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17174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苏教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并填涂相应的准考证号。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第卷 选择题(共5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脂肪均含N、P等元素 B.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麦芽糖、核酸中含有的五碳糖都是脱氧核糖 D.自由水和结合水的作用不同,不能相互转化【解析】D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绝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麦芽糖是二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组成,葡糖糖是六碳糖。自由水和结合水的作用不同,但可以相互转化。【答案】 B2.下列有关细胞器的成分及功能叙述中,错误的是 A.线粒体含RNA,能产生ATP和CO2 B.叶绿体含DNA,能产生糖类和O2 C.内质网含蛋白质,能参与脂质的合成 D.核糖体含磷脂,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ATP和CO2,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和ATP。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在光反应阶段能分解水产生O2和H,在暗反应阶段能固定和还原CO2产生糖类等有机物。内质网含有蛋白质,其中滑面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重要场所。核糖体只有RNA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生物膜结构,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答案】D3.生产啤酒时,麦芽中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会降低啤酒品质,故生产过程中需降低其活性。下图为不同pH和温度对PPO活性影响的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PPO能催化多酚类物质的生化反应 B.pH为8.4时,温度高于90,PPO的活性将进一步降低 C.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应将温度控制为80、pH控制为 8.4 D.温度相同,pH为 7.8比8.4时该酶的酶促反应产物要少【解析】由图可知,pH与酶活性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抛物线状,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为抛物线状。多酚氧化酶的作用是催化多酚类物质的氧化。pH为8.4时,温度等于90,PPO的活性已经下降,温度进一步升高,PPO的活性将进一步降低。PPO的活性高时,啤酒品质反而降低;在温度为80、pH为 8.4时,PPO的活性较高,啤酒品质会降低。相同温度时,pH为8.4时该酶的活性较高。【答案】C4.关于人体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只有部分用于合成ATP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不需要氧的参与,该过程与有氧呼吸完全不同 D.细胞供氧不足时,无氧呼吸可将糖类氧化为乳酸或酒精【解析】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只有少部分用于合成ATP。在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中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的参与,但它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细胞供氧不足时,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可将糖类氧化为乳酸,没有酒精产生。【答案】A5.将洋葱根尖细胞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上培养,让其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子细胞至分裂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 C.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不被标记 D.有半数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解析】将洋葱根尖细胞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上培养,让其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但只有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单链含有标记;继续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子细胞至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但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标记,另一条不含标记。【答案】A6.下列关于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易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蛋白质鉴定时,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后再加入样液还原糖鉴定时,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淀粉鉴定时,直接将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鉴定酵母菌是否产生酒精,可直接将重铬酸钾加入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中 A. B. C. D. 【解析】蛋白质的鉴定需要双缩脲试剂,该试剂在使用时要先加NaOH溶液然后再加CuSO4溶液。还原糖的鉴定需要斐林试剂,该试剂需要水浴加热,才能看到砖红色沉淀。淀粉的鉴定需要碘液,不需要加热,可直接将碘液滴加到淀粉液中。鉴定酒精需要使用酸性的重铬酸钾。【答案】A7.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利用新鲜绿色菠菜叶为实验材料,用层析法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由于操作不同,而得到了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析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可能误用蒸馏水作提取液和层析液 B.乙可能是因为研磨时加入无水乙醇过多 C.丙可能是正确操作得到的理想结果 D.丁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CaCO3【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属于有机物,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作提取液和层析液。乙中每种色素都有,但含量很少,可能是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浓度太低导致的。丙中每种色素都有,但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较多,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较少,这不应该是正确操作得到的理想结果,如果操作无误,应该是叶绿素类的含量多。丁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很少,可能是研磨时未加入CaCO3破坏了叶绿素类物质,因为与类胡萝卜素相比,叶绿素类更易受到破坏。【答案】C8.关于“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B.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用龙胆紫对细胞进行染色后,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一定更明显 D.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清水后均能复原【解析】在“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质壁分离的前后可以对照,质壁分离过程和质壁分离的复原过程也可以对照,所以本实验有对照。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增加,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用龙胆紫对细胞进行染色后,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因而观察不到的质壁分离现象。使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会使细胞由于大量失水而死亡,不会再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答案】B9.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的卵巢是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最佳材料 B.在果蝇杂交实验中,摩尔根等人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选用过氧化氢为底物 D.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解析】卵原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般在性成熟前就已完成,在减数分裂时就不再进行有丝分裂,而且卵细胞在受精前通常只能分裂到减二中期,所以蝗虫的卵巢不是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最佳材料。在果蝇杂交实验中,摩尔根等人确实是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一般不选用过氧化氢为作底物,因为高温本身会使过氧化氢分解,干扰实验结果。调查人群中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社会人群中调查,调查人群中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答案】B10.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整个实验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实验前先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除去CO2 C.两种呼吸方式的产物中都有酒精 D.通过检查是否有CO2产生不能判断其呼吸方式【解析】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光不是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因而不必再黑暗条件下进行。在实验前先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主要是杀死溶液中的杂菌,防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时,产物只有CO2和水,没有酒精,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CO2。由于两种呼吸方式都有CO2产生,所以无法通过这一点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答案】D1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解析】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不存在任何生物生长的演替才是初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到通常不会消失。【答案】B12.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脱氧核苷酸对模型,其中正确的是【解析】在A中,从五碳糖和磷酸基团的形态和位置可判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不是反向平行的。在B中,A与T这个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该是两个而不是三个。在C中,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中的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团之间的连接位置不对;而且,G与C这个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该是三个而不是两个。D正确。【答案】D13.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B.沉淀物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解析】35S标记的应该是噬菌体的外壳,外壳中含有S元素,而DNA中不含S元素。在过程中,如果不充分搅拌,会使较多的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上,这样沉淀物中含有的放射性较高,如果搅拌充分,沉淀物的放射性较低。在上清液中含有较多的噬菌体外壳,所以反射性相对较高。上述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答案】ACBA14.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B.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可以发生重组【解析】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是正确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而基因重组是可遗传的变异中的一种。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例如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可以发生重组,例如基因的自由自合。【答案】D15.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物种生存的环境相对稳定,则该物种就不会发生进化 B.由同一物种进化形成不同物种的外因有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等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解析】若物种生存的环境相对稳定,则该物种也会发生进化,因为变异是客观存在的,环境会对这些变异进行选择,从而使基因频率改变。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外部原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物种与环境的的生存斗争而实现的。【答案】B16.右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正常情况下,的成分保持不变 C.抗体主要存在于中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正常情况下,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抗体主要存在于中,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处的液体会增加。【答案】C17.病毒性肠胃炎多由“诺如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发热等。该病毒变异性强,极易造成反复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诺如病毒的变异来源最可能是基因突变 B.严重的呕吐、腹泻会导致内环境稳态破坏 C.反复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被损 D.机体发热可能是产热过多或散热不畅造成【解析】病毒不存在有性生殖,所以没有基因重组,也没有染色体变异,只存在基因突变。严重的呕吐、腹泻会导致内环境的稳态受到破坏。反复感染该病的原因是该病毒易于突变,人体缺少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机体发热可能是产热和散热不均衡造成的。【答案】C1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D.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解析】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外来物种入侵会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答案】C19.下图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型增长 B.曲线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形成曲线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形成曲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由曲线可知,其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少,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形成曲线后,该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建立保护区,可以增加该种群的数量。形成曲线不可能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天敌多不会导致一种群完全消失。【答案】D20.下图为某动物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DNA数目为2a)分裂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上的基因,细胞处于染色体着丝点(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B.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2a C.正常情况下,基因A与a、B与b分离发生在细胞和中 D.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解析】是有丝分裂的后期,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4n,DNA数目为4a。 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2a。基因A与a、B与b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应该是aB、aB、Ab。【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不得分。21.关于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碳元素多少决定的 B.氨基酸和蛋白质都是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C.蛋白质肽链的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也发生改变 D.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至少有n-m个肽键【解析】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R基团决定的,A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蛋白质在细胞中有结构蛋白、调节、催化、免疫、运输等作用,B错误;肽链的盘曲和折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功能也发生改变,C正确;如0-0-0-0-0-0,一条肽链由6个氨基酸组成,脱水缩合形成5个肽键。同样,若是n个氨基酸组成一条肽链,一共有至少(n-1)个肽键,因此,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至少有(n-m)个肽键。D正确。【答案】CD2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分子物质均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C.分泌蛋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到细胞外 D.抑制细胞呼吸对细胞吸收K+的速率无影响【解析】气体分子及脂溶性小分子可以通过扩散进入细胞,氨基酸、离子等物质进出细胞一般是主动运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其动力来自于浓度差,B正确;分泌蛋白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C错误;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ATP,所以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细胞吸收K+的速率,D错误。【答案】ACD23.下图是具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7不携带致病基因。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如果8是女孩,则其基因型只有两种可能 D.10不携带甲、乙两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解析】由1、2和4(无中生女有)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由1、2和6(有中生男无)可知,判断甲病是显性病,题目中甲、乙两病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用XB表示甲病致病基因、a表示乙病致病基因。由9基因型为aaXbY,可推出4的基因型为aaXBXb、3的基因型为AaXbY, 如果8是女孩,其基因型有4可能,为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Xb,C错误;4的基因型为aaXBXb,可推出1基因型是AaXBXb 、2基因型是AaXBY,所以6的AAXbY(概率为1/3)或者AaXbY(概率为2/3)。题目可知,7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7基因型为AAXbXb,6产生精子中携带乙病致病基因a的几率为1/3,由于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0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所以,10不携带甲、乙两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D错误。【答案】AB24.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乙烯(ACC是乙烯的供体)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50mol/L B.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这与其自身的激素有关 C.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是同时合成并发挥作用的 D.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解析】分析图示可知,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在10mol/L和100mol/L之间,若进一步探究最适浓度,可以在10mol/L和100mol/L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A错误;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说明枝条本身就含有自身产生的生长素,B正确;由题目无法说明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是同时合成并发挥作用的,C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与ACC激素浓度为0比较,低浓度的ACC对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所以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D正确.【答案】AC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不仅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A错误;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所以B错误; 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如母鸡下蛋后的叫声,养鸡人会知道,C正确;一定限度内,食草动物吃草也有利于草的更新与分蘖,D错误。【答案】ABD第卷 非选择题(共65分)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小题,共计65分。26.(8分)下图表示显微镜的目镜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中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用显微镜观察时,将图1中的甲换到乙,则视野中的亮度会变 ,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变 。(2)图2为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制作该临时装片时需要选取根尖的 部位,进行该实验的四个步骤为 。若观察到细胞出现重叠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 ,在吸取细胞培养液计数之前需要将培养液 。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的结果如图3所示,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为 个。【解析】(1)甲、乙没有螺纹,为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由低倍镜换到高倍镜时,视野中的视线会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变少。(2)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的分生区的细胞分裂旺盛, 应选取根尖的分生区的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1 解离:上午10时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2-3MM,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中(1:1),在室温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 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3 染色:把根尖放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4 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是细胞分散开来,便于观察。若观察到细胞出现重叠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解离不充分、压片力度不足,细胞没有分散开来等原因。(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样方法),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由图3可知,此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x400个小格x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x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为,2x400x100x10000= 8108个【答案】(1)暗 少 (2)分生区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缺少步骤、颠倒顺序均不得分) 解离不充分(压片力度不足,细胞没有分散开来) (3)抽样检测法(样方法) 振荡摇匀 810827(8分)人体细胞内的溶酶体是一种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细胞器,其内部的pH为5左右。溶酶体的作用存在胞吞和自噬两种途径,下图表示吞噬细胞内溶酶体的产生和作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与溶酶体产生直接相关的细胞结构是 ,与水解酶合成和加工有关的细胞器有 (至少答3种),溶酶体能消化病原体的原因是 。 (2)细胞能识别病原体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 (物质);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中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关系是 (3)留在细胞内的残余体多为脂褐质,其数量随着个体的衰老而增多,存在大量脂褐质的细胞可能还具备的特征有 。细胞核体积变大 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 细胞内水分减少 细胞运输功能降低研究表明,少量的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其主要原因是 ,导致酶活性降低或失活。【解析】(1)由图可知高尔基体形成小泡,变为溶酶体。溶酶体内水解酶是核糖体合成多肽,在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线粒体提供能量,这时的酶还没有功能,只有在溶酶体中的酸性环境才能有活性。(2)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细胞内生物膜结构上的联系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如:内质网与核膜、细胞膜直接相连,代谢旺盛的时候还与线粒体外膜相连;间接联系用小泡,如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功能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膜性细胞器分工合作,密切联系,共同完成某一生命活动。(3)色素积累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衰老的细胞通常还具有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等等。(4) 因为溶酶体内的pH值比细胞质基质要低,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露到细胞质基质导致酶活性降低或失活。【答案】(1)高尔基体 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2分) 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 (2)糖蛋白(或受体) 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 (3) (4)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28(9分)图1表示玉米光合作用利用CO2合成(CH2O)的过程,玉米叶肉细胞通过“CO2泵”内的一些化学反应,将空气中的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使维管束鞘细胞积累较高浓度的CO2,保证(CH2O)的合成顺利进行;图2表示光照强度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过程是 ,物质A是 ,过程的进行还需要 等物质参与。(2)如果在玉米叶肉细胞中注入某种抑制剂使“CO2泵”的活性降低,则在短时间内,维管束鞘细胞中C5的含量 。(3)图2中当光照强度从20klx增加到25klx,玉米CO2吸收速率没有发生变化,这主要受到图1中过程 (填序号)的限制;当光照强度为15klx时,玉米每小时能固定 mL的CO2。(4)研究发现晴朗的夏季中午光照增强,温度过高,叶片气孔开度下降,作为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的 减少,而此时玉米光合作用速率基本不受影响,其原因是玉米 。【解析】(1)图1维管束鞘细胞中是CO2的固定,产生的A为三碳化合物。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若CO2浓度下降,CO2的固定受阻,短时间内C5的含量增加。(3)当光强达到光的饱和点后,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CO2浓度。图2可知,植物呼吸速率为50ml/h, 当光照强度为15klx时,净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速率为150 ml/h,玉米光合作用固定CO2速率为150+50=200 ml/h。(4)由题可知:玉米叶肉细胞通过酶催化一系列反应将空气中的“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使维管束鞘细胞积累较高浓度的CO2,所以叶片气孔开度下降时,玉米光合作用速率基本不受影响。【答案】(1)CO2的固定 C3化合物 H和ATP (2)增加 (3) 200(2分) (4)CO2 有“CO2泵”(维持维管束鞘细胞内有较高CO2浓度)29.(8分)下图为一对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其中、X、Y表示染色体,基因A、a分别控制灰身、黑身,基因R、r分别控制红眼、白眼。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基因A和a的根本区别是 。 (2)果蝇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 。已知XXY三体果蝇为雌性,能正常繁殖后代,则白眼雌果蝇(XrXrY) 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有XrY、Xr、 。(3)图中这一对雌雄果蝇交配,F1的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4)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自由交配得F2,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 ,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是 。【解析】以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为背景,重点考查了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1)识图作答,注意审题要求为雄果蝇;注意A、a是常染色体上基因,r为X染色体上基因;注意基因型书写规范常染色体基因一般在前,性染色体基因一般在后。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基因是有一段DNA片段,DNA都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在外侧(所有DNA都一样),碱基对排列在内侧,所以,一个基因与它的等位基因之间的根本区别就是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碱基对)序列不同(2)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图中果蝇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而题目中强调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则为4组染色体组。 考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题目给出一个范例是XY染色体到一极,另一条X染色体单独到一极;另一种分离方式则是XX染色体到一极,Y染色体单独到一极。(3)图中雌果蝇AaXRXr,雄果蝇AaXRY,建议两对基因分开考虑:AaAa(AA、2 Aa、aa),其中 1/2纯合子;XRXrXRY(子代雌果蝇XRXr、XrXr)其中 1/2纯合子,两对基因均为纯合子个体才为纯合子,所以,雌果蝇中纯合子占1/21/2=1/4,杂合子=1-1/4=3/4(4)两对基因分开考虑aaAAF1中Aa,其中 XrXrXRY(F1中XRXr、XrY),F1雌雄自由交配,AaAa(AA、2 Aa、aa),其中灰身:黑身=3:1,XRXrXRY(子代果蝇XRXr、XrXr、XRY、XrY),红眼:白眼=1:1,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5)两对性状分开考虑:F2中灰身与灰身果蝇(1/3 AA、2/3 Aa)与(1/3 AA、2/3 Aa)杂交,后代出现黑身的概率为2/32/31/4=1/9;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XRXrXrY)后代出现白眼的概率为1/2,所以,子代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2=1/18.【答案】29.(8分) (1) AaXrY 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碱基对)序列不同 (2) 4 XrXr Y (3)3/4 (4) 3:1 1/18(2分)30.(8分)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下图表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A需要酶、 等物质,该过程还能发生在线虫细胞内的 中;在B过程中能与发生碱基配对的分子是 。(2)图中最终形成的上的氨基酸序列 (相同或不同)。图中涉及到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3)由图可知,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 过程。研究表明,线虫体内不同微RNA仅局限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中,说明微RNA基因的表达具有 性。(4)若分析lin-14蛋白质编码基因,知其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其中一条链所含的碱基中腺嘌呤占28%,则其互补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解析】(1)过程A从图中看是从DNA双链合成RNA的过程,为转录,需要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还需要ATP供能;转录发生在所有有DNA的场所,所以第二问其实是问DNA在线虫动物细胞中除了存在于细胞核还存在哪里?B过程是翻译,翻译过程是核糖体与mRNA结合,由运输氨基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 (2)因为都是以为模板翻译的,模板一样,得到的产物一样。图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3)由图中可知,表达调控的环节是翻译被抑制,此处考察仔细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问的关键词是出现在同一个个体的不同组织细胞中,即DNA的选择性表达。(4)由题目可知,G+C=46%,则双链DNA中A+T=54%,A=T=27%,题目又说其中一条链上A占那条链28%,所以另一条链A=27%2-28%=26%【答案】 (1)核糖核苷酸、 ATP(不全不给分) 线粒体 tRNA 相同 (3)翻译 组织特异性(选择性) (4)26%31.(9分)下图是人体内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A、B和a、b、c代表相关结构,、代表不同的激素,X代表某个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A代表 , c代表 。(2)兴奋从A传到B导致B兴奋,在此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此时,c的膜内电位变化是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 ,一方面使骨骼肌颤栗,另一方面使肾上腺素和 (填序号)的含量升高,产热增加。(4)当激素含量过高时,激素、含量会减少,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血糖含量降低时,会刺激 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调节血糖升高的原理是 。【解析】 (1) 对课本中的突触的结构图掌握熟练就能够顺利答出A为突触小体,c为突触后膜。 (2)兴奋从A传导到B经历了神经末梢上的电信号,到突触前膜处转换为神经递质传导的化学能,到突触后膜上再从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一旦B兴奋了,大量正电荷由膜外流向膜内,C的膜内电位由内负变为内正 (3)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体温调节中枢分布在下丘脑中,相关的产热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图中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4)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后,反过来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答案】 (1) 突触小体 突触后面 (2)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 由内负变为内正 (3)体温调节中枢 (4)反馈 胰岛A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32.(7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及过程中能量流动的形式分别是 、 。(2)图中A为 营养级,B和D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B灭绝,则短期内丙中D的数量变化是 。(3)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解析】 (1)从题目图中找到突破口,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成分,碳在甲和乙之间双向传递,所以甲乙为无机环境和生产者,而乙传递到丙,所以甲为无机环境,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碳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过程为呼吸作用,其中能量流动的形式主要以热能散失 (2)A是以乙为食物的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D均以A为食物,构成竞争关系,而D也以B为食物,所以BD也存在捕食关系。若B生物灭绝,D一方面减少了竞争者,另一方面,从A到B再到D这条食物链与直接从A到D相比较,在相同的生产者提供的情况下,后者获得的能量更多,所以短时间内D的数量增加。(3)记忆考点: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答案】 (1)丁 有机物 热能散失 (2)第二 捕食和竞争 增加 间接33.(8分)藜是一种耐旱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耐旱性可变的植物,为了研究干旱对藜干旱诱导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材料用具: 若干抗旱的藜种子,培养液,一定量的浓度分别为5%、10%、20%(m/v)PEG(无毒性聚乙二醇),石英砂和塑料盒等。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抗旱的藜种子,消毒、洗净后放入盛有培养液和石英砂的塑料盒中,在室温下培养至藜幼苗长出3-4叶。第二步,选取数量相等且长势相同的藜幼苗分别放入含有等量的5%、10%、20%(m/v)PEG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不考虑培养过程中培养液浓度变化)。第三步,在第0、1、3、5、7天分别取相同部位、大小相同且数量相等的叶片,洗净、吸干,测量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产生量。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无关变量是 (至少写两个)。(2)用含有等量5%、10%、20%(m/v)PEG的培养液来替代不同干旱程度的土壤来做实验,其优点是 。(3)实验步骤 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前5天不同浓度的PEG是通过影响 而导致可溶性蛋白产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帮助藜抵抗干旱环境的作用可能是 ,增强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5)在浓度为20%的PEG条件下,第5天后可溶性蛋白产生量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藜处于高浓度的PEG溶液时间过长,植物体内 受抑制,影响细胞代谢。【解析】(1)由题目所给实验第二步可知该实验中自变量为PEG的浓度,第三步可知因变量是细胞中的可溶性蛋白产生量,其它无关变量包括叶片的数量和大小,幼苗的数量、叶片部位、塑料盒的大小等等。(2)因为土壤中含有很多未知因素的化合物,为了遵循生物实验的单一因素原则,防止土壤中的物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所以采用不同浓度的培养液来替代不同干旱程度的土壤来做实验。(3)纵观整个实验,实验步骤二在设置对照组的时候,没有设置不含PEG的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缺乏说服力。(4)读题目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知道,本实验就是为了探究干旱对藜干旱诱导蛋白基因表达的有影响,而本题又问PEG是通过影响什么导致蛋白产量增加,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基因转录翻译而表达的,所以PEG是通过影响干旱诱导蛋白基因的表达而增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的。可溶性蛋白可增加细胞液中的溶质颗粒,可以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 可以增强植物细胞从外界吸水的能力。(5)由题目可知,可溶性蛋白的产生量下降,则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合成受抑制,影响了可溶性蛋白的产生。【答案】(1)PEG的浓度 时间,叶片的数量和大小,幼苗的数量等(答案合理即给分)(2)防止土壤中的物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3)二 没有设置不含PEG的培养液作为对照(4)干旱诱导蛋白基因的表达 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 (5)蛋白质合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