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能演练全面提升.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64144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能演练全面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能演练全面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能演练全面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能演练全面提升1(xx山东日照一模)公元前73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都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涌现出梭伦和商鞅等大批的改革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危机,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贵族)制度遭到了失败。”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1)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材料一中恩格斯的评价?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私有财产”“有产阶级”等有效信息,迁移梭伦改革相关知识解读恩格斯的评价。第(2)问从材料二中关键词“废井田”“耕战之赏”“务本”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的内容。第(3)问,两次改革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国情特点,对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影响也大相径庭。应当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三方面分析。答案:(1)内容:按照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资格决定公民享有的权利。 (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3)影响:商鞅变法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梭伦改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2(xx兰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摘自商君书赏刑材料二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摘自商君书说民(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实行法治的意图。(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和归纳,紧扣材料信息和设问回答;第二小问需要从法律本身的作用和目的思考。第(2)问是第一问的延伸,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进行评价,应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分析其法治理念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商鞅的法治思想。答案:(1)思想: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 意图: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2)看法:商鞅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但在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无法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使人人畏惧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刑罚过于严酷,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其法治理念为中国以后法律的制定奠定基础,为今天依法治国提供借鉴。3(xx山东泰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作答;“措施”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是开放性的探究题,选择观点论述,可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军事实力的衰弱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等角度思考论述;也可以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等角度思考论述。答案:(1)原因: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措施:如迁都洛阳。 (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部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4(xx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樊树志国史概要(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等信息并结合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态度等概括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以及“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等信息来概括影响。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影响: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对,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斗争。5(xx江苏苏州调研)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做“吸贵就贱,用近求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续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市易”“市易司”说明是实行市易法,材料二中“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说明是均输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府收入和市场垄断视角分析成效。第(2)问第一小问从“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说明是青苗法;第二小问从“吏缘为奸”“州县之事不胜烦”等信息中概括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题型,建议可以从政府管理与市场发展的关系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措施:青苗法。 理由:造成官吏徇私舞弊;增加地方政府负担。(3)建议: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6(xx江苏宿迁高三期中)北宋初期差役法存在严重弊端,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以免役法代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给,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三苏辙认为,差役法“衙前之害,自熙宁以前,破败人家,甚如兵火,天下同苦之久矣”。但是“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而坊郭人户“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久之法”。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募,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差役制度存在的问题。(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对差役法做出的调整。这一调整的目的何在?(3)据材料三,概括苏辙对差役法与免役法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生资不给,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等信息来归纳答案。(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减轻农民差役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角度归纳答案。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差役法天下同苦之久矣”“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的信息进行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兼顾多方利益”“社会公平”以及“符合社会实际”的角度归纳答案。答案:(1)问题:给役不均;官僚、大地主不服役;徭役繁重,存在规避现象;抑制农业生产发展;激化社会矛盾。(任答三点即可)(2)调整:政府雇人服役;纳钱代役;均平服役。(任答两点即可) 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态度:两者各有利弊;应兼行差雇,从民之便。问题:政策制定要兼顾多方利益,关注社会公平;制度设计要符合社会实际等。(任答一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