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高考历史临门一脚五月冲刺练(15)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11617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高考历史临门一脚五月冲刺练(15)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高考历史临门一脚五月冲刺练(15)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高考历史临门一脚五月冲刺练(15)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高考历史临门一脚五月冲刺练(15)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而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这则材料反映出的民国时期婚姻的特点是()受西方婚俗的影响主张恋爱、婚姻自由婚礼仪式日趋简化主张男女平等A. B. C. D. 2.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A. B. C. D. 3.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体现了笼统排外的思想文明开化之风流行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 B. C. D. 4.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英语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Dollarsmission洋泾浜英语三明治啤酒德律风引擎大拉斯康密兴词意夹肉面包麦制酒电话发动机外币佣金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 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汉语受到严重冲击A. B. C. D. 5.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 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 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 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 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6.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A. B. C. D. 7.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A.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C. 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8. 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A. 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C. 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 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9.下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结婚有法可依“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A. B. C. D. 10. 新华网公布“西方镜头下的1850年中国”29幅图,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 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 B. 传统纺织缝纫场景C. 贵族乘火车出行 D. 官员按等级就座11.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此段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由外国人创办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帮助近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A. B. C. D. 12.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A. 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 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C. 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3.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A. 公共汽车 B. 飞机 C. 火车 D. 轮船14.阅读下列近代史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39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8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8年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A. B. C. D. 15. 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提倡男女平等采纳了新青年的观点倡导女子关心国事强调社会责任感A. B. C. D. 16.下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传播信息快捷迅速十分可靠,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A. B. C. D. 17.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C. 新旧风俗杂陈 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18.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小王同学通过“物联网”购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学习用品,这一过程反映了“物联网”的使用()丰富了商品交换的形式和手段方便了消费者购物,减少了现金使用减少了商品的价值量促使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A. B. C. D. 19.辛亥革命前,男子没有发辫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男子留辫会被耻笑为“封建余孽”、“猪尾巴”、“满奴”。这一现象的变化不能说明()A. 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B. 国人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习俗C. 民众的民主共和意识有所增强 D. 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20.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A. 数字化 B. 多元化 C. 网络化 D. 日常化二、非选择题(第21题15分,第22题25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 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材料二义和团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大轮船”的揭贴。材料三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8分)(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并谈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7分)22.社会习俗是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和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关,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 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 510荷盾,获利651 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二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2)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生成的新观念,并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6分)(3)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按要求填写表中内容。(8分)春联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相关历史事件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批林批孔战果辉煌;纲举目张成就巨大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材料四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4)材料四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5)有人说习俗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有人说对习俗要合理引导。你同意哪一观点?说明理由并举例加以证明。(3分) 参考答案 5. B【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可以得出结论。6. B【解析】 1983年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未建立。7. B【解析】 从材料中“天津”“上海”可知B项正确。8. B【解析】 根据材料提示,“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表达的是人们对于人性美的追求,而质疑之声反映的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反映女性一定是各条战线上的劳模,思想僵化是因为受到“左”倾思想的束缚,故应该选择B。9. A【解析】 结婚证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婚姻法的存在,表述过于绝对。10. C【解析】 70年代外国商人才在中国擅自修筑铁路,80年代初中国才有自己的铁路。因此在1850年不可能出现乘火车出行的现象。11. A【解析】 审题干抓住关键词“上海”、“操持仍属西国”、“皆电报局学生经办”等。审查备选项,通过“由上海达吴淞”这一句可知说法正确;“操持仍属西国”说明技术仍由外国人帮助,因此正确;“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说明正确;“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说明正确。12. C【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相对论”、“生活质量”等问题,A、D排除。B的表述太过于表面化,C是最佳答案。火车象征工业革命,火车不等人,所以人们随身带一块表,时间观念更加强烈,生活方式因而发生了变化。13. C【解析】 结合题干中的“车轮”等词可明确是写的火车。14.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归纳形成结论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从表中上海和重庆出现西方产品的时间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从在中国出现的西方技术门类看主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而西方的生产技术则未能反映出传入中国,故正确,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错。正确答案是A。15. C【解析】 新青年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刊物,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而题目中的时间是“1912年”,因此排除项。16. B【解析】 互联网可传播海量信息,但可靠性差。17. B【解析】 A、C、D三项仅是对表面现象的总结和认识,只有B项才反映了实质问题。18. A【解析】 结合实际生活可知物联网的使用不会减少商品的价值,也没有促使商品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19. B【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是跟推翻了清政府有关,跟模仿西方没有因果联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20. B【解析】 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内容,即可得出“多元化”的趋势。21.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历程,在解题时要仔细审题,把这些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理解铁路的发展与社会大背景,特别是政府的政策是紧密联系的。【答案】 (1)原因:清政府中顽固势力认为修铁路扰民,导致失业,便于列强运兵,雇洋人修路导致白银外流; 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农民阶级受落后生产方式的限制,盲目排外。(8分,答四个要点即可得满分)(2)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4分)启示: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必须在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3分)22. 【解析】 本题从政治经济变化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切入,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掌握和理解。解第(1)问和第(2)问时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解第(3)问时注意综合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根据历史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解第(4)问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和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第(5)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任选一个观点即可,关键是要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分析,并举例说明。【答案】 (1)促进了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4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2)新观念:崇尚西方;崇尚自由民主;重商;享乐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原因: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社会心理的认同;西方物质文明先进性的吸引;进步人士的提倡等。(4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3)(每空一分,共8分)春联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相关历史事件1953年1956年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1976年或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文化大革命”或林彪集团被粉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或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产品丰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2分)(5)同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习俗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2分)如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众多新风俗。(1分)同意“合理引导”。习俗变迁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行为受各种因素制约,要积极引导,才能形成健康文明的新习俗。(2分)如近代的享乐观、现今婚俗中的大操大办等等。(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