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谈诗》精品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67394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谈诗》精品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谈诗》精品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谈诗》精品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谈诗精品教案 苏教版教学目标: 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学时间: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方法(参考)1、学习了“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我们对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评论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诗歌,又该如何赏析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去听听诗人谈诗。2、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二、反复诵读,自我赏析1、反复诵读诗歌。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书旁。3、小组交流。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4、有没有那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内未得到认同,但现在心里仍然有些不服气的?可以将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一听吗?5、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三、对比阅读,学习方法1、读曾卓的评论。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抓住要旨,体味意境;展开联想,丰富内涵;联系时代,深化主题。3、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四、再读原诗,品味涵咏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五、尝试赏析,学写评论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评论中学生谈诗。要求: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3、要做到简练明晰。六、板书设计:宁静月光 沉睡 动中有静 意境深沉深夜 压 静中有动 七、附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xx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xx)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3、关于古诗意境的阅读比较:首先是意境。何为意境?如何创设意境?创设意境需要哪些手法?以上问题需要举例并注意穿插讲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其次是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他会使表达的情感变的委婉,含蓄,曲折。如“阳光”“风”“黎明的音响”象征光明,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第三是想象与错觉,如“仿佛”,“以为”。仿佛是一种想象,如果是真实的,写实的,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以为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马上会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句,所以他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的强调并固定成文字。而这里的文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最后是个别词语的运用,如“流”“压”等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尝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