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讲,文学理论的发展(两汉),学习要点,汉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诗大序的诗学观屈骚之辩:汉代楚辞学批评“侈丽闳衍之美”:汉赋批评王充的文学批评,汉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宗经。文学批评与经学的结合。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是“依经立论”,儒家所要求的文艺“教化”论、“讽谏”论及文艺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等问题成为此期的阐释热点。主“真美”,反对谶纬神学和虚妄之美。尚“丽”。内容繁富,语言华丽,气势恢弘。汉代文学批评体式已由先秦零散的评论向有意识、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过渡。,“发乎情,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讽谏”有讽刺和劝诫的意思。一方面,统治者用诗来教化民众,另一方面,臣下用诗对统治者进行讽刺劝诫。但要做到“主文而谲谏”。为文学干预政治和批判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民主思想。,“教化”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情志统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尧典:“诗言志”。礼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歌之为言,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乐记)孔颖达注疏:“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情志统一”说,诗大序关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阐释。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文学是“情志”统一的。发展了“诗言志”说,更准确全面的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吟咏情性之“情”声有所限定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情限定在“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种诗体说。(章太炎检论六诗说)三体三用说。孔颖达毛诗正义:“风雅颂者,诗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尔。”三经三纬说。朱熹朱子语类:“三经,是风雅颂,是做诗的骨子。赋比兴,却是里面横串的,故谓之三纬。”,诗大序的诗学观,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情志统一”说。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和形式规范:“发乎情,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诗歌政治功用:“讽谏”说和“教化”说。“六义”说。,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发愤著书”解释,“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的状态,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但也蕴含着积极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发愤著书”突破了儒家“怨而不怒”和“温柔敦厚”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汉代楚辞学批评概况,楚辞的命名,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之名,最初见于史记张汤列传。汉代楚辞的传播,是从楚辞的整理开始的。汉代刘向收录了屈原、宋玉及汉人的骚体之作而成集,名为楚辞,并为之作传注。刘向、扬雄各有天问解。班固离骚经章句,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屈骚之辩:汉代楚辞学批评,“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刘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班固离骚序),王逸反驳班固对屈原的责难,批评“全命避害”“明哲保身”说。“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微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批评“露才扬己”说。“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批评诗多“虚无之语”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金相玉质,百世无匹。”“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侈丽闳衍之美”:汉赋批评,赋体的起源: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汉赋的审美特征:“弘丽”、“侈丽”、“靡丽”、“绝丽”。扬雄:“好沈博绝丽之文。”班固:“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汉赋的分类: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汉赋的功用:“润色鸿业”。“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宜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两都赋序),真美:王充的文学批评,“嫉虚妄”说。“好谈论者,增益实事,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为世用”说。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内外副称”论。“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论衡超奇),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诗大序)“讽谏”说;“诗六义”说;情志统一说(二)简答简述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重要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简述诗大序对于诗歌抒情的认识和规范,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简述诗大序中“诗有六义”的内涵。简述汉代关于楚辞之争的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