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知识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32196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知识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知识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知识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知识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8 图9 元朝疆域图(1)分别指出图8和图9的制度及其意义?(6分)材料二、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文选集(2)概括材料二对科举制的看法。(4分)材料三、“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3) 根据材料三,归纳影响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因素。(6分)材料四、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政府通过哪部法律文献“从国外移来”了其制度?(2分)材料认为这一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意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分)制度:行省制。(1分)意义: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2)科举制取代举荐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4分)(3)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民族意识觉醒;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欣慕和对现实专制制度的不满。(6分)(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太重视制度而未注意与人事相配合(2分)2、西汉时,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行监察权,负责监督政府,中央、地方,也监督王室与宫廷,也含监察皇帝之意。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无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然而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即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时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由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它以皇权为依托,其监察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杜绝了官员的腐败A. B. C. D. 答案 A3、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专家)在某著作的序言中写道:“在这种政权结构中,各级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就是这部大机器上的无数小螺丝钉;而最高的君主,便是这部巨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官僚们永远只能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对上述表述理解正确的是( )A该论述完全符合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B“这部大机器”是指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C该著作研究的内容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D著作彻底否定官僚政治的历史作用答案 C4、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 B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答案 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监察制度,考查学生准确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中等。由“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 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可知向皇帝奏弹已是谏官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管实际是否需要上奏,直接结果是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C项正确。A项是在清代设置军机处后;B、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5、白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 A6、司马光曾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这里的“言事官”是指A.丞相 B.监察官 C.内阁首辅 D.军机大臣 答案 B7、钱穆说:(唐)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若未盖,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唐中宗曾不经两省而径自封(小)官,觉得难为情,故装置诏书的封袋,不敢用常封而改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官员被称“斜封官”。由此说明( )A.唐朝皇帝的专制权力是有限的 B.三省六部制度就是为了限制君权的C.两省的长官相互制约,为限制相权 D.唐朝已经拥有一套完善的法治规则答案 A8、下表反映了汉至唐前期福建郡县设置分布情况。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时期西汉三国西晋唐前期福建郡县数会稽郡南部1县建安郡9县建安.晋安2郡14县福州等5州28县A汉至唐前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郡县制在福建的实施始于西汉C.唐前期福建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本质变化D.汉至唐前期福建的地方管理管理机构日益增加答案 A9、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答案 D10、文献通考卷53职官考七云:“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材料中所说的能“闻风弹事”(即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弹纠不法”的机构或官职应该是( )A宰相 B御史台 C参知政事 D中书省 答案 B11、“(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D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答案 D12、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位高权重,掌控决策C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答案 A13、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他主要是在地方上监察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刺史 都察院 御史台 参知政事A B C D 答案 A14、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政治理性化凸显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 B汉到元政治思想的变化。材料反映了宋仁宗认识到君主专制的过度强化易产生决策失误,不易更改,行政事务交给宰相处理,检察官可以直言其失,容易更改。这体现了其政治理性化色彩,故选B。A、C两项说法错误;隋唐科举制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5、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记载:“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文中当时谱学的兴盛:( )家族制度受宗法制的影响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社会等级森严流动性差 行政管理多元化,人身固位化A B C D 答案 B1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 A古代中国的制度变革。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地削弱。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统一的斗争,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的占据上风。从体制上看,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省制的转变,也能说明这一点。故选A。明清时期更多的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因此B项错误;C项错误,宰相虽然被分权,但是并未推出权力中心;D项明显错误。17、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能获取的信息是( )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又2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公孙弘去世2年又4月赵周下狱死2年又7月许昌免职3年又8月刘屈氂下狱腰斩1年又2月A分封制瓦解 B中央统治力量加强C君主专制加强 D丞相制度废除 答案 C古代皇权的加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大部分丞相任职时间在3年以内,在位时间较短,且大部分不得善终,体现出丞相地位下降,君主专制加强,故选C。18、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答案 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材料可知,所谓的“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但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实行了科举制,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地位,同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与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出现了“逆转”。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19、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确立中尉一职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B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C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 D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答案 C监察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的认识。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隋唐时期关于御史制度完善的史实,排除。只有C项符合史实,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C。20、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改革措施来提高行政效率。古代世界中下列那些措施起到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作用。( )三省六部制 罗马法 科举制 四百人会议A B C D 答案 B三省六部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材料问题强调的是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四百人会议是古希腊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由部落选举产生负责,由于人员众多决策效率低下不符合题意要求,所以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应该直接排除,罗马法本身周密细致有利于官员依法办事,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科举制选拔出素质较高的官员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三项与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21、贞观政要载:“岷州都督高甄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甄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 若甄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材料表明( )A. 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B. 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C. 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 D. 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 答案 A据材料信息“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分析可知,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A项正确22、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 B元朝的行省。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所以答案选B。23、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 D古代监察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选D项;A项中“遏止”、B项中“严密”、C项中“有效”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所以应选D。 24、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答案 C“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九卿”、“六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卿”侧重于“皇帝事务”,而“六部”则上升为分类处理国家政务层面。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D两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当时史实,而且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A项表述错误,二者均从属于官僚政治(二者官职都不能够世袭)。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2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答案 D题干所给材料中“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表明中书省兼顾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故D项正确。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扩大地方自主权;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C项错误。26、宋人胡致堂说:“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分为两省,而尚书守成,颁之有司。”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奉行流程式分工 B实行职能式分工C架空皇帝的决策权 D强化君主专制独裁 答案 A材料大意为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而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事实上按照行政事务的流程依次分工,故A项正确;“出令”“封驳”“守成”三个环节是按照办事流程来划分的,而不是按照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对皇权的架空,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但是本题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个侧重点,故D项错误。【举一反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封建君主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7、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A强干弱枝 B重农抑商 C以孝治国 D重土安民 答案 A材料中“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 “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目的是消弱地方豪强和大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体现的是强干弱枝的思想,A项正确。28、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答案 D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故选D。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29、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集中军权 B集中行政权 C集中财权 D集中司法权 答案 A本题旨在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集中军权。包括: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故本题选A。30、在古代儒生的笔下,夏商周三代是值得顶礼膜拜的黄金时代,但程颐却说:“尝观白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其中与“本朝百年无内乱”有关的是( )A.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B开创科举,选拔人才C授田于民,安顿流民 D分化事权,收权中央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程颐”确定 “本朝”为北宋,进而根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定选项。汉代设置刺史,故排除A项;开科举是隋朝时期,排除B项;授田于民是北魏的均田制,排除C项。北宋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分割宰相权力;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内乱的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