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54503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I)一、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框架2.内容地位:本节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第一节,主要讲述生物圈中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本单元进一步要详细阐述的种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形成对比,使学生从进化的角度更好的理解为何被子植物成为陆地上分布更为广泛的植物家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藻类苔藓蕨类植物虽然不是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但其在生物圈中有着重要作用,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是本节的重点内容。3.各栏目的价值:本节三大部分内容分别描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同时又是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顺序排列,利于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学情分析1.学生的起点状况分析:1.1知识基础: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并不陌生,但对于一些比较小的淡水藻类及苔藓植物并不熟悉;学生都知道种子是生殖器官,但不知道生物圈中还有三大类群的绿色植物是用孢子生殖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从结构入手,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绿色植物,并进一步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1.2能力基础: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对比能力,但还未具有完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3情感态度:初中学生是由经验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的形成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所以本节安排了“显微镜下观察苔藓”这一活动环节,通过与藻类植物形成对比,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科学理念。2. 学生的潜在状况分析:2.1由于平时教学中实验课安排的比较少,学生动手能力有限,在显微镜使用环节可能占用课堂很多时间。所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复习显微镜使用知识,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尽量做到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率。2.2初一的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有限,在讨论环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尽快获取信息,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层层深入,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难点:1.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2.比较分析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形态特征探究植物进化规律。教学策略本节主要采取“引导思考-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采用了“源于生活、创设情境老师引导和学生一起学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学生观察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对比分析、提升理解”的方式教学。在教学中,结合校园绿色植物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平时“既熟悉又陌生” 的植物的学习兴趣;通过显微镜的使用,帮助学生认识苔藓植物的结构,同时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通过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及比较法等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结构特征。1.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用孢子生殖的。1.3比较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形态特征,探究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规律。1.4举例说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2能力目标:2.1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苔藓,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小组分工合作能力。2.2通过对比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的生活环境及形态结构,提高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分析和归纳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1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使学生主动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2通过对“微藻与生物柴油”的介绍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3.3通过观察苔藓和蕨类植物,使学生对平时看似熟悉的植物在结构上有了新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二、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一、引入新课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校园入手,引出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展示:校园绿色植物照片。2.提问:校园里有哪些绿色植物?3.介绍: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绿色植物可分为四大类群。本节主要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1.观看图片2.举例回答校园的绿色植物的种类。二、藻类植物(一)藻类植物生活环境(二)藻类植物形态结构特点(三)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获得亲身体验,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锻炼学生使用科学探究方法-比较法得出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通过阅读教材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举例说明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促使学生建立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养成课后看书、查阅资料的好习惯。1.展示:学生采集淡水藻类-水绵的图片。2.介绍:常见淡水和海洋藻类。3.设问:藻类植物通常生活在哪里?1. 展示:多细胞藻类(水绵)和绿色开花植物(红掌)对比照片。2. 提问:水绵和红掌有什么不同?3. 延伸:藻类植物结构简单,它们是如何在水中生活的?1.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举例说明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介绍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好处,及微藻生产生物柴油还未形成产业化,设疑:未能投入大规模生产的原因是什么?请感兴趣的学生课后翻看资料深入了解。1.观察与思考:学生采集的是哪种植物。2.倾听与辨认:常见藻类。3.总结:藻类的生活环境多数在水中。1. 观看:水绵和红掌图片。2. 通过对比得出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是无根、茎和叶。3. 思考和讨论:总结出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全身吸收水和无机盐,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适于生活在水中。1.阅读教材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藻类植物的作用。2.倾听与思考,感叹小小微藻作用大。三、苔藓植物(一)苔藓植物生活环境(二)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特点(三)苔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兴趣,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考验学生平时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通过自制玻片观察苔藓,帮助学生认识苔藓结构。学生动手、动脑,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同时提高观察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补充,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完善知识建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可以锻炼其表达能力。请失败组反思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对比,锻炼学生归纳、概括及推理能力。渗透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重要概念。利用新闻标题引起关注,让学生认识到苔藓植物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渗透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重要概念。1. 展示:学生采集苔藓图片及苔藓生活图片。2. 提问:举例说明苔藓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1. 引导学生关注苔藓的外部形态特点-矮小,引出活动“显微镜下观察苔藓结构”。教师明确观察重点、观察时间及提示学生分工合作提高效率。2. 巡视学生操作,指正不规范操作,指导学生观察苔藓结构。3. 表扬成功观察到苔藓的小组,并请其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评价并做补充。引导失败小组课后反思失败原因,如有困难求助老师。4. 设问并组织讨论:苔藓与藻类植物相比,其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形态结构的改变与其生活环境有何关系?1. 展示:新闻标题“哪里空气最干净,苔藓告诉你”,引发学生思考苔藓植物的作用。2. 介绍苔藓植物腐化岩石、促进土壤形成的特性。1. 回答:学生采集的是苔藓。2. 学生举例说明苔藓的生活环境有阴湿的墙角、树干等。1. 倾听教师讲解2. 操作:小组分工制作苔藓临时玻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3. 实验成功的小组总结、汇报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失败小组反思失败原因。4. 参阅教材,讨论,得出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1.阐述苔藓植物的在自然界中有可以作为指示植物,形成泥炭等作用。2.倾听与理解。四、蕨类植物(一)蕨类植物生活环境(二)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特点(三)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观察活体标本,学生各种感官得以调动,印象深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举例说明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促使学生建立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展示:苔藓和蕨类同在的微景观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推理出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苔藓类似。1.组织学生:观察蕨类植物及孢子,并阅读教材有关蕨类植物的内容。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蕨类植物的根、茎和叶的着生部位,介绍蕨类植物的地下茎(药材石黄皮)。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推理出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苔藓类似。1. 观察蕨类及孢子,尝试说出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2. 重新认识蕨类植物的地下茎。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五、学以致用精选5个题目,涉及到本节需掌握的重点知识内容、中考题目、诗歌中的生物学、联系之前学过内容的综合性题目等。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1.布置课堂小测(学以致用),2. 巡视并批改学生练习,在个别辅导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1、倾听。2.完成课堂小测(学以致用)练习,回答问题六、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初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思想。1.归纳:展示本节知识要点。2.延伸:引导学生归纳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进化的规律。1.重温: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2.初步了解生物进化规律。七、课堂延伸让学生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布置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课外作业两例制作苔藓和蕨类DIY盆景,制作海报式的蕨类标本。选择感兴趣的作业课后完成。三、 教学反思(课后自评)本节课本着以人为本,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思想来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比如:针对本节三大部分内容,我依次采用了“老师引导和学生一起学,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学生观察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的不同学习方式,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次使用比较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探究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建构。又如在开篇及不同教学内容过度时引用学生所熟悉的校园植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苔藓结构的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在讲述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时,多次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最后布置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认为本节课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四、教学评价(课后他评)本节课构思严谨,教学设计仅仅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授课教师透彻了解学情,注重学生动手制作玻片标本,部分学生到校园采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拿到课堂上来让全班同学来研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分工,任务明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显微镜的使用让学生观察到苔藓结构及叶片由单层细胞构成,即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延续了前面的知识技能。本节课对知识进行串联整合,对三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形成两两对比,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重要概念。本节课有18位同学参与回答问题,覆盖面广。最后通过练习反馈,反应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