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随堂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12104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随堂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随堂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随堂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随堂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题组一、群落的结构1(xx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灰喜鹊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壁虎活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有变化,但一般变化不明显,C错误;由于地形的变化,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答案:C2(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分析题意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二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植物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 C、D错误。答案:A3(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1)由于被破坏的常绿阔叶林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故此类演替为次生演替。(2)在题表所罗列的群落中,草丛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种类最少,故其恢复力稳定性最强;而常绿阔叶林营养结构最复杂,物种种类最多,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中生存的动物分层的复杂程度。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题组二、群落的演替4(xx年高考海南卷)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过程、类型及结果。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项错误;甲地原来是森林,火灾后的森林还具备演替为森林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演替,甲地可重现森林,B项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出现得比苔藓早,C项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两地生物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多,D项正确。答案:A5(xx年高考福建卷)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等知识。退化林地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等,所以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森林恢复使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答案:D6(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故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中,虽然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次生演替的速度快,经历的时间短。(3)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自然演替的最终方向是荒漠,由于人类的开垦活动,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故人类开垦活动使群落演替速度加快,但演替方向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一、选择题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一个种群,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不属于群落的结构;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其食性、栖息场所有关;淡水鱼的分层与其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A2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逐渐代替藓类植物,接着灌木又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繁殖能力较强B演替各环节中最先进入者寿命较短C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较高等D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中优势物种的共性,即竞争阳光的能力比较强。在演替过程中植被优势物种的更替主要原因是后来者相对较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进而更有利于其生存。答案:D3(xx年琼海模拟)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解析: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项错误;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减少,B项错误;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环境,C项正确;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D项错误。答案:C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来调查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D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解析:捕食关系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的数量会保持相对稳定,A项正确;杂草包括多种植物,不是一个种群,B项错误;种群除了受年龄组成的影响外,还受食物、气候、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C项错误;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不一定越多,D项错误。答案:A5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沧海桑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温度(高山)等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因此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答案:B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C竞争和种内互助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解析:在制作泡菜时,开始阶段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体现出乳酸菌之间的种内互助和与其他微生物竞争;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体现出来的是种内斗争。答案:B7(xx年德州模拟)下列在统计时结果误差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A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B标志重捕法:被调查动物第二次被捕获的难度加大C丰富度调查: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D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结果分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在个体密集区调查会使调查结果偏大;标志重捕法第二次捕获的难度加大,导致重捕时标志个体偏少,根据公式N/Mn/m,m偏小,M和n数量不变,则调查值N偏大;调查丰富度时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导致统计的物种数偏小;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的下层酵母菌数量多,抽样检测的值比正常值偏大。答案:C8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答案:C9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解析: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演变成森林后趋于稳定。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都是不断增多,最后趋于稳定。恢复力稳定性不断降低。答案:B10.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答案:D11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如图所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竞争关系B在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C在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在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解析:图示蜘蛛与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若药杀害虫,蜘蛛会因食物减少而减少,两者关系不会因数量减少而改变。答案:C12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可排除A、B项。又由上述知,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量统计,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群落演替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层数2345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漏射率(%)62.244.73.31.1生产者总初级生产量(thm2a1)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1.5014.52 23.8826.00总生产量/总呼吸量1.091.351.261.21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_,截获光能的百分率_,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_增多有关。(3)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而净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固定并贮存的能量,统计数据表明在由针叶林到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总呼吸量有下降趋势,试解释可能的原因:_。解析:(1)题表中数据表明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由灌草丛开始的,因此属于次生演替;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表现出层数增多,群落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2)生态系统的截光率1漏射率,因此,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增大。(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方面是因为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随着生物数量的增加,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特别是动物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总量增加,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总呼吸量下降。答案:(1)次生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2)增大增大层数(3)随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全部生物的总呼吸量不断增加,而绿色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增加14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_,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_(填“促进”或“抑制”)牧草生长。(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_。(3)乙图中的A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该草原的最大的控制放牧量。为什么?_。(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_。(5)请列举两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_。解析: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草本植物是群落演替中重要的物种。正常的放牧,能促使牧草的发育,增强其再生性,提高营养价值。因此,适当的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发展和维持,畜产品产量的提高都有好处。如果天然草场长期不利用,则会枯草宿存、蚊蝇孳生,植株变得稀疏、细弱,春季萌动的时间也会大大地推迟。但是如果过度利用,长期过度的啃食及践踏,超出了草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则常常引起草场的退化,即植被的“逆行演替”。环境变化最明显的是土壤变得坚硬,侵蚀作用加剧,严重时可导致荒漠化,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根据放牧演替的规律,对草场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消除无价值的植物物种,提高有价值牧草的生产率,可以防止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封育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但是积极的方法是对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改造,建立起保护与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制度。在草场建设上实行“划区轮牧”,通过轮牧,缩短家畜的啃食期,延长草类休整期,并可使优良牧草开花结实,自然落籽,为提高植物覆盖率创造条件。答案:(1)次生演替促进(2)CD(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保持较高的畜产品产量(4)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5)培育优良牧草,消除有害植物,提高牧草产量;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轮牧;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旱等措施;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等(答对两条即可)15土壤中小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等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请分析回答:(1)研究人员调查了某重金属污染地区不同地块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个体数,结果见表1。表1不同地块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个体数(个/单位体积)各类群中的个体数土壤小动物类群A地块距污染源0 mB地块距污染源100 mC地块距污染源200 mD地块清洁地块弹尾目84165183189蜱螨目76156171192线虫类283742110蚯蚓类16191845膜翅目 25243832蛛形目714924寡毛纲471618鞘翅目15214316直翅目021518鼠妇类00326由表1可知:距重金属污染源越近,_。重金属能沿_进入生物体内,并随_升高不断累积。线虫、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这类生物的活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2)研究人员随后调查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小动物的影响,结果见表2。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取决于类群数和各类群个体数量差异这两个因素:群落的类群数越多,各类群的个体数量差异越小,多样性指数越大。群落的优势度是指群落中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占群落所有个体数量的比例。表2施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土壤小动物类群数群落优势度多样性指数不施肥120.2031.885施N、P、K肥140.1671.891施有机肥180.2231.783根据表2结果分析,施有机肥后,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增加,但_减小,其原因是群落中_的个体数量增大时,使_更显著。解析:(1)由于重金属能沿着食物链进入生物群落,并随营养级升高进行富集,故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越多。分析表1数据可以看出,距重金属污染源越近,土壤小动物类群数越少,各类群中个体数量越少。分解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分解者可将动植物尸体、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由表2可知,施有机肥后,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增加,且群落优势度增加,而多样性指数减小,这是由优势类群的个体数量增大使得各类群的个体数量差异增大造成的。答案:(1)土壤小动物类群数越少,各类群中个体数量越少食物链营养级分解者物质循环(2)多样性指数优势类群各类群个体数量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