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6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5186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6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6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6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6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一、基础全面练(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xx自贡模拟)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可能会()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A.B.C.D.【解析】选C。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环境的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外来物种与原环境中同一营养级的生物进行竞争,导致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并被淘汰,从而使当地物种减少,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知识总结】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带来的四种后果(1)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3)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4)生物多样性锐减。2.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解析】选B。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的。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3.(xx厦门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往往是在不断变化的B.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C.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DNA的多样性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选C。从分子水平上看,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生物性状的多样性,而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的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基因(遗传物质)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4.(xx广安模拟)白色生物技术也称工业生物技术,是利用某些微生物或酶进行物质转化,生产新产品或改进原有工业处理过程的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白色生物技术为人类解决资源环境压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B.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可大量获得白色生物技术产品C.生物乙醇逐步替代汽油是白色生物技术的具体应用D.白色生物技术是工业技术,需要较高的条件,如较高的温度、压强等【解析】选D。利用某些微生物或酶进行物质转化可减少对资源的利用,说明白色生物技术为人类解决资源环境压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获得大量白色生物技术产品;利用秸秆可生产生物乙醇,其逐步替代汽油是白色生物技术的具体应用;白色生物技术尽管是工业技术,但微生物发酵或酶的催化都需要较温和的条件。5.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原因哺乳动物鸟类偷猎31%20%丧失栖息地32%60%生物入侵17%12%其他原因20%8%A.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C.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D.该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解析】选B。由表可知:鸟类生存受到的主要威胁是丧失栖息地,而栖息地的丧失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哺乳动物生存受到的威胁主要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外来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通过该表不能判定是什么生态系统。6.(xx佛山模拟)自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图甲为某清洁水体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则此时间段水体中好氧型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类似于乙图中的()A.曲线AB.曲线BC.曲线CD.曲线D【解析】选D。有机物轻度污染后,好氧型微生物繁殖增加,水体中有机物因消耗而减少后,好氧型微生物繁殖减弱,数量随之减少。【方法技巧】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处理污染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特别关注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环境的关系。(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重金属污染等。(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7.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的目的不包括()A.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导致地理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保护藏羚羊等物种的多样性D.防止出生率下降,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解析】选C。从形成地理隔离到新物种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该设计目的是保持原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设通道有利于种群的基因交流,从而提高其适应性,保持数量的稳定性。8.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解析】选C。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基因多样性越低的种群,其在自然选择中就越容易被淘汰;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越高。9.(xx泰安模拟)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A.B.C.D.【解析】选A。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的自变量分别为N、P等矿质元素、生活污水和污染物的种类,所以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同理可推出正确。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加都是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二、能力培优练(共6分)10.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农业生产,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变化有影响。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因为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解析】选B。本题给予一定图文信息,考查栖息地破碎对种群的影响。若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斗争不激烈,个体生存机会增大;种群越大,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越强,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一般而言,种群维持时间的长短与出生率高低无必然相关性;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易错提醒】本题易对“种群大小与种群维持时间的关系”分析不清而错选。错误地认为出生率高导致维持时间长而不选B项,对种群太小容易灭绝原理理解不深刻而错选C项。三、大题规范练(共2小题,共49分)11.(24分)当今全球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动物种群自动调控模型。该动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自动调控模型中右侧的调节机制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变化起决定作用。若此模型是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出,灭鼠时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根据此模型提供更有效的灭鼠策略:。(3)下表是五个种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含高残留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已知水中X的质量分数为0.003 mg/L,请分析说明:甲乙丙丁戊能量(kJ)1.61091.21091.11089.81072.9107X含量(mg/L)0.0370.0360.350.393.40处于本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种群有。若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请你绘出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食物网。【解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则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2)据图分析,一个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个过程,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种群数量)。根据该模型分析,灭鼠时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使得老鼠数量减少,环境阻力减小,出生率增加或死亡率减少,则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环境容纳量。则应采取增加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使得环境容纳量降低,比如硬化地面等。(3)表中的能量、X含量都能作为确定生物营养级的依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说明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据表格分析,甲和乙能量最多,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丙、丁处于第二营养级,戊处于第三营养级,而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则最可能的食物网为答案:(1)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缺一不可)(2)负反馈调节种群密度(种群数量)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甲和乙如图:12.(25分)(xx南充模拟)蓝藻爆发严重污染水源,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据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太湖中的蓝藻相比硅藻、绿藻的数量所占比例较小,但是到90年代,太湖水体污染加重,水体生态结构受到破坏,蓝藻占绝对优势。(1)蓝藻属于生物,该种生物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蓝藻与硅藻、绿藻间的关系属于。(2)蓝藻爆发的关键因素是太湖水体中含量增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大量繁殖造成鱼虾大量死亡,从生态学角度上看,蓝藻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鱼虾是;鱼虾的尸体还会腐烂变臭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的缘故。(3)该水体生态系统被破坏,其能力变弱,同时也说明人类过度破坏环境,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弱。(4)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对太湖蓝藻的防治提出一些建议(至少两个): 。【解析】(1)(2)引发太湖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水体污染工业、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氮、磷等元素含量增高,利于蓝藻的生长。蓝藻的数量急剧增多,与其他藻类竞争养料、阳光、空气等,所以绿藻、硅藻数量减少(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3)太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弱,源于太湖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减弱。(4)对太湖蓝藻进行防治,必须运用生态学原理,如务必控制含有氮、磷等元素污水的排放;可以“引江济太”,加强太湖水循环;实施生物链工程,多放养食藻鱼等。答案:(1)原核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竞争(2)氮、磷等元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等微生物)(3)自我调节抵抗力(4)加强治理,“引江济太”,加强太湖水循环;实施生物链工程,多放养食藻鱼;务必控制含有氮、磷等元素污水的排放(答案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