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美》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6749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美》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美》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美》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美教案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1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一瓶花。”“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书)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作者作了说明:“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欧洲人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总标题下,“论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领域。(注意不是谈自然美,艺术美。)2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估计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有难度的、有共性的有:(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为什么?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3)“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奇妙在何处?“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是否恰当?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教师: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三、请同学们选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估计选比喻句多,师:文章论美,语言本身也美,仔细推敲起来,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唤起我们的想象。没有这些比喻,文章会像干瘪的水果,尽管还有些营养,但引不起人们的食欲。)四、同学们,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此刻,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这篇文章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思想观点方面还有没有值得修正、补充和发展的呢?估计会有的反应:1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开放如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发现有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2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整容术)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使我们的内在美得到任何一点弥补,因此培根此文的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那么有没有提升内在美的美容术呢?读书,培养优雅作风、德行3“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这样更严密,原文太绝对。如: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定了现在的五星红旗。和谐是美,黄金分割是美,蒙娜丽莎是美,都是公认的。4内在美或不美真的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外在美不美?如:一个人心胸狭窄,仇恨焦虑,闷闷不乐会影响皮肤,生出皱纹,加快衰老。相反,一个开朗豁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广告不是说:“女人的容颜,是由内而外的保养”么?所以面对半瓶酒,我们应该怎么说?还有半瓶酒。板书设计:一、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二、具体论述美德最美。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2、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3、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塞二、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三、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四、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五、研读第二部分:(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以上画线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总结填写。出示投影片。)(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总结归纳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