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排查过三关(八)苏教版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70996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排查过三关(八)苏教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排查过三关(八)苏教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排查过三关(八)苏教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排查过三关(八)苏教版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2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原生演替的速度快( )5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6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7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8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能进行合理分析( )9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10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1生产者一定能固定CO2( )1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13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14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15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16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17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18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19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20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2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也就越强( )23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 )24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25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7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8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可能出现反例( )29对于捕食链来说,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30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 )第二关:练规范强素质1在甲图中画出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曲线,在乙图中画出衰退型的年龄结构曲线。答案如图所示2在甲图中画出J型曲线的增长率,在乙图中画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答案如图所示3请画出蝗虫与草的种间关系曲线。答案如图所示4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答案如图所示5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答案如图所示6用图解形式展现能量流动的过程。答案如图所示7用图解形式展现一级消费者中能量的去向。答案如图所示8用图解形式展现碳循环的过程。答案如图所示第三关:练题型提考能题型一曲线分析类1 把添加少量饲料的一定量的自来水,均分到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槽甲和乙中,再分别投放少量并且数目相等的同种草履虫。以后只对乙水槽给予一次适量的饲料补充,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对甲、乙水槽中草履虫进行培养。以下哪项预期结果合理()答案B解析据题意,在一定量的自来水中添加少量饲料,此时培养液中营养物质较少。在补充饲料之前,甲、乙水槽中的草履虫数量变化相同,乙水槽补充饲料后,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加较甲水槽中快,由于空间和营养物质是有限的,补充饲料后草履虫的数量仍呈现“S型”增长。2 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种群进化,_(“一定”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K1、K2、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态。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答案(1)N0t基因频率不一定(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竞争(3)K2信息传递解析(1)种群在“J型”增长过程中,t年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t,图示阴影部分为通过环境阻力淘汰部分生物个体数量,淘汰部分生物个体会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进化,出现生殖隔离才能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即不一定产生新物种。(2)野生扬子鳄为国家珍稀动物,a点后出现曲线的变化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各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扬子鳄数量减少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同营养级内物种间的关系为竞争。(3)东亚飞蝗是农作物的害虫,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态,其种群数量不能为0也不能过多,应控制在K2水平;若a点变化为干旱,据题意干旱有利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增长,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题型二数据表格类3 某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2)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该山区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树种是_。(3)请绘制该群落中松树种群不同树龄的株数分布柱状图。(4)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基因型引入前,原地引入后5年,本地引入后8年,本地AA51%57%61%aa11%17%21%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_。判断的依据是_。答案(1)次生演替(2)赤杨(3)作图要求:柱状图要规范(4)没有发生进化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解析(1)火灾后,该地区仍存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火灾后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据表信息,树龄5年,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优势度指标最高。(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入前(原地),A%AA%1/2Aa%51%19%70%,a%30%;引入后5年(本地),A%AA%1/2Aa%57%13%70%,a%30%,引入后8年(本地),A%AA%1/2Aa%61%9%70%,a%30%。这几年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据此判断该物种未发生进化。题型三实验探究类4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解析(1)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组成群落。(3)该实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的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因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的正确性。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的风险较小。5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图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在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在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和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2)D和E水平B和F解析由组1、组2和组3的实验结果,可推测C曲线可代表单独培养时乙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B曲线可代表甲和乙混合培养时甲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D、E曲线代表组3情况下乙、丙两种水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情况。(1)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根据题意,容器中的生物没有迁入和迁出。由图可知,第40天时容器中乙种群数量是600只,其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2)两种鱼的生存场所不同,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D和E代表的类似。两种鱼都生存在水的底部,一种在河流中央底部,另一种在临近河岸底部,体现的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所描述的情境和组2情境相同,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B和F代表的类似。6 (xx四川理综,31)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3)与曲线相比,曲线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关系,使人们从中获益更多。答案(1)大豆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能量流动解析(1)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人工种植的农作物。猛禽可捕食田鼠,二者为捕食关系。(2)生物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据图分析,b点之前,三组的田鼠种群密度都较低而且相差不大,株冠形成后,一方面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另一方面也为田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从而使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3)曲线所示的环境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小于曲线的,说明田鼠天敌的种群密度大于曲线的。在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