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262953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茅盾子夜,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考点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2014级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史部分,考纲解读,1、考试说明(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2、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3、考情分析,清代官服,等级森严,宽大、保守、拘谨,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晚清旗袍,民国旗袍,近代男子服饰变化,近代女子服饰变化,近代服饰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探究服饰变迁的时代特征,1949年9月政协会议民盟代表合影,50年代列宁装,简单朴素浓厚的政治色彩,“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50年代后期,苏联女专家在中国掀起布拉吉热,60年达盛行绿军装,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材料四: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男子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核心考点史料探究,近现代服饰变迁西服的传入,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2、结合材料分析为何西服在近代中国逐渐流行?,3、西服传入对近代中国服饰改革有何影响?,4、新中国成立后西服在中国经历了一个遭冷遇到重新流行的过程,你认为先后出现这种变化原因何在?,基础梳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改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半殖民地色彩,中山装;列宁装;布拉吉军装;干部服,简单朴素政治色彩,个性,大方多样、时尚,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餐并存,西餐,租界,中西合璧,趋于简约、自由、平等,清末传统婚礼,民国时期的婚礼,新中国成立时的婚礼,改革开放以后的婚礼,传统婚姻程序的“六礼”(1)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2)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探问女方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3)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订婚。(4)纳征:男方送聘礼至女家。(5)请期: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6)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方至家。,新式婚礼的程序(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场;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新人各改印章;新人互换饰物;来宾贺词;各种大些,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婚姻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1、西服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后流行开来,并引发了中国服饰的改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国传统服饰,而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2、清缠足陋习很盛行,但清政府并不提倡缠足,还多次下令禁止或劝戒缠足。,易混点提示:,史料探究,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材料一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清上海县续志序,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材料三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材料二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康有为戊戌奏折,近代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经过、三反五反、公私合营,资方人士为了融入人民群众之中,纷纷脱去西装革履。而在农村,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象征身份的瓜皮帽、团花缎棉袄,已成为剥削的象征,地主帽包含的政治因素,是非经过那场运动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师吉金,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政治运动、政府改革影响,小结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外因:西方文化和科技传入的影响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1)政治上:政治运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政府各种改革和政策的变化(2)社会经济的发展(3)社会思潮、国人思想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的结果,小结2: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1)近代在列强侵略下、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引起巨大变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2)中西合璧、发展不平衡(3)新中国成立后趋于封闭、半封闭化,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4)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密切,逐渐跟上国际潮流,史料探究,材料“凡事任意潜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冲击传统等级秩序,促进思想解放与开化,有利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实施,接受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实现工业化,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大公报1903年4月,19C中后期,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9C末20C初,1872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中国民航事业起步(飞机),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汽车制造厂一汽,飞机制造厂沈飞,北京地铁运营,2003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基础知识梳理二:近代现代交通的发展,上海轮船招商局,根据表格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有何特点?(可从动力、技术、进程、种类、服务对象等方面归纳,探究: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动力:技术:地区差别:进程:种类对象:,人力、畜力机械动力,国外引进自制自研,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东部快西部慢。,先慢后快(旧中国慢,新中国快),逐渐平民化、普及化,海陆空均有发展,多层次,1949年,铁道部成立,在国防三线建设的背景下逐渐崛起。改革开放后,铁道部的国防色彩减弱,但垄断的体制却使得“铁老大”的名号坐实。几十年间,铁道部始终保持着政企合一、政监合一、政资合一的体制,有自己的学校、医院甚至公检法系统,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2013年,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改革,铁道部并入交通部,“铁老大”的名字也将走向终点。,新闻链接,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淞沪铁路。但不久即被拆毁并掷入大海。,1881年建成的唐山到胥各庄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詹天佑,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京张铁路中的“人”字形轨道、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令中国人扬眉吐气。,1969年北京出现了城市地铁。,2003年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的磁悬浮列车专线,1876年2006年中国新增铁路里程数(单位:万公里),思考:近现代中国铁路发展成何阶段特点(6分),(数据来源:剑桥中华民国史与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核心考点史料探究,近现代中国的铁路交通,18761894年发展及其缓慢;1894年后发展加快;新中国成立后成就尤为突出,思考二:相比18761894年,根据材料归纳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资本增加,1874年冬,李鸿章“曾谒晤恭邸(见奕訢),极陈铁路利益”奕訢“意以为然”。李文忠公全书,观念转变,1867年,李鸿章认为铁路、电报“有大利于彼(洋人),有大害于我”。筹办夷务始末李鸿章奏章,思考二:相比18761894年,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兵力“惟铁路一开,虽万里之遥,数日可至,虽百万之众,一呼而集,无征调仓皇之过,无转输艰阻之虞”。刘壮肃(刘铭传)公奏议,国防需要,1896年9月,受命主持芦汉路的张之洞、王文韶会奏,主张暂借洋债造路,陆续招股分还;设铁路总公司,官督商办,以盛宣怀为督办。此议得到清廷同意。芦汉铁路商办难成另筹办法折张文襄公全集,民国政府成立后不久,年月,孙中山先生受命督办全国铁路,月,孙中山先生主持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便惟于铁道为己任。随后,孙中山先生视察了许多地方,提出了修建铁路的具体计划,要在全国各地修建万英里的铁路,19世纪末来政府积极兴办,思考二:相比18761894年,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小结:近现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原因,1、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2、清末观念的转变和民国建立来政府的提倡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20世纪初收回路权的斗争4、爱国科学家的才智与努力5、外来交通技术的推动,易错点提示: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四川成都,相同条件下)苦力(人力)把一吨货物运送750英里,要花费106.25;铁路只要15元,是苦力的1/7。用苦力运棉花,路上50天,铁路只要2天,从而节省48天的利息,并在更好的条件下运棉花。中国,一次经济调查1923年美国银行分会,哈尔滨原为松花江右岸的渔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后因沙俄开筑铁路一跃而起,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青岛昔日也是胶州湾东岸的一个荒僻渔村,1904年胶济铁路的修筑直接缔造了它的繁荣,至1910年,青岛人口已达16.5万人,进出口贸易激增,成为华北地区第二港。周积明最初的纪元,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商贸流通,近代城市兴起。,思考五:根据以下两则材料分析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思考五:根据以下材料分析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落后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小结:近代现代交通发展的积极影响,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推动近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了信息传递,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同世界的联系,近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人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1876年2006年中国新增铁路里程数(单位:万公里),(数据来源:剑桥中华民国史与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思考三:19782006年新建的铁路里程比19491978年的有所减少,说明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退步了吗?,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思考四:1978年以来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何特点?,多元模式,科技化改造,提高效率,速度非常迅速,海关开始试办邮政,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电局成立,开创邮政电信合一新时代,丁日昌在台湾架自办有线电报开端,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电话传入中国,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基础知识梳理三:近代通信的发展,材料二:“中国通商各口,如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人心者。”“西人谓中国人事无大小,非用压力不行,故动以兵船相要挟。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怒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遇交涉不平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下共评曲直。”郑观应,材料一: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要的大众报纸的产生。人民版必修2,探究近代报业兴起发展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三: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凌,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于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晚清报业史,探究近代报业兴起发展的原因:,基础知识梳理: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报业,影视,互联网,原因:,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推动西人办报浪潮的刺激推动仁人志士宣传救亡主张、觉醒民众的需要,概况,19世纪4090年代19世纪7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民国初年,洋人办报热潮昭文新报开先例中外纪闻强学报通俗报刊活跃,广播:,电影,20世纪20年代起步,1896年第一次放映电影1905年定军山第一部国产电影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电视事业起步,兴建:,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开通广泛应用,影响,改变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经济生活新观念和新模式带来信任度与安全感低、沉迷等负面影响,“一个趋势”:闭关自守面向世界;封建保守近代化;但存在着地域的不平衡性,“四次巨变”:,专题总结,(1)第一次变化(1840-1911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影响中国:衣、食、住、行、通信、报纸等。(2)第二次变化(1912-1949年):1912年后,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向近代社会生活过渡,但显现中式与西式并存、新旧交替的特点:西服的流行、近代交通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婚丧习俗礼仪的变化也显得特别突出,(3)第三次变化(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逐渐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社会生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4)第四次变化(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