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现代中国思想科技.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29498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现代中国思想科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现代中国思想科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现代中国思想科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现代中国思想科技1(xx山东淄博二模30)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此说是() A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体现 B为国家干预经济制造舆论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形成四大家族的理论根据【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解析】由“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得知孙中山主张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体现的是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体现扶助农工,故B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材料只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四大家族形成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是孙中山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A2(xx山东菏泽一模单科13)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下对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三教合一中国古代的三教合一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复兴三角贸易近代大西洋三角贸易是指欧洲、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八字方针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好转A B C D【考点】宋明理学;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调整方针 【解析】三教合一为宋明理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材料说三教合一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复兴”,是错误的解读,凡是涉及的选项都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3(xx山东烟台一模38)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杈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8分)(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12分)【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1)异同点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文字,从中找出相同信息和不同信息进行归纳。材料一中“康有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与材料二“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民权思想矣”可得出第一个相同点是都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可用的思想;材料一中“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和材料二中“故与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得出第二个相同点是都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都向西方学习;材料一中康有为倡导维新,即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通过改革的方式来完成,材料二中孙中山倡导共和制度,此其二者的不同点。(2)第一小问概括观点,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简要概括即可。材料三中“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表明政治制度必须是根据本国的情况而制定;“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意思是即使是学习国外的制度,但也必须结合本国的传统,才能发挥政治制度的作用。第二小问论证作者观点,题干要求用两个出处来论证,一是“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二是“实践结果”。首先寻找“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来论证这一观点:材料一中“康有为等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说明维新派假借孔子名义来宣传维新思想,但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说明维新派没有彻底把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国的国情相融合;材料二中孙中山引进了民主共和思想,但却与“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相混淆,也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故他也没有将西方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彻底融合。康有为和孙中山都只是把西方思想嫁接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没有彻底批判传统思想,导致儒家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没有起到启迪中国人思想的效果。其次从“实践结果”来论证这一观点,注意必须答出“实践”和“结果”两个部分: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情导致中国无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即中国是两半社会,资本主义在双重压迫下非常微弱,资产阶级力量很小。可见,无论思想、制度没有与国情相结合都不能成功,正好论证材料的观点。【答案】(1)同: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4分)异: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场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2分);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2分)(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2分)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4分)。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6分)4(xx山东济南一模单科33)(15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之关系的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摘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二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材料三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6分)(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据此对材料一、二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5分)【考点】(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3)中体西用思想;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1)该问需要从三个角度分析孙中山思想,从“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 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 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以总结其继承传统的因素;从“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可以看出其学习西方的因素;从“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可总结出其创新的地方。(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信息总结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三民主义“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方式进行评论,分析其利弊得失。【答案】(1)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2分)规抚: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体制。(2分)创获:实行“五权分立”。(或: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2分)(3)观点:新旧思想应互相推演,并存共进。(2分)评论:洋务思潮虽固守传统,但能突破“夷夏之辨”观念引进西方科技,为西学传播开创条件;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肯定西学,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三民主义的形成则是立足传统思想,借鉴西方政治学说与体制,并融贯创新。(3分)5(xx山东烟台二模39)(26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传统”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统”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3)结合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具体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文明“交流”的理解。(8分)【考点】(3)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解析】(3)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三“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交流更应浓墨重彩”得出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小问理解,启蒙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结合所学分析,如康梁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开展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则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答案】(3)影响:文明的交流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理解:批判专制主义、高举理性大旗的启蒙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康梁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开展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则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8分)6(xx山东威海二模39)(22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三)阐释事物(3)试从图13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7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考点】(3)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解析】(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确定主题,结合近代中国发展,可以列强侵略与中国人的抗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倡导思想解放,追求民主、科学等为线索,然后根据主题列举关键词。在阐释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即说明历史事件的因果,且要按照时间先后进行表述,注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题也可按照历史发展阶段确定主题,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综合表述。【答案】(3)赋分说明:本小问满分8分,关键词不给分,主题2分,阐释共6分,每点2分。关 键 词主题阐 释例1甲午海战、扶清灭洋、五四运动反侵略、求解放(或求独立)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义和团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例2放宽设厂、实业救国、短暂春天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等因素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但随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曲折发展。例3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或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潮流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确定其他主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毛泽东思想1(xx山东菏泽一模单科10)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句话出自于()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考点】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论 【解析】材料指出,中国的革命要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是新民主主义论的观点,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xx山东潍坊一模文综18)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考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但不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A项错误;制定灵活的方针政策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一方面,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共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C项正确;建立工农武装是其一方面,故D项错误。【答案】C邓小平理论1(xx山东烟台一模17)“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A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 B破除了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崇拜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但没有彻底清除“左”倾错误,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和“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虽然都有重大思想解放作用,但都不能说“彻底清除”“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邓小平南巡讲话破除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必须是计划经济的思想,都破除了某些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反对个人崇拜,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并没有涉及到民主法制建设,故C项错误;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标志着这一理论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B2(xx山东菏泽一模单科16)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共同点是() A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冲破了“个人崇拜” D促进了思想大解放【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材料强调共同点,而邓小平“南方谈话”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体制改革,A、B项仅涉及“南方谈话”,故A、B项错误;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与“南方谈话”无关,故C项错误;1978年的大讨论和1992年的“南方谈话”都促进了思想大解放,故D项正确。【答案】D3(xx山东烟台二模22)“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A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否定文化大革命,南巡讲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但未涉及否定文化大革命,故A项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巡讲话都打破了崇拜,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故B项正确;南巡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未涉及民主法制,故C项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故D项错误。【答案】B4(xx山东临沂三模39)(22分)义利之争始终是一个困扰人类的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伟人之论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义利合一并不是义利的绝对同一,或简单地把义视为利或把利视为义,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使道义与功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宰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义与功利本质上是合一的。 王泽应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3)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义利观并分析其意义。(6分)【考点】(3)邓小平理论义利观【解析】(3)第一小问义利观,从材料三“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宰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总结邓小平的义利观;第二小问意义,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史实,阐述其对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的意义。【答案】(3)观点:主张义利合一、以义取利。(2分)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科学发展。(4分)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xx山东淄博二模41)(24分)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史实】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乙: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丙: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史论】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问题】(4)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4分)【考点】(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官派赴美留学);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解析】(4)任选一观点加以说明。同意乙,可以从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意丙,可以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技成就来说明。【答案】(4)同意乙。原因:清政府虽然派遣幼童留学,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仅限于学习外国技术,且固守小农经济,维护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这从反面证明【史论】。(4分)或同意丙。原因:20世纪50年代的归国留学生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是新中国取得“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的重要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从正面证明【史论】。(4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xx山东潍坊二模38)(24分)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3)材料三反映了两个时期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10分)【考点】(3)“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解析】(3)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三第一段“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说明单一化,“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主流话语代言”说明政治化。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说明体现多元化,“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说明体现人性化;第二小问原因,文革结束后指导思想变化以及改革开放、“双百”方针恢复等角度回答。【答案】(3)不同:单一化、政治化;多元化、人性化。(4分)原因:纠正“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恢复“双百”方针。(6分)2(xx山东济南二模39)(20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时代,都要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就是必然的了即便对同一研究对象,也会因视角不同而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就比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有意义、更受重视也得到更高评价;对“洋务运动”,现在人们注重的主要是它冲破重重阻力、引进现代大机器生产“求强求富”的努力和成就。相反,对其兴办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则不多考虑。也就是说,“农民起义”不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必然性。(6分)【考点】(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解析】(2)联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界恢复了双百方针,故而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答案】(2)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分)百家争鸣的的文化思想得以恢复。(2分)教育事业的发展1(xx山东日照二模17)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制度 【解析】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故A项正确;1977年中国还未开始改革开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A2(xx山东淄博二模41)(24分)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史实】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乙: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丙: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史论】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问题】(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8分)【考点】(3)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留学生回国【解析】(3)从国际形势来,当时两大阵营对峙,对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形势来看,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留学生归国,增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成为教育、工业、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骨干,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留学生归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富贵的精神财富。【答案】(3)意义: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大量留学生归国,增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两大阵营冷战正酣,留美欧学生归国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归国留学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归国后成为教育、工业、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骨干,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学业有成,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留学生冲破阻挠,力争归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富贵的精神财富。(8分)(4)同意乙。原因:清政府虽然派遣幼童留学,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仅限于学习外国技术,且固守小农经济,维护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这从反面证明【史论】。(4分)或同意丙。原因:20世纪50年代的归国留学生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是新中国取得“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的重要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从正面证明【史论】。(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