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72686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则毋生杨矣 B子岂能毋怪哉C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D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解析:A项,使动用法;B、C、D三项,意动用法。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走:逃跑、逃往B鲁人身善织屦 身:身体C夫杨,横树之即生 树:栽植D子虽工自树于王 工:擅长、善于 解析:B项,身:自己。答案:B解析:B项,均为介词,因为。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趁机。C项,动词,到/代词,代孔子。D项,动词,变为/动词,为了。答案:B4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陈轸贵于魏王其恶者贵,美者贱利之所在,皆为贲、诸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解析:为被动句,为省略句,都省略了主语。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之。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衣缁衣而反缁:黑色B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曩:从前C富之以涯 涯:边际D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 嘬:吃解析:D项,嘬:叮咬。答案:D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若又奚患”的“患”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防患于未然 B患得患失C患病久矣 D饱经忧患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患”意为“担忧”。A项,祸害、灾难;C项,害病;D项,病害、灾难。答案:B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_答案:先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色的,回来的时候却是黑色的,你难道能不奇怪吗?(2)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_答案: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呢!(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选自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有改动)注:臞:同“癯”。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擿: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解析:C项,“倡”指歌唱。答案:C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亦各言其志矣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它/代词,自己。C项,连词,那么/连词,却。D项,介词,比/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答案:A1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解析:“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不是治国有“术”的表现。答案:B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_答案: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注意“瘁”“臞”的翻译)(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_答案: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注意“从”“衣文”“媵”的翻译)(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_答案: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注意“入”“已”的翻译)12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_答案:“此”指墨子“若辩其辞”参考译文:贤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就像有若回答宓子所说的那样。(可是,现在的君主却不这样。)在听人说话的时候,只称赞说话人的口才;在观察一个人行为的时候,却以迂腐不切实际为贤能。所以群臣、文士和老百姓谈古论今,也推崇夸夸其谈,他们为人处世,也推崇不切实际。宓子贱担任单父这个地方的长官。有若见到他问:“你为什么这样消瘦?”宓子贱说:“君主不知道我无才,派我治理单父,因为政务紧急,心里担忧这些事,所以消瘦了。”有若说:“过去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诗,天下就治理好了。现在单父这样小,治理它还担忧,治理天下将怎么办呢?所以,有方法来治理,自己即便坐在朝廷上,安闲保养得有少女那样的美色,也不妨碍治理;若没有办法来治理,自己即便憔悴、瘦弱,还是没有益处。”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学者。他身体力行还可以,但他的话多不善辩,为什么呢?”田鸠说:“过去秦王把女儿嫁给晋公子,要晋国为她修饰服装,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到了晋国,晋国人喜爱陪嫁的妾却轻视了秦王的女儿。这可说是善于嫁妾,却不能说是善于嫁女。楚国有一个到郑国卖宝珠的人,做了木兰匣子,用肉桂、花椒等香料熏过,用珠玉点缀起来,用玫瑰装饰好,用翡翠编聚起来。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把宝珠归还给他。这可算是善于卖匣子,却不能说是善于卖宝珠。现今世上的言论,都说一些漂亮的话,君主只看到它的华美文辞,却忽视了它是否有用。墨子的言论,传达先王的道理,向人们宣扬圣人的学说。如果要修饰他的文辞,恐怕人们只记得他的漂亮话却忘记了它的实际价值,反而因为华丽的文辞损害了它的实际用途。这和楚国人卖宝珠、秦王嫁女儿是同样的,所以墨子的话多不善辩。”宋王与齐国有怨仇,所以修筑练武厅。一个叫癸的歌手唱起歌来,走路的人便停下来观看,修筑武厅的人也不感到疲倦。宋王听说了,召见癸并奖赏他。癸说:“我的老师射稽的歌唱得比我还好。”宋王把射稽叫来让他唱歌,可是走路的人不停步,建筑武厅的人感到劳累。宋王说:“走路的人不止步,做工的人感到疲劳,这样看来,射稽的歌唱得不如癸好,怎么回事?”(癸)回答说:“请君主检查各人的进程。”检查下来的结果:癸唱歌时做工的人筑了四板墙,射稽唱歌时,做工的人却筑了八板墙;测试墙的坚实程度,癸唱歌时筑的墙能戳进去五寸深,而射稽唱歌时筑的墙只能捅进二寸。所以好的药即使是苦的,智慧的人也要劝人喝掉它,因为知道药入口能治好自己的疾病。忠义的话是逆耳的,但是明智的君主也会听从,因为知道它是可以收到功效的。三、语言运用13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注意字数要求。西方有句谚语:上帝给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这句谚语的意思是: _(30个字以内)中国也有一句谚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人要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追求自己人生最佳境界,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实现自己事业的辉煌。这两句谚语的区别在于: _(20个字以内)答案:(示例)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确定自己的坐标,立足自身,求得发展。中国提倡高远目标,西方更倾向实在目标。14. 扣紧“心正则笔直”再举两个例子,要求句式与画线句大致相同。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_答案:(示例)南宋的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是写下了气贯长虹的正气歌?明代的名臣于谦,力排众议,勇挑重担,身先士卒,清廉自守,不是写下掷地有声的石灰吟?15下面这组题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图片,形象地反映了工业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请展开联想,对四个画面的内容进行描写(每个画面一句话),并表达你的期盼。要求:所写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语;全段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字。_答案:(示例一)如墨的毒液污染了水体,水中的鱼儿死了;浓浓的废气充溢着天空,鸟儿不能高飞了;乌云般的气团遮蔽天空,月光暗淡了;浑浊的气体污染了空气,花草凋零了。人类啊,是时候减排降污了!(排比、比喻、呼告)(示例二)鱼儿因排放的污液而下沉毙命,鸟儿因废气的弥漫而低飞,明月因天空布满废气而失去光亮,花草因空气污浊而枯萎凋败。地球上的生灵何时才能拥有如画般美丽洁净的家园?(排比、比喻、反问)美文飘香万里韩非:折断的双刃剑(节选)鲍鹏山我不能不提韩非对道德问题的见解。在这方面,他比先秦诸子中任何一位都更能抓住本质,更接近事实。甚至,在整个古代中国,像他这样对道德问题有如此深刻洞悉的,也不多见。他是古代中国接近道德内核的、接近真理的第一人。首先,韩非已经认识到了,道德绝不仅仅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社会氛围,一种轻松的、令我们感到无上快乐的道德游戏。它是功利的、实用的,否则它就是应当被抛弃的,比如已经过时的、失去对当今社会整合作用的古老的仁义 。把尘土当饭,把稀泥当羹,可以作为孩子过家家的游戏,而不能真吃,它们不具备充饥的条件,先王的所谓“仁义”也是如此。我们说,道德是一种“成本”,是社会所获得的总效益的最小成本。只是韩非认为还有比这更小的成本,那就是他所倡导的“法”,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道德,以“法”代之。其次,他坚持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其动力都是“利”,而不是道德。他在五蠹中说,尧舜的禅让,并不是如儒家鼓吹的那样,是道德的高尚,而是那时当天子太辛苦而没好处,禅让出帝位给别人,简直就是逃避吃苦,躲开责任。这肯定会让儒家大为光火,但我宁愿相信他而不相信儒家。他接着说,今人连一个小小的县令之职都争得不亦乐乎,也不是今人特别的卑鄙无耻,而是当今做官的好处太多,捞到的财富可以让子孙几代人都能享用。在春天青黄不接、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连幼小的弟弟都不给饭吃,而到了秋天丰收季节,连疏远的客人都会得到很好的招待。这难道是爱过客而憎幼弟吗?只是由于粮食的多少不同罢了!再看下面的一段话:造车的人造成了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以便卖出车子);木匠做好了棺材,就希望别人夭折早死(好售出棺材)。并不是造车的人仁慈而木匠残忍,而是因为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木匠的本意并不是憎恨别人,而是因为他的利益在别人的死亡上。原文: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备内这一段话我们似曾相识,不是吗?对了,孟子也曾用这个方式说明过问题。孟子说,造箭的人唯恐箭不能伤人,造铠甲的人唯恐不能保护人,造棺材的人盼人早死,所以,要有好的品行,选择职业很重要呵。我在孟子那一章中已对孟子的这种职业决定道德论进行了批评。我们把孟子的结论和韩非的结论对照一下,显然,韩非是科学的,而孟子是唯心的。再次,韩非还认为,道德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又是与宣称“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对着干,偏偏又是他对了。韩非真是儒家的死对头,而且这对头又是那么强大、犀利。庄子批儒,乃重于给腐儒画脸,使之出丑;韩非批儒,则重于剖心,使之露拙。所以,真正从逻辑、事理角度批儒,而极有摧毁力的,乃是韩非。我有时疑惑,历代的儒家传人,包括当今的新儒家,都只是关上门自己想拳经,而没有人敢出来和韩非叫阵。大约是韩非的挑战确实锐不可当,虚懦又虚伪的腐儒不敢应战吧。应该说,直到此时,韩非都比儒家高明、诚实。糟糕的是,作为集权主义者,他最终是要站在君主、权势的一方,来整治臣民。这就使得他具有的不少科学真理的理论,成为冷酷无情的利剑。既然韩非已经认定道德以及由此而界定的人之品格、行为,都不过是利益的一种隐蔽形式,是一种含而不露、乔装打扮的欲望形式,那么,所谓的才智、贤良便不足为凭,尤其不能赖以治国。这就不仅反对墨子,而且也和他的老师荀子叫板了。荀老师可是认定,在贤与法之间,贤是更重要的。他宣称,有治人,无治法。也就是说,只要贤人在位,无法也能治国;而若是奸人当道,有法又有什么用?韩非显然对老师的这些谆谆教诲不屑一顾,弃之如敝屣。他也宣称,既已有法可依,中等以上才智品行的君主就可以抱法而治,还要贤良干什么?相反,臣子贤良,还可能对君主构成威胁,田成篡简公,子之篡子哙,都是因为臣子贤。可见,贤,于治国无益,而于篡国则有助。这就显然是老子的不尚贤愚民政策了,愚民本身就是弱民,因为它剥夺了人的自身发展权利。韩非要以牺牲天下人才智、剥夺天下人自身发展权利的代价来换得君主地位的稳固,在他看来,人民不需要才智,只需要服从。韩非直言不讳地这样宣传,简直是毫不顾忌我们的自尊心。这真正是马克思所指责的,践踏人、不把人当人的专制理论。当然,我们还应该公正地说明一下,韩非反对仁义、贤智等等,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说它们无用。在孟子那一文中,我说,孟子大倡仁义道德,不是在说这是真的,而是说这是好的。我想,这里韩非与孟子的区别在于,韩非讲的是科学,而孟子讲的是信仰。信仰与科学在价值取向上是不同的。由此,韩非是不相信统治者的个人德行的,至少他不期待。因为这种期待无异于守株待兔。他说,像尧舜这样的大圣与桀纣这样的大逆,极端的好与极端的坏,大约都是千年才出一个。尧舜可以不要法而治,桀纣也是法所不能约束的。但世上最多的,不是中等的君主吗?这些中等君主,上不及尧舜贤德,下也不做桀纣那样极端的坏事,这样的君主,抱法处势而治,背法去势则乱。所以,他恳切地说,我的理论,就是给这些人构想的呵。他把他的理论和儒家的进行比较,他说,像儒家那样,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而用我韩非的法治理论,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这是多么清醒的理智,又是多么辛苦的救世热肠呵!尧舜这样的人尚能千世出一个,他对人性不也够乐观的么?事实上,从韩非到今天,几个千年过去了,出过一个尧舜吗?素材源头活水谁偷走了80后的锐气?2013年5月14日,人民日报文章莫让青春染暮气中提到,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该文章在人民网官方微博上一经转发,便引发大量网友热议。有人表示“含泪中枪”;有人提出反对,称80后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其实还是很阳光的;也有人提出疑问,是什么让80后如此“早衰”?真的能怪80后吗?80后一代染上暮气,有多重原因。比如艰难的生存压力,就业、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都让他们心力交瘁,使他们缺乏朝气。让80后暮气沉沉的因素还有很多,但同样应该看到,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会太轻松。白岩松认为,“我觉得每一代年轻人都不容易你们现在担心的是房贷,我们那时住地下室,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还会有自己的房子和车。青春从来就是不容易的代名词。”青春太过潇洒也许就变成了虚掷,有压力才有追求。单元拓展小博士文化精髓法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可能仅次于儒家。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非常可贵,他能以发展的眼光看社会,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张,反对“法先王”。这是一种积极的进步的历史观。“天不变,道亦不变”,有些人抱着这种观点,把治国的政策僵化了,从而形成了用远古之法治当世之民的滑稽局面。社会在发展,在进步,社会风俗在改变,人的素质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在提高,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远古的人可比拟的,因此,以先王之法为法,仿佛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既定的笼子中,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一个社会只有吐故纳新,才会兴旺发达。韩非瞩目历史,扫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勇敢地走进现实社会,他以法治反对先王的仁义之政,当然,正像他不主张效法先王一样,他吸取前人的法治思想,也没有简单地照搬,同样充满一种批判精神。他说商鞅知道用法而不懂得用术,说申不害懂得用术而不知道用法。于是,他分别取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再加上另一位法家人物慎到的势位优势,把法、术、势融为一体,构成自己的法家思想系统。他指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还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由此可见,韩非的法治思想是有着较为科学、辩证的理论根据的,韩非能够从动态的角度寻找到因时变化、服务政治的最佳契合点。当然,韩非的法治思想也并非十全十美。严刑峻法,缺少人情味,可行一时计,不可长用也。尤其当社会太平时,用法过严,把人民当敌人,把民众当动物,就有点苛刻了。如果把儒家的“仁政”和法家的“法治”完美结合,则不失为大智慧之举。探究真谛良药苦口信言不美不论古今,但凡是个领导者,应该重视“人言”。当然,对于顺从和赞扬的“人言”,是乐意听的。但如果是批评之言,“逆耳”之言,听下去就不那么容易了。按说,喜听“顺耳”之言不喜听“逆耳”之言,也是人之常情,但对于领导者来说,能不能听“逆耳”之言,却是能否为政贤明的一个重要条件。翻阅历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为政者不听“逆耳”之言,偏信顺耳之言,必然会堵塞言路,最终造成乱世;反之,为政者不怕“逆耳”之言,从谏如流,必然会广开言路,进而开创治世。史载,周厉王为政残暴,国人议论纷纷。于是厉王广派密探,重惩批评时政者,一时路人“道路以目”。厉王得意地说:“我能弭谤矣。”近臣告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厉王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不久,国人暴动,厉王被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齐威王不怕人批评,甚至还鼓励百姓揭露他的错误和缺点,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样一来,言路畅通,齐国政治修明,国力便迅速强盛起来。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再聪明的人,有时也可能对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理解,出现失误,即“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避免失误的一个重要方法,莫过于虚心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能听取批评性的“逆耳”之言。古训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韩非子曰:“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孔子家语讲得更明确:“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世间最可贵的是说真话,道真情。“逆耳”之言虽然听起来不大舒服,但可使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益。遗憾的是,有些领导干部喜听顺耳之言,厌听逆耳之言,在这样的领导干部那里,善于溜须拍马的人就会乘虚而入,用甜言蜜语达到营私舞弊的目的,既祸害了民众,最终也会坑了领导干部本人。唐太宗是明智的政治家,善于采纳大臣的批评见解,能接受别人指出他的言行之“非”。他以隋炀帝拒谏为鉴,诚恳要求大臣们进谏。他说:“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贞观政要)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年间,进谏和纳谏蔚然成风。仅魏征一人就进谏200多条,唐太宗大多接受,获益匪浅。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与他能听“逆耳”之言有很大关系。当然,因为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逆耳之言”也不可能全对。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介绍唐太宗纳谏时,特别指出:“纳谏的意思是倾听不同的意见,判断是非,择善而从,如果择非而从,那就不能叫做纳谏。”如果明知“逆耳之言”是错的,你还要“从谏如流”,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古人还提出了要“察言”,要“三思而后行”。总之,人要善于从批评中认识自我,从批评中结交诤友,从批评中求得进步。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听得进“逆耳”之言。陈云同志说过,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听取“逆耳”之言,不仅仅是个人修养和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一个党性原则问题,政治责任问题。虚心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善于汲取群众智慧,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