算了。如果心地光明的人不被吓住,寻找途径前进,那么美妙的境界一定会被我们找到。”大家有的怀疑有的相信,于是谈各处景色的美妙。我又说:“凡是人们做事,不去做就不说了,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得十分完美,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有什么值得说的呢?”正好看到墙上挂着一副对联:“志坚石饮羽,功到杵成针。”我指着它表明我的决心。大家都同意我的话,但最终没有和我一道去的。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备陈民间疾苦疏清曾国藩奏为备陈民间疾苦,仰副圣主爱民之怀事:臣窃惟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自古莫富于隋文之季,而忽致乱亡,民心去也;莫贫于汉昭之初,而渐致乂安,能抚民也。我朝康熙元年至十六年中,间惟一年无河患,其余岁岁河决,而新庄高堰各案,为患极巨。其时又有三藩之变,骚动九省,用兵七载,天下财赋去其大半,府藏之空虚,殆有甚于今日。卒能金瓯无缺,寰宇清谧,盖圣祖爱民如伤,民心固结而不可解也。我皇上爱民之诚,足以远绍前徽。特外间守令,或玩视民瘼,致圣主之德意不能达于民,而民间之疾苦不能诉于上。臣敢一一缕陈之:一曰银价太昂,钱粮难纳也。苏、松、常、镇、太钱粮之重,甲于天下。每田一亩,产米自一石五六斗至二石不等。除去佃户平分之数与抗欠之数,计业主所收,牵算不过八斗。而额征之粮已在二斗内外,兑之以漕斛,加之以帮费,又须各去米二斗。计每亩所收八斗,正供已输其六,业主只获其二耳。然使所输之六斗,皆以米相交纳,则小民犹为取之甚便。无如收本色者少,收折色者多。即使漕粮或收本色,而帮费必须折银,地丁必须纳银。小民力田之所得者米也。持米以售钱,则米价苦贱而民怨;持钱以易银,则银价苦昂而民怨。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买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米仅得银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朝廷自守岁取之常,小民暗加一倍之赋。国以民为本,百姓之颠连困苦,苟有纤毫不得上达,皆臣等之咎也。区区微诚,伏乞圣鉴。谨奏。(选自曾文正公全集,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莫富于隋文之季季:时候。B.殆有甚于今日殆:大概。C.输一亩之课而有余课:赋税。D.皆臣等之咎也咎:过错。解析:季:末年,末代。答案:A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表现当前“民间疾苦”的一组是()其余岁岁河决天下财赋去其大半正供已输其六,业主只获其二耳则米价苦贱而民怨朝廷自守岁取之常小民暗加一倍之赋A.B.C.D.解析:说的是康熙年间的事,是说朝廷保持了每年财政收入的原数。答案: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贫穷不足以成为祸患,民心涣散最可怕,隋文帝末年富有而隋朝突然灭亡,汉昭帝贫穷而逐渐达到太平无事,就是最好的证明。B.康熙元年至十六年,每年黄河都决口,又有三藩之变,九省骚乱,但民心都倾向朝廷,所以国土统一,天下安宁。C.以前一两银子换钱一千文,一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一两银子换钱两千文,一石米只得银子一两五钱,银子涨价,害了百姓。D.曾国藩在奏疏中认为,国家以百姓为本,老百姓的众多困苦如果有丝毫不能上报给皇上,都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大臣的过错。解析:“每年黄河都决口”不当,文中说“间惟一年无河患,其余岁岁河决”。答案:B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特外间守令,或玩视民瘼,致圣主之德意不能达于民,而民间之疾苦不能诉于上。(2)然使所输之六斗,皆以米相交纳,则小民犹为取之甚便。无如收本色者少,收折色者多。参考答案:(1)只是地方上的官员,有的无视百姓的疾苦,致使圣朝君王的美好善良心意不能达到百姓,民间疾苦不能反映给皇上。(2)然而假如上缴的六斗,都用米来交纳,那么百姓还算方便。无奈收实物的少,折收银两的多。参考译文:为了完备地陈述民间疾苦,以符合圣主您英明爱民之心,特奏请皇上:我私下思考国家贫穷不足以成为祸患,只有民心涣散才是很大的祸患。自古没有比隋文帝末年时更富有的,却忽然招致变乱而灭亡,(是因为)失掉了民心啊;没有比汉昭帝初期更穷的了,却逐渐达到太平无事,(是由于)能够安抚百姓(稳定民心)啊。我朝康熙元年至十六年中 ,只有一年没有河患,其余年年黄河决口,而新庄、高堰各案,为患极大。当时又有三藩之变,九省骚乱,用兵七年,国家财赋用去大半,国库空虚,恐怕比现在还严重。最终还是能够使国土统一完整,天下安宁,大概是因为圣祖非常爱护百姓,民心都倾向朝廷,不离心离德。我皇上爱民之诚意,足以继承前代的美德。只是地方上的官员,有的无视百姓的疾苦,致使圣朝君王的美好善良心意不能达到百姓,民间疾苦不能反映给皇上。我大胆地向皇上一一作如下陈述:一是白银价格太贵,缴纳钱粮有困难。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等地百姓钱粮负担之重,居全国首位。每一亩田,产米从一石五六斗至二石不等。除去佃户平分之数量与抗交拖欠的数量外,统计业主收成,勉强不过八斗。而定额征输的粮已在二斗左右,再兑成漕斛,加上帮费,又要各去掉米二斗。统计每亩所收八斗,正供已交六斗,业主只获二斗罢了。然而假如上缴的六斗,都用米来交纳,那么百姓还算很方便。无奈收实物的少,折收银两的多。即使漕粮有的收实物,而帮费必须折收白银,地丁税必须缴纳白银。老百姓种田所得的是米。拿米去换钱,由于米价太低而导致民怨;再拿钱去换银子,又因为银价太贵而百姓怨恼。东南产米地区,大约一石米换钱三千文,自古到今,差别不大。以前一两银子换钱一千文,那么一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一两银子换钱两千文,那么一石米只得银子一两五钱。过去卖米三斗,缴纳一亩田的税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缴纳一亩田的税还不够。朝廷虽是保持了每年财政收入的原数,老百姓则无形中增加了一倍的赋税负担。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的众多困苦如果有丝毫不能上报给皇上,都是我等的过错。小小一片忠心,乞求皇上明鉴。谨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