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40387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1(xx广东湛江二模21)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A“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B“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C“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由以上材料“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可以看出列宁所说的此项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C项错误;“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属于斯大林模式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2(xx广东惠州三模21)“一些革命前的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被戏称为“小富农”的那些人也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和个别贫农也发展为富农,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由此逐渐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这种政策下,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不可能出现“富农重新获得发展”、“中农和贫农发展为富农”的现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而且苏维埃政府恢复了商品交换,为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前提,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是消灭个体农业,不可能出现“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逐渐扩大”的情况,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为克服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而进行的,早在建国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消灭了富农,故D项错误。【答案】B3(xx广东深圳二模21)“因为经济上允许资本主义而在政治上加强了控制。权力向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集中,逐步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是“斯大林模式”的雏形B违背了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C因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难以持续D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行不通【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自由,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有很大区别,不是“斯大林模式”的雏形,故A项错误;“经济上允许资本主义”说明新经济政策并未违背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政治上加强了控制”,使得斯大林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说明新经济政策难以持续,是因为政治体制的制约,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短短几年间成效显著,若长期执行下去,可能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C4(xx广东惠州四模21)“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国家控制了制高点土地所有权。”这说明苏联(俄)当时正在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和市场关系,实行单一公有制,与材料私有制经济存在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允许一定范围内私有制经济存在,公有制主体不变,与材料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强制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与材料允许私人经营不符,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是苏联(俄)实行的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B5(xx广东佛山二模22)“自由过少会带来停滞,自由过多则造成混乱。”意图解决这个问题的有() 自由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A B C D【考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自由过少会带来停滞,自由过多则造成混乱”体现了对自由的态度:既要自由,同时也要对自由进行限制,“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干预,故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用军事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没有任何自由,故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国家干预,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6(xx广东佛山一模21)政府职能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制的,正当的职能发挥,能够使国家稳固,社会发展。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下列哪一变化符合这一说法()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B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体制C胡佛自由放任到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D斯大林体制确立到二战后的苏联三次改革【考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特定环境下,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与材料“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行调节功能,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罗斯福新政作为调节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三次改革都是以政府主导,国家干预的形式展开,想摆脱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7(xx广东梅州一模38)(26分)人们对历史的记录和解释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吏学界对苏联吏的误读请回答:(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8分)。 【考点】(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3)第一小问差别,根据材料三所给的“粮食摊派制”一词的概念出发,将其与所学知识的“余粮收集制”一概念来区分,可以从两者的征收范围和征收强度等角度来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该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答案】(3)差别:征收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以外的全部余粮,而“粮食摊派制”的征集农民的全部粮食;征收的强制程度不同:“粮食摊派制”比“余粮收集制”更体现了征收的强制性。(任一点,4分)影响: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强制征购粮食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和政治危机。(4分)。8(xx广东肇庆一模39)(3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12分)【考点】(2)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解析】(2)第一小问列宁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第二小问评价斯大林模式,既要肯定其短期内使苏联实现工业化,同时也要指出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2)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评价:积极: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2分),如巩固了政权、经济上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等。(2分)消极: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2分)如权力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等。(2分) “斯大林模式”1(xx广东惠州二模22)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解析】世界性经济危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主要在欧洲资本主义市场,并未在苏联出现,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为1919年至1921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苏联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题中没有反映重工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为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出现了题中消极应对现象,故D项正确。【答案】D2(xx广东珠海一模22)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项错误;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体现斯大林模式弊端,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子啊工业化方面成绩显著,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答案】D3(xx广东佛山一模21)政府职能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制的,正当的职能发挥,能够使国家稳固,社会发展。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下列哪一变化符合这一说法()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B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体制C胡佛自由放任到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D斯大林体制确立到二战后的苏联三次改革【考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特定环境下,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与材料“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行调节功能,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罗斯福新政作为调节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三次改革都是以政府主导,国家干预的形式展开,想摆脱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4(xx广东汕头一模39)(26分)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表2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xx058760294195917000674053971960143505105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请回答:(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10分)【考点】(1)“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问题,据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和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可知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据材料一“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产量”可知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第二小问背景,回答需要考虑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外因方面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内因方面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第三小问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纠正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而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国为解决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存在的弊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2分,任意一点得2分)背景: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2分)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分)5(xx广东江门一模38)(27分)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3)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4分)如何评价这个运动?(4分)【考点】(3)“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3)第一小问,从“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总结特点是范围广、规模大,从“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可总结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可总结其特点是牺牲农民的利益;第二小问,运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即可。【答案】(3)特点:范围广、规模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者答:国家直接支配经济、采取行政手段支配经济,等其他表述);牺牲农民的利益。(任答2点给4分)评价:积极性: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条件;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消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积极和消极方面各答出两点给2分,共4分)6(xx广东肇庆一模39)(3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10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12分)【考点】(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2)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奉行自由资本主义政策,而美国政府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第二小问从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社会危机,以及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借鉴两方面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2)第一小问列宁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第二小问评价斯大林模式,既要肯定其短期内使苏联实现工业化,同时也要指出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或自由、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市场);美国国家(政府)干预(4分)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答金融危机不给分);政治危机(或法西斯威胁;社会动荡;政府信誉下降);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无法解放危机;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6分,每一方面2分)(2)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评价:积极: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2分),如巩固了政权、经济上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等。(2分)消极: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2分)如权力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等。(2分)7(xx广东惠州一模39)(27分)中产阶级是一个处于社会中间的阶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什么是个体户呢?个体户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细胞。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3)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模式是什么?1978年后,促使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9分)【考点】(3)“斯大林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解析】(3)第一小问从建国初到1978年前,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模式;第二小问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之后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方面分析,中国普通民众收入的增加促使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答案】(3)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分)原因:改革开放;农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允许个体户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各种形式的外资企业的引入;乡镇企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科教兴国战略实施(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8(xx广东广州二模38)(26分)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考点】(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1)据材料一“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是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作参照。根据材料一“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可以知道作者发现罗斯福初期的措施没什么显著效果,进而对新政不抱希望。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背景可以从经济危机的影响(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局势)、新政初期的效果、苏联建设成就的对比等角度归纳;国内背景可以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角度归纳。【答案】(1)国际: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20世纪30年代前期罗斯福新政效果不明显;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国内: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9(xx广东广州二模39)(26分)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对苏联发展的影响。(8分)【考点】(2)“斯大林模式”【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从管理方面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方面的单一公有制、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产业结构方面的优先重工业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角度综合概括即可。【答案】(2)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平均主义。(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一模式也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10(xx广东汕头二模39)(26分)史料可以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史料称为“有意史料”;人们在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称为“无意史料”。研究历史时应注意加以鉴别。材料一 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材料二 (农民抵制集体农庄)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起,散发传单事件xx起。 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据苏联档案)请回答:(1)材料一、二都反映了苏联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态度,请从史料鉴别的角度,指出哪条材料更符合事实?并说明理由。(5分)【考点】(1)“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解析】(1)第一小问是否符合史实,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所以客观性强的史料更符合史实,从材料一、二的注释区分哪一个更具有客观性即可;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注释把区分的理由整理成文即可,例如材料一是苏联官方的观点,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可能会夸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热情,材料二是苏联官方的绝密报告,属于内部档案、更能反映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真实态度。【答案】(1)材料二更符合史实。(1分)理由:材料一是苏联官方的观点,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可能会夸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热情。(2分)材料二是苏联官方的绝密报告,属于内部档案,更能反映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真实态度。(2分)11(xx广东肇庆三模38)(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三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6分)【考点】(3)“斯大林模式”;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文学【解析】(3)根据材料三“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信息,并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说明: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经济遭到破坏;政治上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受到威胁;国际关系上各国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恶化;思想文化上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破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等。【答案】(3)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经济遭到破坏;政治: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受到威胁;国际:各国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恶化;思想: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破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信仰危机;现代主义文学兴起。(6分,任答三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xx广东清远一模22)苏联经济在“八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比较简表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社会总产值74%64%42%33%国民收入77%57%38%32%工业总产值84%74%44%37%农业总产值41%25%17%11%国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赫鲁晓夫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B勃列日涅夫时期注重发展重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C戈尔巴乔夫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D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解析】表格反映出,从19711985年,苏联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速都在放慢。赫鲁晓夫改革时间是19531964年,表格中的时间里,赫鲁晓夫早已下台,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在位,他注重发展重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才上台,故C项错误;材料与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B2(xx广东汕头一模39)(26分)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表2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xx058760294195917000674053971960143505105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请回答:(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10分)【考点】(1)“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问题,据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和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可知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据材料一“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产量”可知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第二小问背景,回答需要考虑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外因方面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内因方面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第三小问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纠正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而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国为解决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存在的弊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2分,任意一点得2分)背景: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2分)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分)3(xx广东深圳二模39)(26分)xx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推介了“新年第一书”历史的教训,响应习近平的号召,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同时,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与之相关的过程,它借助于类似于半社会主义的立法,通过财富再分配政策,来限制个人所得。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历史的教训生物学与历史(美)威尔杜兰特 阿里尔杜兰特1968年著请回答: (3)材料三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有哪些表现?(4分)它是否使民众实现了真正自由?为什么?(4分)【考点】(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解析】(3)第一小问表现,联系1968年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如鼓励物质利益原则;第二小问是否实现,由所学知识可知未实现;第三小问理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未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最终苏联解体。【答案】(3)表现:苏联进行了一系列鼓励物质利益原则的改革(或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列夫改革的具体措施);(4分)实现:没有;理由:因为这次改革并未打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民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提高,经济上、政治上的自由都是极其有限的,改革最终陷于停滞。(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