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百日维新双基限时练 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60869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百日维新双基限时练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百日维新双基限时练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百日维新双基限时练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百日维新双基限时练 新人教版选修11郑观应曾这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解析材料中郑观应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体”,即政治制度。答案B2“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希望参与政治模仿西方议会政治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反对君主专制A BC D解析据材料及教材知识可知,议郎由士民公举产生,可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这说明维新派试图效仿西方限制皇权的作法,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改造。答案B3“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的表现是()A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兴起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广大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解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呼声。答案A4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A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C普及科学 D废除八股解析材料主张教育要“下达于民”,“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其意图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答案B5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理论的外衣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用儒家经典解释西方政治学说解析康有为借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是为了在传统的外衣下以减少变法的阻力,B项符合其目的。A项是特点而非目的,C、D两项表述错误。答案B6将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最确切的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发动“戊戌变法”得以推行解析本题考查百日维新的背景和条件。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两个条件属于并列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康梁等知识分子的宣传使光绪皇帝决心变法。符合题意的应为B项。答案B71898年6月,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上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拉拢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解析材料中康有为的主张并不要求彻底废除旧制度,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增减;对维新派人士在政府中的地位,只求“准其上折奏事足矣”,这与此前维新派的变法主张相去甚远,实际反映了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答案D8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改定律例,裁撤冗员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裁汰旧军A BC D解析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的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而且对他们没有损害。中的措施都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答案D9“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解析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所以他们“鼓舞欢蹈”。但这并不代表全国各阶层都支持变法。答案B10“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A B C D解析材料反映了维新派教育改革的思想,据教材知识可知正确。是政治改革的内容,排除。答案C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四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全集请回答:(1)材料一、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2)材料二反对什么观点?实质何在?(3)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论证依据是什么?(4)材料三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5)材料三、四是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其论证的实质是什么?解析题目中的几则材料涉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几个派别,回答时,要将所学知识与材料中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答案(1)洋务派。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2)反对兴民权。反对君主立宪,反对维新变法。(3)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4)“稍变祖宗之法”。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5)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姚福申中国编辑史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中国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60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1895年的20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总共只有10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姚福申中国编辑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刊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解析回答第(1)问,要根据材料从中国报刊业的构成、发展趋势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归纳中国办报的特点。回答第(2)问,要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答案(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很短;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提供了借鉴。维新变法失败后,报业遭受重创。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解析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要正确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由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