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7067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高考题组】高频点1 古代农业的发展考情统计3年13考耕作方式及小农经济(4)土地制度(4)综合考查古代农业(5)考题汇总xx江苏T1,xx海南T8,xx新课标全国T25,xx广东T12xx海南T4,xx广东T13,xx重庆T2,xx新课标全国T24xx海南T26,xx海南T1,xx安徽T12,xx安徽T15,xx海南T1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耕作方式及小农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土地制度:均田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及影响、土地兼并问题。3.古代农业的发展:古代政府对农业重视。1.(xx海南单科T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选C。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C正确。2.(xx广东文综T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选B。由题干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说明唐代实行了均田制,“违法卖买”说明由于土地买卖现象存在导致土地被“恣行吞并”,均田制受到了破坏,故B正确。A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C与题意不符,D在宋朝出现。3.(xx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选B。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A说法错误。C中“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4. (xx海南单科T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析】选B。读图分析,图片上半部分是铁犁牛耕,下半部分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5.(xx海南单科T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析】选A。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6.(xx安徽文综T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选B。图表反映的时间段安徽农业没有领先全国,主要还是北方地区水平较高,A错误。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主要趋势是兴修水利工程的次数不断增加,体现出农业稳步发展的态势,B正确。C表述与材料关系不太紧密,不能以安徽来扩展到长江流域,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错误。高频点2 手工业的发展考情统计3年7考手工业成就出现的原因(2)手工业的成就(2)官营手工业的特点(2)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考题汇总xx四川T13,xx天津T2xx北京T14,xx四川T2xx福建T15,xx江苏T2xx山东T11命题分析近三年的命题点:1.制瓷业、纺织业的成就以及出现原因。2.官营手工业的特点。3.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1.(xx天津文综T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选B。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A、C、D不符合题目要求。2.(xx北京文综T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解析】选C。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但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才成立。故只有C最符合题意。3.(xx四川文综T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析】选C。A为汉代,与题干商代不符;B发生在元朝;D中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主要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不能证明题干信息。C中甲骨文为商代的卜辞,时间吻合,“祭祀蚕神”说明统治者对纺织业的重视,故选C。4.(xx福建文综T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B.C.D.【解析】选B。根据试题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工匠不可随意转行,并且政府严格规定了工匠技艺传授培养的对象和年限。再结合所学古代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控非常严厉这一事实,即可判断的说法有违材料和史实,故B符合题意。5.(xx江苏单科T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等主要手工业部门,如“攻木之工”,详细地记载了车的制作方法,“攻金之工”,介绍了青铜合金配比的知识等。这表明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模拟题组】1.(xx驻马店模拟)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出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解析】选B。“有荒无救,有年无成”反映出中国古代多数农民家庭遇到灾荒后陷于贫困,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选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依赖很小,A错误;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体现出封闭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错误。【加固训练】(xx蚌埠模拟)“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讲究因地制宜C.强调精耕细作D.注重自给自足【解析】选C。“时至而作,竭时而止”的意思是时令一到就行动,时令结束就停止,“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是通过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这样来提高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思想,故选C。【拓展延伸】精耕细作与因地制宜的不同二者是按照不同的标准确立的不同概念。精耕细作一般是指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从整地到收获所做的一系列细致周到的技术措施。我国农业耕作因纬度、日照、积温、农业机械化程度、农耕农艺措施及技术水平不同,各地在制定农业区划、规划时针对地域特点作出不同的方案,在农业上称“因地制宜”。2.(xx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亩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不是反映粮食在民间的价格,A错误;材料是把秦国粮食亩产与其他诸侯国相比较,不能说明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B错误;材料反映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是得益于水利工程的兴建,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错误;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这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D。3.(xx皖南八校联考)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起来C.南朝政府仍推行重农政策D.重视兴修水利农业产量提高【解析】选B。我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时期,故A错误;从材料“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故B正确;材料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没有涉及政府政策,故C错误;材料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并非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故D错误。4.(xx临沂模拟)(纸上谈兵的赵括)“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史记)从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A.赵括做房地产投机生意B.战国时土地买卖频繁C.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D.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解析】选C。从题干中“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以提取出A、B、D所述的信息,故A、B、D不符合题意;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而春秋时期井田制就开始瓦解,故C符合题意。5.(xx湛江调研)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解析】选A。从题干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A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本较高,故D错误。【加固训练】(xx乌鲁木齐诊断)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的手工业生产采取官营的方式,由“国标”“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等信息可知秦朝的手工业生产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拓展延伸】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超过官营手工业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6.(xx南昌三校联考)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楮冠布褐皂纱巾。”(注: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到大德六年(1302年)江西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B.棉布成为主要服饰材料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1302年”“江西行省”等信息可知,“支粗布(棉布)”的现象出现在元代,这与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的产量增多密切相关,故选D。A与材料无关。B、C也以D为前提,排除。【加固训练】(xx永州模拟)“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解析】选C。从材料中“雪、弓、云、索、踏车”等词可知题干所指为纺织生产活动,且应该是棉纺织,从时间段“元”来看,应该不是民间手工工场,C正确。7.(xx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解析】第(1)题,分析材料一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分析材料归纳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第(3)题,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知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知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3)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