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突破 专题十八 传记阅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5183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突破 专题十八 传记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突破 专题十八 传记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突破 专题十八 传记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突破 专题十八 传记阅读一、(xx新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飞虎将军”陈纳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相关链接】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解析:C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错,他先来中国考察访问,直到卢沟桥事变后,他才决定留在中国。在文中第2、3段。B项,从相关链接中可知,“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应该是“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E项,“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的是陈纳德,而不是飞虎队。在原文第7段。(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将反映“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的相关信息筛选出来,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三至第五段。然后,适当分析概括,从军功和军事才能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参考答案:“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文介绍的是“飞虎将军”陈纳德,侧重介绍了陈将军支援中国抗日的事迹,赞美了其高尚情操。首先,要准确理解“人格魅力”的内涵,人格魅力主要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有关陈纳德人格魅力的信息比较分散,需要筛选、整合,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切入评价,尤其要善于透过人物外在的行为事迹,分析其内在品德人格。参考答案: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作答探究题时应做到:细读题目了解指向,答题紧扣文本主旨,观点表达合乎逻辑,答案表述精当鲜明。答题要点:在中国抗日战场上,陈将军为中国而战;退役的陈将军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尽情的发挥,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也收获了爱情。参考答案: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的友谊;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和中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二、(xx新课标全国,12(14),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刘重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行动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有删改)【相关链接】 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卢作孚工作的报酬)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积极目的。(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卢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段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解析:D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原文中说“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而不是“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B项,“一律”错,文中说的是“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E项,“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原文没有这句话,无中生有。(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2.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指向,然后在文中找到与之相关的阅读区间,在各个有效的阅读区间内,找出关键句,对其进行提炼整合。组织答案时,一要分条分析,二要语言简练,句句有要点。不要一味写下去,却抓不住要点。参考答案: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3.卢作孚被认为是中国“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原因,一定要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卢作孚在乡建方面成就的内容,也就是他在北碚时的具体事迹。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加工,提炼出答案的要点。参考答案: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某些问题的探究能力。题干提出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并结合材料分析,其实是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虽然题干要求“谈谈你的看法”,但答题要点在文本,而不是自编。本题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入手不难作答。参考答案: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强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致力于北碚乡村建设;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与改造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三、(xx山东,192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定和注是个音乐迷沈从文“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注: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1.本文第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从内容上看,第段主要介绍定和这一时期的窘迫,写了“我”与定和初次见面的情形,交代了张定和改修音乐的原因;从结构上看,照应了题目和第段,并为下文详细介绍定和是个音乐迷做铺垫。参考答案: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做铺垫。2.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1)联系上下文可知,“人物”是指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征服”即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2)“迷”是张定和以前对音乐的执着态度,“收获”指前文中所提到的张定和在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庄严持久”指张定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跋涉”是指张定和将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参考答案:(1)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2)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3.本文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段是这篇传记的主体部分,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第段中提到张定和把收音机和留声机轮流开放“刺激耳膜”“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第段中提到他在战乱中只是抱着沉甸甸的旧乐谱撤离的这种不重视钱财只重视乐谱的行为,以及在后方进行音乐创作、服务社会的实践。参考答案: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4.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结合文本探究传主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人生启示。张定和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音乐的痴迷。从文中看,张定和不仅痴迷于音乐,而且又能够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服务于社会。据此,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上的某些类似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可以谈不良癖好的不利影响,也可以谈如何去利用自己的爱好实现个人的价值。参考答案: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与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四、(xx福建,1315,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杨芳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冲着王文显。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的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剧作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当时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注: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B.第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E.“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解析:BD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句子的含意,准确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分析写作手法,对照每个选项,逐一分析概括,找出不正确的地方。B项,作者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其目的是说明王文显的剧本不同于他为人的刻板,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错,于文无据。D项,“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错,此处描写的环境应该是祥和的,目的在于说明王文显的喜剧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当年住处的环境如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谈不上“肃杀悲凉”,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表达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并无“沉痛哀悼”之意。2.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从表达效果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从表达效果上来看,文章已经举了梦里京华一例,下面接着又例举委曲求全,很明显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进一步印证王文显剧作幽默的特点,另外从结构上看,也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并形成对比,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考生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分析即可。参考答案: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涵义。(6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注意语句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从表层理解,“没有他”和“有了他”对清华影响非常大,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精神特质对清华有重要意义。从深层理解,要理解王文显身上所代表的清华精神,即包容、严谨的清华灵魂。参考答案:(表层方面)王文显身上体现了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层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是清华的灵魂。坚守学术性和包容性,清华就不会因为任何变革而改变;反之,清华将不再是“清华”。五、(xx辽宁,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吴良镛:筑梦人生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xx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xx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C.xx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E.本文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解析:BE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应该是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及成就”“国际声望”。C项,“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错,原文只是说“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D项,“因为后者完成后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文无据。(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2.本文第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传记文本的结构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把握文章结构要结合文体特征,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作答时,注意层次,从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参考答案: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首先根据筛选的标准“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确定答题区间,即第段。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筛选概括。参考答案: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注意审清题干,主要从“诗人的情怀”及“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入手分析。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联系现实。注意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参考答案: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B组xx年高考题一、(xx新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谢希德的诚与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