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学目标: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教学重点: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教学难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作者通过想象加工而成的,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中悟出爱的博大。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展示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苏联卡泰耶夫写的童话故事七色花吗(有或没有)师说: 七色花讲的是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的花瓣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的事,表现了珍妮愿意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好品质.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和珍妮同样善良的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板书: 七颗钻石(意图:用童话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的童话带给我们的乐趣,感受的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伟大的,从而激起学生对新的童话故事的求知欲望。)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查字典读准字音.2、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3、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意图: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后按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一件事。(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变成金的涌出清水,射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的一件事.)3、请你自由朗读课文三至六自然段想一想. 议一议:小姑娘的水罐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这些变化的呢?你从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4、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请一个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然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当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时什么表现?(喜出望外想喝个够决定留给妈妈)说说喜出望外什么意思?小姑娘为什么会喜出望外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找了很多地方找不到,很累很辛苦)你从中感受到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正是因为小姑娘有一颗纯洁的孝心,使空空的水罐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带着自己的感受有语气地朗读第二自然段.6、小组学习三自然段. (完成表格)水罐的变化 原因 说明什么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读一读四至六自然段;*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水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体会出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汇报学习收获.水罐的变化 原因 说明什么 变成银罐 把水分给小狗喝 关心、爱护小动物 变成尽罐 母女兩人推让水 女儿孝敬母亲,母亲爱护女儿 跳处七颗钻石,涌出巨大水流 把水分给过路人喝 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意图:通过列表分析使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更准确的、更清晰的掌握故事的脉络。)四、回归课文整体,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有感情朗读全文,思考: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 2、启发学生围绕课题七颗钻石深入质疑,感受小姑娘美好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3、课文写小姑娘找水,为什么课题叫七颗钻石感受小姑娘用爱心找水,给母亲,过路人,动物喝水,自己却连一滴水也没有喝,从而体会到文章借七颗钻石变成灿烂的大熊星座象征小姑娘美好心灵的闪光.板书:爱心美好心灵4、展开想像:如果你是那为小姑娘,当找不到水,碰到小狗干渴,遇到路人讨水喝,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意图: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的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五、教师总结。1、投影展示背景音乐爱的奉献。2、教者总结(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姑娘的爱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灵。我们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一颗颗钻石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3、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都像童话故事中的小姑娘,有着一颗钻石般闪亮的心。能举出一些人、一些例子说说吗?(意图:放歌曲让学生感悟爱的力量,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激起学生对爱的呼唤,和倡导“人人都要献出爱”,体会到爱的重要性。)六、布置作业。(二者选一,出示投影。)1、将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2、给童话故事画插图。(意图:两个作业的设计更好的把学生、文本、实践和想象结合起来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相结合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