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16593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试题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试题 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xx执信中学模拟)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养殖这“六谷”“六畜”的时代是()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解析:原始社会有六畜,农作物是北粟南稻,到西周时才有六谷,故同时具备最早养殖这“六谷”“六畜”的时代是西周,C、D两项错误。答案:B2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其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 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 D牛耕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主要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由此判断这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农具与技术的改进C郡县制的普遍建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前一句出自淮南子,“耒”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战国时期的农具有:犁铧、锄、锸、镰、斧等,农具与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答案:B4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了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项;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5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A铁锄 B曲辕犁C翻车 D筒车解析:铁锄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曲辕梨是唐代的,翻车是三国时期的,筒车是唐代的。题目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A项正确。答案:A6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作者揭示了铁制工具与兴修水利工程的关系。铁器的大力推广是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答案:B7(xx深圳二模)“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解析:都江堰充分利用河道的自然走向和地势修建而成,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它既利于排洪,又利于灌溉,“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xx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功效,故D项正确;翻车、唐代筒车都仅仅是灌溉工具,西域坎儿井仅仅是灌溉水利工程,没有体现“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特点,故A、B、C三项错误。答案:D8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 BC D解析:精耕细作是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反映的是这些内容。答案:A9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A项强调的是施肥,反映的是耕作技术的提高;C项描绘的是农作物生长状况;D项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要因时制宜,均不符合题意。B项“各顾各”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相对封闭性,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表现,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答案:B10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扎,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诗中体现的历史信息包括()男女平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民风淳朴A BC D答案:C11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是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耕作方式,其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故与市场的联系不密切。错误。排除带的选项,选C项。答案:C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写道:“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C脆弱性 D连续性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贫民下户”“中产之家流离饿莩”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遇到土地兼并和水旱灾害农民便失去财产,所以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归纳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农夫、妇人的“分事”内容可判断是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其出现的原因在于春秋时期生产力的进步。第(2)题要对材料进行归纳。答案:(1)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2)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常因水旱灾害急征暴敛或土地兼并而破产。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材料二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2)依据材料二,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现象。(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答案:(1)表现:从材质方面:石、木青铜、铁;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智慧。(2)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富人生活奢靡;贫苦农民逃到山区生活。(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