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智谋博人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72507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智谋博人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智谋博人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智谋博人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智谋博人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1.识记作者作品等知识,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2.默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3.联系所学知识和文章内容,体会课文中重点含义的句子。1.读课文,掌握文章中词语现象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以及作品意义。3.理解设喻说理的方法,学习委婉地规劝别人的交流方式。4.背诵诗歌,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1.联系古今战例,理解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2.通过学习邹忌对齐威王的规劝,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3.通过品读愚公移山,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4.通过背诵并理解诗经,树立正确的爱情观。5.能够朗读和背诵文言名句和诗词,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曹刿论战记载了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题眼是“远谋”,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通过人物对话得到了鲜明的再现。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通过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词以及邹忌对这些赞美之词的分析,塑造了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通过齐威王的纳谏,塑造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愚公移山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接着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开端。下面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人力征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发展。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种安排很巧妙,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表现了男主人公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心情。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所抒发的感情也是热诚真挚、纯洁朴实的。蒹葭写了主人公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经过,诗歌没有刻画明确的恋爱双方的形象,也没有明确的故事,全诗笼罩着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通过对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的描写,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表现了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教学时可与“研讨与练习”结合起来,可把仿写、改写或说话练习穿插进行。活动评价要采取整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活动完成之后的总结会上进行。多鼓励,多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1.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义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朗读并背诵文言名句和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学会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难点】引导学生辩证地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曹刿论战教学时要适当讲时代背景,要讲战争背景,还要讲文化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本文教学关键是朗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文章理解作品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内容没有费解之处,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方式,重点让学生分析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通过设喻来讲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学生对这个故事也比较熟悉,教学时重点应是解释个别的难词难句,通过让学生总结文章中的对比,来总结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还要以文章为载体,向学生传达愚公精神,帮助学生增强情感体验。关雎蒹葭都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教师教学时要采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指导学生了解作品所运用的重章叠句、反复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作品中有一些景物描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第21课曹刿论战2课时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第23课愚公移山1课时第24课诗经两首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第21课曹刿论战1.易错字遂(su)盈(yng)辙(zh)轼(sh)帛(b)弗(f)靡(m)间(jin)徧(bin)刿(gu)孚(f)鄙(b)2.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3.一词多义请从故以之间属伐加安4.古今异义十年春,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相信)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再而衰,三而竭(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牺牲玉帛(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弗敢加也(古义:虚报;今义:递增)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下视其辙(名词用作动词,下车)6.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忠之属也(2)倒装句何以战(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战于长勺(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3)省略句省略主语: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省略宾语: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题解说】“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创作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威,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天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主要写曹刿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分析,表现了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表现出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第三段写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进一步印证了曹刿指挥判断的正确性,其余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这样剪裁,鲜明地再现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了文章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表现主旨的写作方法。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是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全文的关键是“远谋”,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除此之外,教学时,要适当讲讲背景和相关文化常识,对于重点词语的解释,建议教师在疏通文义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加文言积累。本课为2课时。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4.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以正读、译读、品读、背读多种朗读形式深化对课文的了解。学习曹刿临危请命、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重点】1.译读。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难点】1.品读、理读。2.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关照问题。第课时1.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2.结合课下注释和所学知识,初步理解文章内容。【重点】文中个别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个别句子的翻译。【难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新课导入介绍相关知识整体把握课堂小结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人,他叫曹刿。他不是军事家,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的风范,指挥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一文,领略此人的风采。导入二:背景型设计意图背景引入,学生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春秋初期,诸侯纷争,霸主更迭。各诸侯为争得霸主地位,频繁发动战争。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一、介绍左传相关知识方式:以“左传知识知多少”为话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同学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二、读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一读,正音正调。(正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应重视对文本的朗读,以营造文言氛围,此为学生走进文言文本的必由之路。1.学生自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虚词停顿要鲜明;营造学习文言的氛围。(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刿、间、徧、帛、孚、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板书:刿()间()徧()帛()孚()辙()靡()明确gujinbinbfzhm2.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同学听读,进一步掌握上述字音。3.组内赛读。方式:六人一组,两人各齐读一段,另两人做点评。要求:字正腔圆,和谐整齐,响亮,语气把握较准。明确(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对、轻蔑”的语气。(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否定、疑惑”的语气。(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果决”的语气。(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议论”的语气。(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解说”的语气。4.同学齐读课文。要求:整齐划一,不误读,不漏读,不跳读,不抢读,读准语气语调,读出对文意的初步理解。二读,入文悟文。(译读、品读)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的形式有效入文悟文,以期达到对文章的各组成部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的目的。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要求:读文者字正腔圆,语速适中,语气把握准确;听读者边听,边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教师引导点拨释疑)明确(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的。教师点拨:“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2.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要求:组内合作,探究问题积极深入并归纳探究成果,确定组内中心发言人,做好有理有据地汇报集体探究成果的准备。问题一: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描写,可以看出鲁庄公把战争胜利寄托在哪些方面?小组讨论,学生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恩小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神灵庇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遍惠百姓。教师点拨:从文本中摘录相关语言信息,归纳结论应有条理且有理有据。问题二:曹刿又是如何评价鲁庄公战前所做的这些准备的?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问题三: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教师点拨:驰之:之,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辙:车轮行过的痕迹。轼:车前的横木。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一:在战斗中,曹刿认为反攻的时机应该选在什么时候?庄公又是怎样选的?学生回答:应该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问题二: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4.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另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教师点拨:既克:既,已经;战胜齐军后。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2)教师提问,合作探究。问题一: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小组讨论,学生总结: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问题二:曹刿认为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政治上取信于民善于把握战机详察敌情三读,以读促背。(背读)再读文本,结合对文意的理解,试着背诵全文。教师指导:方法:结合“一读入文”“二读悟文”成果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把握,抓住“战前论战”“战中论战”“战后论战”的板块结构,以及“曹刿”与“乡人”、“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内容试背全文。本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文本,了解了文章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对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此为曹刿“论战”。1.背诵全文。2.总结文章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语。曹刿论战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了解背景,梳理情节,理解文章内容。我认为文章背景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以及后面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开始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很感兴趣,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背景,也对文章有了很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对文章的学习。在梳理文章情节时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自读、齐读、点名读等各种方法让学生熟悉文章,我只是把重点词语以及语句做了强调和点拨,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关系,在问题研讨环节时间稍有紧张,所以给同学们探讨的时间不充足,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答案的总结不是很到位。以后要注意仔细安排好各个环节的时间。第课时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2.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关照问题。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重点】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难点】学习曹刿临危请命、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培养从辩证的角度关照问题的意识。新课导入诵文忆文教授新课课堂小结导入一:回顾型设计意图回顾所学,有利于在新课堂中应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战役?指名同学复述文章内容。(学生独立回忆、思考;教师点拨)明确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主要内容: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进一步对文章进行分析。导入二:目标型设计意图告知学生学习目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这节课,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合作探究,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学会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一、诵文忆文设计意图背诵并回忆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引出本节课内容。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战役?指名同学复述文章内容。(学生独立回忆、思考,教师点拨)明确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主要内容: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进一步对文章进行分析。二、教授新课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对文本的析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总结能力。1.理线索,忆内容学生齐背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背出合理的语气,背出流畅的情状。教师设疑一:刚才我们一齐将文章背诵了一遍,结合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品读,同学们发现了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学生总结回答,教师点拨:线索一: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线索二: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品语言,析人物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培养学生搜集与整理文本信息的能力。教师设疑二:从本文记录的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中的言行来看,组内一起探究一下,大家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确定组内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述。教师点拨:结合文本情节,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为了赢得战争,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战场上,他指挥作战谋略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临危请命,具有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当他得知“齐师伐我,公将战”时,二话不说,“请见”鲁庄公,并在引导鲁庄公确立正确的战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战则请从”,凡此种种,足见曹刿一颗卫国的赤胆忠心。教师设疑三:从鲁庄公在文中的表现来看,你认为鲁庄公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小组讨论后,组内中心发言人总结回答,教师点拨)明确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与一般意义的昏君是有一定区别的。战前: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赢得战争还不知其故(“既克,公问其故”)。以上三点,表明了鲁庄公作为“肉食者”的“鄙”。但是他善于用人(将战争的指挥权交给了曹刿),善于纳谏(在曹刿一再否定自己战前准备的两个步骤之后,他能够说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此二点,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的。3.析特色,学写作教师讲述:一般学者评价左传一书在写作上的特色主要有:“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编者注:摘自“百度百科”)下面,我们就以曹刿论战一文为例子,验证学者对左传一书的这些评价。(学生搜集文本信息,归纳总结回答)教师点拨: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寥寥数语,记叙战争状况),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一段的三问三答)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三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过程中,也要学习这一写作特点,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4.谈感悟,做总结教师讲述:左传记录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齐鲁之间发生的第二次战争,结合相关史料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鲁国而言,这是一场自卫战争;面对强齐的入侵,鲁国最终能够力克之,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学生总结回答。教师点拨)明确(1)作为领导者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文中的鲁庄公善于采纳曹刿的正确意见)。(2)作为下级要有责任意识(如曹刿的“曹刿请见”“战则请从”)。(3)作为指挥者,要善于观察敌情(如曹刿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还要善于抓住战机(如“齐人三鼓”“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4)要用辩证的观点去评价一个人,既要看到他的优点,也要看到他的缺点(如对鲁庄公这一国君形象的评价就应该一分为二)。(5)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在于民心的向背,只要是正义的战争就能取得胜利。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地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是左传中的名篇。1.完成课后题一至四题。2.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曹刿论战曹刿活动曹刿性格请求入见爱国热情论何以战政治远见从战指挥军事才能论何以胜谋略过人本课情节性较强,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在本节课我运用了合作研讨的教学法,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对于课文的分析我也采用了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总结,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课下,我让学生自己总结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加强了学生的文言文基本功。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以及实际生活中运用。通过本文的学习,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正确全面地看待评价一个人,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把所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一、本课整体板书示例板书(一)曹刿论战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板书(二)曹刿论战曹刿活动曹刿性格请求入见爱国热情论何以战政治远见从战指挥军事才能论何以胜谋略过人二、类文赏析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注释】飙:暴风。这里指迅速。盬:吸饮。一、参考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4.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参考答案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三、参考答案1.2.3.四、参考答案战例: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小惠未徧()彼竭我盈()弗敢专也()小信未孚()牺牲玉帛()望其旗靡()又何间焉()曹刿论战()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小惠未徧徧: (2)彼竭我盈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史书。二、课内语段阅读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5.“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其中的“我”指。6.请用“”把文章第一段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何以战: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9.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0.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11.曹刿与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三、课外类文阅读王者何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注释】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与:亲附,拥护爱戴。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以百姓为天以: (2)辅之则强辅: (3)背之则亡背: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1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14.翻译下列句子。(1)王者何贵?(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15.这段文字反映了管仲怎样的思想观点?【答案与解析】1.binyngffbmjinln2.(1)通“遍”,普遍。(2)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3.(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4.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体5.战争的双方性质鲁国6.乃入见。/问:“何以战?”第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第二层:写曹刿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对战争条件的认识。7.(1)间:参与(2)以:凭借(注意“可以”这一古今异义词。)8.(1)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2)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联系前后文可知曹刿认为当官的见识短浅,自己必须去见鲁庄公。)10.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从曹刿对作战条件的论述看出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从作战过程中的指挥看出要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1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从“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看出曹刿爱国,从他与庄公的对话看出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从他指挥战斗的过程看出他有军事才能。从庄公所认为的作战条件看出他缺乏远见,从作战过程中他急于追击看出庄公目光短浅,但庄公能听取曹刿的意见,说明他不是十足的昏君。)12.(1)把(2)辅助(3)背弃(4)不是13.B14.(1)当君王的人,应尊重什么?(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15.体现了管仲“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上下一条心,国家才能富强。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王的人,应尊重什么?”(管仲回答)说:“应尊重天。”(于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1.易错字昳丽(y)窥镜(ku)期年(j)弊(b)谤讥(bng)皆朝于齐(cho)时时而间进(jin)朝服衣冠(zho gun)2.通假字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3.一词多义之朝于上修孰诚4.古今异义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能谤讥于市朝(古义:议论;今义:讥讽,诽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左边、右边或大约)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劝说;今义:讽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自私)能面刺寡人之过(古义:当面指责;今义: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原文指身高;今义:改正)虽欲言,无可进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5.词类活用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臣之妻私臣(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名词作状语,当面)6.文言句式(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2)倒装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皆朝于齐(介宾结构后置)(3)省略句朝服衣冠(省略主语)(4)被动句王之蔽甚矣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所撰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文题解说】邹忌讽齐王纳谏题目的意思是邹忌劝齐王听取、接受文武百官的建议,题目即表明了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语言简洁,概括性强。讽,是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讽谏,不同于直谏或劝谏。【创作背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战国策中的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录的就是这样的情况。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本文以邹忌和美男子徐公比美为依托,分别写了妻、妾、客因“私”“畏”“有求”为目的而赞美他,从而引发邹忌的思考,进而以家事为喻劝谏齐威王纳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了作为明君善于纳谏的重要性,以及作为臣子善于进谏的必要性。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做到纳谏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邹忌劝谏的对象是齐威王,目的是让齐王听纳忠言,振兴齐国。劝谏时,邹忌没有直接进言,而是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他从中所受到的启发,随后邹忌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喻,用来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的类比中受到启发,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学习文章,我们能认识到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还能认识到规劝一个人时委婉的语言更容易让人接受。本课为2课时。1.积累词类活用(“面”“美”“私”“闻”“服”)、古今异义(“讽”“窥”“地方”“刺”“谤讥”)等文言词汇。2.了解战国策及本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类比说理、设喻说理的讽谏艺术。4.赏读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人物栩栩如生的写作特点。1.以读带讲,在自读、齐读、默读的过程中疏通文句。2.理解重点词语的准确意思,继而熟练翻译课文。1.“谏”的艺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2.认识到生活中委婉地规劝别人更能使人接受。【重点】理解文章的劝谏技巧并从中受到启发。【难点】辩证地认识文中除弊的效果。第课时1.能够熟读课文,结合战国策、“邹忌”“齐威王”其人其事理解文章大意。2.词类活用(“面”“美”“私”“闻”“服”)、古今异义(“讽”“窥”“地方”“刺”“谤讥”)等文言词汇。【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难点】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即“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新课导入初读感知把握文意课堂小结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身边都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入二:激趣型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他叫邹忌,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多谋善谏。一次,齐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齐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齐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今天,我们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人公也是邹忌,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一、文题解读教师引导:邹忌是谁?文中的“齐王”是谁?“讽”和“谏”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结合以下材料,准确把握文题含义。资料导读: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人物栩栩如生。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摘自“百度百科”)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摘自“百度百科”)3.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结合“资料导读”,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明确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是“邹忌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接受邹忌的规劝并广开进谏渠道,采纳雅谏”。二、点读正音点名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者做好点评的准备。要求: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虚词停顿要鲜明;营造学习文言的氛围。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教师提示:注意“昳丽、窥镜、朝服衣冠、期年、间进、朝于齐”等加点字的读音。学生结合要求点评,教师板书正音。板书:昳()丽窥()镜朝()服衣冠()期()年间()进朝()于齐明确ykuzhogunjjincho三、自读断句要求: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虚词停顿要鲜明。教师提示:注意一下句子的朗读节奏。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四、悟读入文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教师提示:(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阿谀奉承之情。(3)“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五、品读悟意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尤其注意提醒学生重点关照“面”“美”“私”“闻”“服”(词类活用)“讽”“窥”“地方”“刺”“谤讥”(古今异义)等文言词汇,以及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句子。教师提示:(1)重点字词修:长,这里指身高。昳(y)丽:光艳美丽。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窥(ku)镜:照镜子。谓:对说。其:他的。孰:谁。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甚:极,很。及:赶得上,比得上。复:又。旦日:第二天。若:如,比得上。明日:第二天。孰:通“熟”(sh),仔细。之:指城北徐公。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指躺着。思之:想这件事。(2)重点句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皆朝于齐(介宾结构后置)六、译读出文结合疏通字义句意成果,学生口头翻译文本,讨论归纳各部分主要内容,把握文意。学生小组内互译,讨论纠错,并汇报研读成果,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明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第二部分,邹忌以自己被蒙蔽的事情为例,讽谏齐威王进谏的内容。第三部分,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效果。教师结合本课时教学目标设疑以及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教师设疑一: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组内讨论,学生抢答,教师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来与徐公比美。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问妾:吾孰与徐公美?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教师点拨:三人的回答看起来相似,但仔细品味却相去甚远,对话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妻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口气。妾畏怯、顺从的心理。客应酬、逢迎的态度。)教师设疑二: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小组讨论,教师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他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教师讲解第三段:在本段中,邹忌采用了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弊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教师设疑三: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小组讨论,教师明确:王曰:“善”,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理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教师设疑四: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小组讨论,学生总结:(1)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2)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3)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本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障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要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以及解释。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题。3.总结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语。邹忌讽齐王纳谏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