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使用显微镜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65079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使用显微镜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使用显微镜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使用显微镜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使用显微镜教案 苏教版实验科目: 生物 实验班级: 实验教师:实验类型:(分组或演示):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实验名称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目标了解显微镜的构造,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以及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课前准备显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有数字的透明纸、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实验教学过程设计一、 引入细胞,细菌,病毒等用你的肉眼不能看到,你只需要一部显微镜,就可以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二、 展开新课(一)认识显微镜(先让学生熟悉显微镜,认识各部分名称并熟练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1)课件展示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2)同桌之间相互介绍显微镜的结构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4)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构造并举例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二)使用显微镜1、课件展示: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 安放玻片 (4)调焦观察 (5)复原放回2、学生上台演示显微镜的使用,边演示边讲述使用方法。3、学生分组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写有“上” “e”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教师强调用低倍物镜(10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转换器的手法,手指不能扳物镜,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多次尝试就会习惯。4、问题讨论:(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2)、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的“上”字吗?写在玻片上的“上”字,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什么字?(3)、玻片上的标本的移动方向跟物像的移动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4)、对好光后,不能再移动显微镜,为什么?(5)、物像的放大倍数怎么计算?低倍镜与高倍镜下哪个看到的视野面积大?亮度高?细胞数目多?5、学生总结 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6、归纳小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7、课件展示: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三、小结显微镜顺口溜:(课件展示)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九退整理,后归箱。十全十美,你最棒。四.巩固练习(课件展示)1.使用显微镜时,取镜要用一手_,一手_,放在自己实验台的偏_的位置,然后安装好_。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_倍镜对准_,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_也对准_。用_眼朝_里注视,_眼睁开,然后用手调节_,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3、转动_准焦螺旋,使镜筒_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4、为什么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因为_5、_时针方向转动_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_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6、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_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7.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和两个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5和15,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请问,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_,最小的放大倍数_。假如现在观察一个标本,需要放大150,应该选用的目镜为_,物镜为_。8.用下列四组镜头看同一块血液的玻片标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细胞数目最多的一组为(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C.目镜10,物镜10D.目镜10,物镜409.在载玻片上写下一个小小的字母“d”,用显微镜观察时,会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是( )A.b B. d C. q D. p10.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A.缩小光圈 B.换高倍物镜C.选用凹面镜反光 D.调节准焦螺旋11.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是( )A.以目镜倍数为准 B.以物镜倍数为准C.目镜与物镜倍数的乘积 D.目镜与物镜倍数之和12.遮光器上光圈的作用是( )A.调节焦距 B.调节光亮度C.调节光线角度 D.调节图像清晰度13. 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物镜与低倍物镜相比,其( ) A、物像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物像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物像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D、物像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14.当显微镜物镜由低倍换成高倍后,视野亮度比原来,此时可采用的方法一是换成反光镜,二是将_调大。15.某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发现视野中总有污物存在,移动玻片时污物不动;换上高倍物镜,污物仍存在,那么污物在( ) A、玻片上 B、物镜上 C、反光镜上 D、目镜上 实验改进措施实验教学反思记录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实验科目: 生物 实验班级: 实验教师:实验类型:(分组或演示):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知识目标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3.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4.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能力目标1.通过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以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2.学会画细胞结构简图以提高动手能力。情感目标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制作临时装片。2.归纳植物细胞结构。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2.学生准备: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3H铅笔、绘图纸、尺。实验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使我们可以看到微观的世界,但使用显微镜的第一步应该怎么做?现在,大家进行对光,生物小组同学进行协助。二、共同探究引言: 对于用显微镜观察的生物材料有什么特别要求?需要要把生物材料制成玻片标本才方便用显微镜观察。上节课我们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已经观察过永久装片,今天我们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并通过显微镜对植物细胞进行观察。(板书:实验 观察植物细胞1、制作临时装片)临时装片是用撕取或挑取的新鲜生物材料制成的玻片标本,它不能保存,只能当时进行观察使用。教师在实物投影下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为什么要擦?滴:向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滴多少合适?取:不同材料取法不同,要求一样:材料要薄而透明,怎么取洋葱鳞片叶表皮?以洋葱鳞片叶表皮为例,可先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划长、宽约0.5cm的小块,再用镊子从小块的一角撕取。展:用解剖针展平材料,为什么这样做?力求最薄盖:用镊子轻轻夹住盖玻片,使一边先接触到载玻片及水滴,再顺角度轻轻放下。为什么这样做?可避免水中产生气泡。染:为什么给材料染上色?怎么做才能给材料染色?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需要染色?可以使我们看得更清楚些。用吸管吸取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不要滴在盖玻片上面。从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液体,加速碘液充满材料周围,使材料被染色,或者还有其他更快更直接的好办法吗?各小组同学开始尝试用不同植物材料制作临时装片,只好以后进行显微镜观察。(板书:2、观察临时装片) 教师巡视、指导,将好的片子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多种植物细胞后,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细胞形态结构特点:植物细胞形态各异,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都有细胞壁、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板书:3、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板书:4、生物图的画法) 教师画板图示范。实验改进措施实验教学反思记录实验名称: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科目: 生物 实验班级: 实验教师:实验类型:(分组或演示):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实验名称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3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能力目标1.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2通过对动植物细胞间差别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课前准备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挂图,不同种类的人体、动物体细胞挂图,提前制作临时装片、摆放示范镜。实验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它们有无区别呢?引入实验:观察动物细胞。 拓展思考:构成植物的细胞千差万别,动物细胞是否都一样呢?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复习上节课内容,掌握好这些知识就是为了便于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结构。今天我们就先来观察一下植物细胞结构。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学习制作动物临时装片 1、阅读教材总结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和步骤。 2、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总结,进一步加深印象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 。 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 (注意:0.9%的,保持细胞的形态)。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 几下。 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 。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 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 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总结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动作步骤 3、教师示范:制作临时装片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如何避免出现气泡? 怎样刮取口腔上皮细胞? 4、学生动手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可使用不同的材料),体会总结制作技巧,教师观察巡视指导。 学习任务二: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认识动物(人体)细胞的形态结构,尝试画出口腔上皮的细胞结构简图。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了解动物(人体)细胞的大体形态。 实践与尝试:如何使上皮细胞更清晰? 2、自学教材动物细胞的结构,对照所观察的细胞进行结构辨认。 3、尝试画出口腔上皮的细胞结构。 4、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总结动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5、总结动物、植物细胞的区别。 实验拓展:布置课下尝试制作动物细胞立体模型。 三、系统总结: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和技巧。 2、总结动物细胞的一般结构。 四、诊断与评价: 在用低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如图所示。 丁丙乙甲(1)你认为 同学的观察效果最好。 (2)其他三位同学观察效果不好的原因都是因为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没有规范操作,请你给操作不规范的三位同学提出改进建议,使他们获得最好的观察效果。 若你指导的是 同学,建议是 。 若你指导的是 同学,建议是 。 若你指导的是 同学,建议是 。 实验改进措施实验教学反思记录实验名称: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科目: 生物 实验班级: 实验教师:实验类型:(分组或演示):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实验名称观察叶片的结构知识目标能够准确描述叶片的各部分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练习徒手切片;2、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使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动作技能达到熟练水平;3、学会绘制叶片的表皮4、通过“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学习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与科学方法的教育;2、通过讨论“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过程。重点难点重点: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徒手切片的制作与观察课前准备实验教学过程设计观察叶片的结构课前活动: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公园等处观察10种以上植物的叶,观察时请注意以下问题:1、观察不同植物叶的组成部分,注意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差异。2、观察不同植物叶在茎上的着生方式,注意相邻两叶片的排列关系,思考叶的排列特点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引言: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叶,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枝条上的许多叶片呈镶嵌式排列这有利于接受阳光的照射。那么,大多数植物的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呢?为什么有些植物的叶片上表面呈深绿色,而下表面呈浅绿色呢?叶片的结构又有哪些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呢?(引出课题:第一节叶片的结构)分发一些新鲜的菠菜叶片给学生,指出先粗略观察研究叶片的结构。将叶片向上面对折,可以轻轻的从叶片的表面撕下一层透明的薄膜。将叶片向另一面对折,也可以从其表面撕下一层透明的薄膜。我们把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叫做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绿色部分,叫叶肉。在叶片表面我们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脉络,是叶脉。由此可见,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那么,每一部分又是怎样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呢?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整片叶子放在显微镜下面行吗?显然不行。显微镜下所要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我们今天要自己练习徒手切片,制成叶横切的临时切片,来观察叶片的结构。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1)选切叶片:选一片新鲜的菠菜叶片,平放在玻璃板上,用刀片切去叶片基部、叶片尖端以及叶片两侧的边缘。留下部分为宽约0.5cm左右、中央带有主脉的长方形小块叶片。(2)切取材料:用左手食指指尖压住材料一端,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从另一端沿和主叶脉垂直方向多次切割材料,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以便将切下的叶片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3)选材制片:用镊子从水中选取最薄的叶片切片,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切片。2、观察叶片的结构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临时切片,找出薄而比较完整的叶片部位,对照图15观察叶片的结构,区分出上表皮、下表皮、叶肉和叶脉,识别各个部分的细胞结构特征,并思考有关问题。(可印发给每位同学)(1)叶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有由一层细胞组成的表皮,表皮细胞的颜色和排列状况如何?(2)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接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在形状、排列方式和内部绿色颗粒数目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能否解释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叶肉细胞内部的绿色颗粒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3)叶脉贯穿于叶肉组织中,叶脉细胞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如何?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菠菜叶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表皮上成对的半月形细胞,这就是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与一般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方式有什么不同?(3)画出叶片下表皮上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及其相连的几个表皮细胞图。讨论:在叶片结构的哪些细胞内部有绿色颗粒结构?叶片内绿色颗粒结构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总结实验过程中临时切片制作效果及观察情况,对表现好的组给予表扬。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清洗和整理实验用具,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板书设计:观察叶片的结构目的要求:1、练习制作临时装片2、用显微镜观察叶的横切面和表皮,识别叶片的结构3、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材料用具:课本71页方法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的横切临时切片(板图示每一步骤)2、观察叶片的结构并思考问题3、观察叶片下表皮4、绘制叶片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板图示范)实验改进措施实验教学反思记录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科目: 生物 实验班级: 实验教师:实验类型:(分组或演示):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知识目标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得出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能力目标在此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新和分工合作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得出食物在口腔中有一定变化的结论。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难点:对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唾液的收集。课前准备试管架、生物解剖器、装有唾液的小烧杯、玻璃棒、试管、口曲纸、大烧杯(热水、凉水)、温度计、碘液、托盘。实验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课前,让学生回家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学生都感觉到了有一丝丝的甜味。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老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老师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此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假设我们的第一个推测是成立的,那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同学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4种假设:.二、 学生选择性使用材料,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1、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 2、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明确了自己探究的问题后,对老师给定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性使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材料用具:试管2个、试管架一个、滴管2个、玻璃棒1个、清水三种(100开水、37温水、冰水)、唾液、三块馒头块(等重)、碘液、温度计、保温烧杯一个、量筒一个。3、老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友情提示”:1.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不变蓝。2.你选择的清水温度是多少?为什么?3.本实验需要7分钟的反应时间,在此期间,你如何保证温度的恒定?4.冷却后滴加碘液。三、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现象进行比较,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将各小组结论归纳起来可见: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实验改进措施实验教学反思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