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测试1.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34988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测试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测试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测试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测试1一、单项选择题1.(xx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期中考试)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周代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这一政治理论的思想核心是(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 D.敬天保民答案 B解析 材料谈的是一个观点,即夏朝和周朝的统治都是“受天命”,也就是材料论及的核心和主题,即统治者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A、C两项都是天与人的关系,偏离材料主题;材料中没有“敬天保民”的内容,排除D项。2.(xx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期中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 ( )A.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B.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C.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D.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答案 A解析 研读材料,排除错误的选项:东周时期全国性的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封建礼教更未出现,排除B、D两项。结合所学,经过西周的长期统治,黄河流域已经形成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共同体。统一的华夏民族正逐渐形成。再根据题干“(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可以得出,周天子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精神上的天下共主。诸侯国并不需要周王,但是他们也不得不表面上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这也是他们能把周天子的名号维持到公元前256年的原因,故C项错误,选A项。3.(xx四川省绵阳市诊断性考试)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这一措施 ( )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A. B.C. D.答案 A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辄徙其豪侠于蜀”的信息说明通过迁徙内地豪强充实四川,一方面削弱了六国势力,主要是加强对蜀地控制,客观上促进了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故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4.(xx广东省韶关市十校联考试题)“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答案 A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为封建官僚政治。故A项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项错误;西周世卿世禄制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5.(xx山东省日照市期中考试)“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B项。6.(xx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试题)“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答案 D解析 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宰相的建议听取不听取在于皇帝,谏官的意见听不听在于宰相,皇帝的得道失道则要听取谏官的。三者之间相互制衡,谏言才能起到作用。谏官,是用来约束皇帝言行的,不是用来约束宰相的。A、B、C项均与材料不符,D项符合题意。7.(xx辽宁省抚顺二中期中试题)贞观政要载:“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材料表明 ( )A.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B.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C.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 D.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答案 B解析 据材料信息“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分析可知,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B项正确。8.(xx韶关市十校联考试题)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如果被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制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D.君主有效地控制了臣属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应选C项。9.(xx四川省绵阳市诊断性考试)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 ( )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 B.公开考试,平等竞争C.冲破门第,品德惟上 D.自由报名,唯才是举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进步性表现。结合所学回答,A项符合察举制,错误;C项错在“品德”,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D项错在“自由报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对读书人的出身有限制;故选B项。10.(xx安徽省皖南八校联考试题)据清代有关资料统计,当时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3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44%。这一社会流动的速率,同20世纪号称自由之邦的美国大体相当。这种“社会流动” ( )为民众提供了参与权力的平台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政府网罗人才A. B.C. D.答案 A解析 从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中占有一定比重“13.33%”“33.44%”,可以看出这种选拔人才方式为民众提供了参与政治权力的机会,这样就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而且这种“社会流动的速率,同20世纪号称自由之邦的美国大体相当”,能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故正确,选A项符合题意。11.(xx浙江省温州八校模拟题)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任。“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元朝中央机构的这种设置 ( )A.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权力B.有利于统治辽阔的帝国C.与行省制度相互配合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 D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的措施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故答案为D项。A项体现为加强中央集权,B项侧重于行省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12.(xx武汉三中模拟题)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若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答案 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法律只是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其本质仍是“人治”,而今天倡导的“法治”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是真正的“民治”。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13.(xx晋冀豫三省联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材料二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10分)(2)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4分)答案 (1)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权监督司法审判。(4分)利:保证监察御史的从政经验;鼓励监察官员履行劝谏之责。(4分)弊: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2分)(2)规律: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监察体制以皇权为中心;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4分答出两点即可)14.(xx湖北孝感市模拟题)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启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5分)材料一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材料二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英国的反腐败机制材料三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0分)(3)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与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7分)答案 (1)措施: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作为监察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每点2分,共8分)。(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以法律规范监察机制;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监察制度完整、灵活;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每点2分,共10分)(3)进步之处:中国汉唐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腐败。(3分)。英国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监察效果突出。(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