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218471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诗歌鉴赏,第三节诗歌的意象,2017高考,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诗歌意象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鉴赏诗歌意象的基本方法。2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意象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意象。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诗歌、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目标,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本考点表述为: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考纲要求,本考点要求能够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意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意象和意境。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这些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作中,诗歌中对草木花果、虫鱼鸟兽以及月露风云的形象描写,往往表达出诗人的审美情怀,具有象征意义。,考纲解读,1(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考题导引,【答案】C【解析】本题ABD涉及对诗中意象的鉴赏,C项涉及对诗歌意境的鉴赏。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三、四句是化静为动,五、六句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此处应是以动衬静。本题考查了动与静的相关知识,动静关系具体可分为以动衬(写)静、以静衬(写)动、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要详细区分。诗歌选择题特别注意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感情中的名词术语。,考题导引,2(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考题导引,【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理解的题目,注意读懂诗歌,不要把词语理解为真正的“悬崖”,要结合前句“仔细”分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关键是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体现诗歌的考核点是基础的赏析,但也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诗歌的情境作答。此题关键是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注意和全诗的情感结合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考题导引,鉴赏诗歌的意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北京卷对这一考点单独设题不多,但无论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包括人物形象、意象。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北京卷一般渗透在鉴赏作者情感类考题之中,呈综合命题形势。对意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的象征意义设题,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这些命题特点。,规律解密,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鉴赏形象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鉴赏形象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用好课本,注意迁移。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本诗词中的形象分析,可达到积累经验和锻炼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这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方法指导,4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解答方法:(1)抓住下面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2)抓住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3)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4)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友人送别、思念故乡。(5)掌握一般答题步骤。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答题步骤:什么形象;(性格特征+身份)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形象的意义。,方法指导,例1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解析】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5掌握鉴赏意象类试题解答方法:(1)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2)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方法指导,(3)掌握一般的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4)积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冰雪、蝉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5)掌握一般答题步骤: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方法指导,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思考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梅花形象?请简要赏析。霜天晓角梅宋萧泰来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注】赖是:亏得是,好在。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曲调哀愁。别,与众不同,别有情趣。元,原本。【答案】刻画了梅花坚贞、高洁、超凡脱俗的形象。(2分)这词的上片写梅花受尽寒冬折磨,不畏霜雪,不怕角声之哀怨,凛然开放,表现出梅花的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下片写梅花清洁得一尘不染,只与一轮朦胧素月为伴,不愿与凡卉争胜,极力地勾勒出了梅花清白、清高、超凡脱俗的个性。【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从中筛选出关于米考些梅花形象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归纳概括。词的上片“受尽寒磨折”等句写梅花受尽寒冬折磨,表现出梅花的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下片“清绝,影也别”等句写梅花清洁得一尘不染,勾勒出了梅花清白、清高、超凡脱俗的个性。因而总结出全诗刻画了梅花坚贞、高洁、超凡脱俗的形象的结论。,方法指导,1(2016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芳树沈约发萼九华隈,开跗寒露侧。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芳树丘迟芳叶已漠漠,嘉实复离离。发景傍云屋,凝晖覆华池。轻蜂掇浮颖,弱鸟隐深枝。一朝容色茂,千春长不移。注解:九华:山名;隈:wi,角落。跗:F,花的根部。华池: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昆仑山上。(1)试比较两首诗中芳树的异同点。(5分),练习提升,2(2016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11分)王昭君唐李商隐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和聂仪部明妃曲明李攀龙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注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1)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练习提升,3(2016届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苏轼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4分),练习提升,4(2016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三2月教学质量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小题。(8分)晚泊长台驿张咏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注】张咏数次犯颜直谏太宗、真宗皇帝,由京官贬为地方官,此诗作于旅途中。史载其“所至以政绩闻”。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北山移文记载南朝周颗始借归隐以沽名钓誉,终因羡慕富贵而出仕。(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练习提升,1(1)【答案】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1分)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2分)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中物象的理解。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2(1)【答案】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2分)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留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3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根据描写人物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天山雪后北风寒”不仅写出了王昭君身形的地点,还写出了凄凉的环境;“徘徊”“汉宫看”写出了王昭君怀念故土、幽怨的形象。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关键词分析概括即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3(3)【答案】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4分,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形象的作用,因为已有“孤”字,表达诗人的孤寂之情;尾联因为是景物描写,可以考虑景物的作用,因前一句“夜深”加上“孤萤”,不难想到衬托环境的幽静。【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4(1)【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表面上在驿站中饮酒自得,不问世事,(1分)实则因劝谏碰壁后愤激不平、以酒浇愁,(1分)但仍心念君王、天下,(1分)绝不归隐以沽名钓誉(1分)的诗人形象。【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考生从诗句中体会,张咏是一个清官,而且敢犯颜直谏,由京官而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写的。当时他于傍晚船停靠在河南信阳县境内的长台渡口,住宿在靠水边的驿站中。作者从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态。结合注释可以体会出。诗句“满引浓醪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中关键词“满引浓醪”“休未得”“不相容”塑造了一个表面上在驿站中饮酒自得,不问世事,实则因劝谏碰壁后愤激不平、以酒浇愁,但仍心念君王、天下,绝不归隐以沽名钓誉的诗人形象。【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1加强古典诗歌阅读,掌握各类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及表达情感。2强化练习,落实课内所讲方法技巧。,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