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62426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以虫治虫所给予我们的“环保”等方面的启示。教学重点: 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以虫治虫教学设计一、导入我们已经享受了“想象艺术大师”沈复的幼时记趣,刚刚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远处我们又看到了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他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让我们走进它的迷人世界梦溪笔谈二则之以虫治虫好吗?(板书或投影)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查阅资料情况 1、你读了以虫治虫之后感受如何?随意谈谈。 2、你查阅资料了吗?你眼中的梦溪笔谈和作者沈括如何?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1031一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参加王安石变法,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3、你又识记了哪些字词,请讲给我们听! 三、读知课文,感悟课文 引导学生利用“十步探究学习法”读知感悟课文。“文言文十步探究学习法”本着以学生自学自议为主,以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为辅,二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它主要分为学生自学、教师设疑、师生互动、学生欣赏、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五部分。 “十步文言文探究学习法”具体操作及实施如下: 第一部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让学生认真自读,利用工具和注释清除字词障碍。第二步:学习讨论读法,小组开始活动。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先整体上认识课文,为活动提供讨论依据,目的在于“入门”。 第二部分教学设疑,指点迷津。因为文言文的学习入门关键在于是否能读好课文,这就要求学生找好读的节奏、读的轻重缓急,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心情舒畅,为下边的其他活动打好基础。第三步:教师设疑:为什么把这个字读成重音,而把那个字读成轻音?为什么这个节奏这样划分等。第四步:师生共同把上步的问题解决后由教师标准地范读一遍课文。 第三部分根据学生的疑问,师生互动。它又分两步:第五步:教师让学生们讨论。可以在组内,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展开。最后师生共同解决。接着第六步:学生们再读。读感受,谈理解,之后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或查找资料,逐渐进入理解性的朗读。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摸索着学习,通过实践学得。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第四部分是学生欣赏,这种学习也得需要教师的指导,出现问题还要师生共同解决。这一部分也分两步:第七步:主动参与,欣赏分析。这一步中小组学习必须扎实,活动要井然有序,小组长要组织调控,组织学生当好“小老师”,做好记录,组员先独立思考再发问;最后找疑点。第八步:师生互动,解决疑难。这一步教师和学生互相答题,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达到欣赏的目的。第五部分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即第九步:在学生都理解了,达到了欣赏文言文的目的,然后再读,再想一想,让学生明白这样学习的原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第十步:师生共读,争取成诵。这一步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一步,师生的合作探究成果已被证实,师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满足感特强。“十步文言文探究学习法”共五大部分,十个步骤,每个步骤无所谓轻重,重要的是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 (一)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正确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以虫治虫全文共70个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这里要注意的是几个词语的运用。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第二层,第2、3两句。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这里要注意的词语是,则:连词,相当于“就”;以:用;之:代词,代子方虫;悉:全,都;为:成为。这层里的“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的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作者简而言之地介绍了子方虫的天敌的外貌特征“如土中的铬蝎,其喙有钳”。因为它“有钳”才能“搏之”,子方虫才能“悉为两段”;才能在十天后就把“千万蔽地”的众多子方虫消灭干净。可见其威力之大,因而才有“岁以大穰”的结果。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今天读来给我们以启发,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第三层,最后一句。要注意的词语是,其:代词,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之:语气助词,没有什么意义;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之:代词,它,指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这种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这层主要是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结尾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以虫治虫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二)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学习活动开始。 提示: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课文,熟悉它的大概意思,从中找出自己的不明之处,为活动提供讨论依据。 (三)讨论读法。 如:“庆州界生子方虫”的朗读节奏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把这一句读成这样的节奏?等等。 提示:因为这是按意义划分的节奏。(四)把读法确定后,教师用普通话正确地范读课文。 提示: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大意。 (五)读猜文意。 提示:同学们读完之后静想:这个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句子明白了,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让同学们勾画出来,准备好讨论突破。 学法提示:甲组向乙组质疑问难,乙组进行解答。如果解答不准确,就由他们猜,如果再猜不中,最后由老师予以纠正。 如“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就可以把这句话弄明白了。 提示:旬日:十天。虚词:“以”:因为,因此。(六)分组讨论,欣赏分析。 1、请同学们试一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短文。 2、先猜后讨论,再明确如下词语:“之”“其”“谓”“傍不肯”等。 (七)师生互动,共同解疑。 提示:学生向学生发问,学生答不出,再向老师发问;师生讨论共同解决所有疑难,达到理解欣赏的目的。 (八)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有哪些消灭“子方虫”的方法,比较起来,哪一种最合乎“绿色环保”理念。“傍不肯”制服了“子方虫”使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九)讨论发挥:现代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有“粮食增产了,把人也害惨了”之说,请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来谈谈。四、布置作业 1、对着课文把以虫治虫说成现代白话文。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提倡“绿色环保”的理念有何深刻的感想?第二课时梵天寺木塔教学设计一、导入1、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二、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 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 梵天寺木塔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难题。这里先交待建塔的时间、地点、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关键问题。“塔动如初”说明建筑工匠们没有解决这一主要难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这一层要注意的词语是,方:才;级:层,和现在理解的楼梯级不一样;之:代词,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云:说;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指的是木塔不稳定。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无可奈何”这个词的作用是即表明大家对解决塔动的难题已经是无计可施,又反衬了喻皓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难题,正好突出喻皓技术之高。从“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人们为此难题真是费尽心机,无可奈何的情形。而对这个难题,喻皓的一个“笑”和“此易耳”的一句话,写出了喻皓解决这一难题的轻松、胸有成竹的神态,从而突出了他技艺高超。最后的“如其言,塔遂定”是用事实证明喻皓技术高超。这层里要注意的词语是,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代词,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就是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此:这,代指解决塔动的问题;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如:遵照;其:代指喻皓;遂:于是,就。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其精练”。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这层要注意的词语是,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伏:通假字,通“服”,意思是佩服。梵天寺木塔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重点字词: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伏,通“服”,佩服。其,他。 3、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 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工匠对于塔动这一情况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的帮助。这一行动把匠师的用心良苦表露无遗。喻皓的“笑”则表现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 4、 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