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48173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一、单元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积累新鲜词句。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树立热爱自然世界的感情。3.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语句。通过模仿,加强语言运用,提高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积累新鲜词句。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语句。2.难点:理解文章主旨,树立热爱自然世界的感情。三、教学方法设计:1.充分组织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音艺术美。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研讨,重视过程和方法,着眼于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四、教学时间安排:本单元教学拟用14个课时。精读课文个两课时,略读课文各一课时,作文两课时,复习检测评价三课时,机动一课时。五、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反映自然世界。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树立热爱自然世界的感情。同时,要注重在课堂和课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自觉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化石吟张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课文类型:讲读课文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化石吟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记录了生命潜行的轨迹展现了神秘的远古世界自然的神奇科学的力量人类的伟大七、教学后记: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看云识天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二)能力目标: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课文类型:讲读课教法设计: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九、教学后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和积累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绿色蝈蝈法布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二)能力目标: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文类型】阅读课【教法设计】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法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六、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七、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绿色蝈 蝈 法布尔(科学小品文)绿 色 蝈 蝈 【教学后记】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课重点进行讨论(包括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关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课文类型:阅读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图片,想请大家看一看。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拍摄的是什么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探索外星球的图片。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二、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速读课文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速读时要注意速读的要求。1这是一篇记实报道,是记叙文的一种,请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引导学生回答。)2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 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采集月壤和月岩。树立登月纪念碑。 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4提问:从登月准备、飞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三组织讨论: 1我这里有一组数字,它们是从本文中节选出来的,请大家看一看,有关于时间的,有关于速度的,也有关于高度的。(边展示解说)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这么多数字,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后切换课件)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而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十分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2文章最后写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3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想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哪就请搜集了相关材料的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 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不仅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拜访了火星,而且在金星、土星等行星上,也留有人类进驻的足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听介绍(学生介绍,) 4先介绍最后一幅图片,然后再说:“人类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些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谈感受,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5大家说得很好。众所周知,当前美英联军运用高科技对伊拉克实行的军事打击,向我们提出一个更具时代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且要和平利用科研成果,不能让伊拉克灾难在历史上重演,不要让高新技术,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危害人类,甚至毁灭地球。 四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奏响歌曲我的中国心)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五、板书设计:月亮上的足迹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 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六、教学后记: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吧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值得学生品味。山市蒲松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二)能力目标: 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三)德育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法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课文类型:阅读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 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四、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1、自学课下注释。 2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五、自主学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六、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七、拓展练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八、板书设计:山市(清)蒲松林(初生)(发展)(高潮)教学后记: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