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28811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76)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1)背景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2)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3)“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成就: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和飞机制造等建立起来。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三大改造”时间:19531956年。过程:农业: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同农业类似;资本主义工商业: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发展遗留许多问题。请注意:在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3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1956年):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1956年):主要内容: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主要任务: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由于犯了一系列“左”倾错误,“八大”的路线没有正确的贯彻执行。(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出现三年经济困难。(4)“八字方针”(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5)十年探索的成就:特点: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主要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石油实现自给,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4“文革”十年(1966-1976)(1)影响: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中国失去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2)两次好转:1971年,林彪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主持工作。经过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经济迅速回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至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2)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3)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建设中国特色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改革开放揭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2经济体制改革(1)概述: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统一,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农业发展缓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开始地区:安徽、四川。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意义: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有利于农村致富和现代化建设,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变革。请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效益显著提高。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意义: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发展。(3)关于经济特区:位于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地区。特区主要“特”在国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是政治特区。设立背景: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台,便于吸收西方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广东福建华侨众多,便于引进外资。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程: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十四大: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1997年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提出新的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到xx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确立。(2)意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