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1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74343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1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1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1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1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2、通过学习,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难点:苏联解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日世界,已经没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力挽狂澜以及在战争后与唯一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美国相抗衡的号称“北极熊”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通常所说的苏联。现在,俄罗斯联邦可以说已经成为苏联庞大遗产的最大的继承者。那么,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逝世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而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巩固了他在苏联党政的领导人地位,这也为他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创造了条件。2、改革经过及其内容苏联模式,或称“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存在着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也正是通过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这两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功绩,使得苏联模式的创造者再也看不到它的弊端了,战后的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也就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了。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为在理论上打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提供了机遇。赫鲁晓夫当政期间,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那么,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修整?经济、政治领域:首先,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政治体制领域首先是平反冤案和加强法制。总之,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纠正一些“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其次,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鉴于以往国家对农民的强制征粮机制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的长期不振,赫鲁晓夫在减轻农民负担、振兴农业方面采取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措施。第三,工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也作过改革的尝试。其中最大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这些措施实际上又使工业管理体制回到了原来的轨道。3、改革的效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有没有取得成效呢?可是,就在赫鲁晓夫1971年逝世时,苏共的讣告中说:“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为什么不加上什么“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之类的修饰呢?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苏联体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又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1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历史进入了勃列日涅夫领导的时期(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局势”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第一,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2、“八一九”事件3、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冲击了高度集权的旧体制,却没有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因此,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弱化,随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势力的扩大,而在苏联的国家结构中,地方势力大多与民族主义势力结合在一起,成为瓦解联盟国家体制的基本因素苏共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前奏。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核心,残存的中央政府已没有力量阻止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继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在“八一九”前宣告独立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8月21日和22日也宣告独立。尤其是8月24日乌克兰宣告独立引起了其他共和国的连锁反应,短短一个月内,又有7个共和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相继宣告独立(土库曼和哈萨克分别于10月和12月宣告独立)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在明斯克会晤,叶利钦提出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构想,得到另两位领导人的赞同。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讨论: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但也有人说: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后者的观点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小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