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训练.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71769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训练一、选择题1(xx来宾模拟)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2.(xx安徽皖南八校模拟)右图为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A“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D“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3(xx江苏盐城模拟)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其矣。”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得在依靠()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治建设 D礼乐秩序4某思想家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下列言论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5(xx柳州模拟)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该材料()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C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6(xx福建德化联考)“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7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主要说明孔子()主张“仁”为核心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主张变法革新有强烈的使命感A BC D8(xx梧州模拟)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仁义恭俭“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A BC D9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源在于()A勤俭节约 B天人感应C重农抑商 D格物致知10(xx山西太原模拟)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11(原创题)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这种观点认为()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12(xx陕西西安质检)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回答问题。材料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2: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材料3: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4: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4)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14(xx云南丽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摘编自荀子材料2: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3: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4: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1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2)根据材料2,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2、4,简述材料3中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第十二单元课后达标检测251解析:选D。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迁移所学分析。据材料中的“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信息,可以判断战国时期纵横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选D。据所学可知,A项中的“没有诸侯”与“战国时期”史实不符;战国时儒家在当时不受重视,B项错误;C项的表述错误。2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的观点。A项是明清时期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排除;B项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符合题意;C项反映的是朱熹的认知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排除。3解析:选C。本题考查法家思想。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正确。4解析:选C。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问题能力。据题干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威势”,反映的是法家思想。逐项分析可知,A是道家思想;B是强调教化的儒家思想;C是强调君主权威的法家思想;D是墨家思想,故选C。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道与德无间”可以排除A项;韩非子论证了对各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治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的方法,因此正式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据此可排除B项;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材料中“德出乎人”可以看出作者强调“人治”的治国思想,故选C项。6解析:选B。理解题干材料,其主要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故选B。7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认为,人和鸟兽不同,主张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改变。由此可见,孔子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故正确,孔子所说的“仁”,材料没有提到,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思想,故排除。8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及限定词“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迁移所学分析,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神学理论依据,强调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迎合了汉武帝专制的需要,选C。据材料信息“非有契于仁义恭俭”排除;限制了君主的行为,排除。9解析:选B。解读材料的观点,可知是反对“种植反季节蔬菜”的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认为这样“会导致灾异”,典型的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10解析:选C。对比分析,可知题干后半句反映了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这相比于孟子主张有所改变,故选C项;A、B两项体现了孟子的主张;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排除。11解析:选B。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题干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儒学逐渐神化、宗教化的趋势,故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思想,发展了儒学,故A、C、D三项表述错误。12解析:选B。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句话,再结合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就会发现题干材料前半部分就是为君权神授的提出做铺垫,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指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但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C;D与材料无关。13(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1主张“德”“礼”;材料2主张尚贤;材料3主张张无为;材料4主张重罚。(2)因为各派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3)材料4的主张。因为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4)材料1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4解析:第(1)问,迁移荀子的思想观点,紧扣材料1中的“人性之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天行有常”等关键词句,归纳其主要观点;其主要背景结合所学作答。第(2)问读懂材料2董仲舒与朱熹对荀子的态度,迁移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与南宋由于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的知识回答其不同境遇及原因。第(3)问,据材料2和材料4,结合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等实际,迁移荀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回答。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3)在社会分化和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健全法制建设和改善政府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