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附录三 关于报告文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10727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附录三 关于报告文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高中语文 附录三 关于报告文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高中语文 附录三 关于报告文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 附录三 关于报告文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一、报告文学的特征 报告文学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报告”指的是新闻性,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应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文学”,是指它有别于一般新闻作品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极富文学手法,报告新人新事的独特的新闻样式。 由于它的新闻性,就和小说之类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不同;由于它的文学性,又与一般的通讯报道有明显的不同。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挖掘深刻反映人物性格的情节故事。正因为它有新闻与文学相融合的特点,才有感动人的魅力。 报告文学还有一个别于通常的文学作品范畴的特点,即政论性。由于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的迅速反映,这人和事的是与非、功与过、好与坏、美与丑,作者有责任明确态度,告诉读者。现在分述报告文学的三个特征。 新闻性 凡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首先表现为题材的现实针对性。如果时过境迁,新闻变成了旧闻,写出的报告文学就失去了时效,削弱了它的影响。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不是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的年代发表,而放到过了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见报,尽管还是好文章,可是它的时效性就没有了,也就不可能像当年发表时那样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一个报告文学作者,应该具备新闻记者的敏感素质,善于及时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适于写作的信息、线索,不失时机地投入到报告文学的采访与写作中去。国际象棋在我国是新兴项目,女棋手谢军是名显赫的先锋战士,她取得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之后,又与欧洲高手较量,出手不凡。就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笔者就对她进行过深入采访,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当她把格鲁吉亚的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拉下马,戴上皇冠之后,长篇报告文学谢军之路也随即出版,因为出书及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欢,并有多家报刊转载和评介。显然,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快速反应,它必须有一个艰苦细致的采访写作过程。一般地说报告文学的时效,比同样内容的通讯报道要长得多,但也不能忽视它的时效性。 迅速而真实地反映生活是新闻的生命。报告文学写的是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人和事,它就必须严格遵循生活本身的真实。不仅是真人真事,就连一些细节的描写,也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力量所在。 文学性 报告文学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没有新闻性不能叫报告文学;同样,没有文学性也不能叫报告文学。 文学是写人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报告文学的中心任务在于表现人。写人更离不开细节描写,有细节才能出形象,有细节才能见性格。有了生动的细节,作者笔下的人物才会活起来。 报告文学有生动的现场实感。在人物描写、环境渲染和选择典型细节时,都要求写出现场感,要求造成鲜明的视觉形象,使人们产生亲临现场的真实感。 报告文学在排除虚构的前提下,可以运用一切文学手段。要求在事实范围内提炼加工,以达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统一。凡是文学手法,只要不违背事实,都可以使用。比如描写方面的渲染、象征、拟人、悬念,语言修辞方面的排比、对偶、比喻等。也可以借用其他文学体裁的手法。如借鉴诗歌意境的开拓,小说人物性格立体化的描写,以及电影“蒙太奇”镜头的运用等,甚至允许作者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比如对环境的描绘、气势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理活动。只要是合情合理的 艺术形象和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即可成为报告文学。 政论性 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作者总是带着鲜明的政治倾向去表现它。可以从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作者也可以直接站出来品评人物和事件,作思想性、社会性的评判或哲学的、伦理的、美学的评判。这绝不是说东道西的闲谈,应该是对生活的严格评判,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留给读者去思考,去选择。比如陈祖芬的报告文学活力,一落笔就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这是一个发奋成才的年代,这是一个立志享受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代,这是一个积习深重的年代;这是一个求才若渴的年代,这是一个互相扯皮的年代;这是一个鼓励成名成家的年代,这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年代。 这段议论,揭示出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相互排斥又相互依附的种种现象,启发人们去思考,从而张扬正确的,摒弃错误的,而走上健康轨道。这就是报告文学中政论所起的作用。 二、 试析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异同 作为两种不同的写作体裁,报告文学与通讯究竟有何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呢?抑或说,两者的本质区别究竟何在,多年来,这一直是新闻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 报告文学与通讯的不同之处 1写作体裁上的不同。报告文学属于新闻性文学,具有多姿的文学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报告文学是选择的艺术,在千百万人物或事件中选择报道对象,在报道对象成百成千个事例、细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来塑造对象、反映事件。因此,它的创作方法应该重再现,而不是重表现。(2)报告文学要求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更深刻地揭示矛盾,更完整更形象地刻画人物。它的人物形象比消息、通讯中的人物更典型,主题相对来说更有持久意义,而不像其他新闻体裁那样是“易碎品”。(3)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在文学家族中属于散文范畴。作者可以根据自己采访的材料和艺术特长,在写作中扬长避短,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完美的表达形式。据此写成的作品,可以似犀利剖析的社论,也可以如针脚绵密、情节完整的小说;可以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式的笔法,也可以用质朴自然的“通讯报道”式的叙述。通讯属于新闻类。尽管它在写作中可以采用多种文学手法,但不能有丝毫的夸张“不”实成分,要求言行皆有“据”。总之,通讯中运用这些手法的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报道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它与消息一起,成为报纸、电台、通讯社进行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文体。2内质上的不同。关于报告文学与通讯内质上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讯一般不超过客观报道的界限,因为通讯毕竟是消息的放大和延伸;报告文学就具有明显的文学艺术品格,可以运用文学上如合理的想象、人物内心的独白等手法来进行大胆的创作。(2)通讯以详尽叙述的事实为主,形象化的手段则是辅助性的;报告文学则是用完全形象化的艺术方式表现客观事实,给人以强烈的形象感。(3)通讯的酝酿、写作、发表用时较短,时效高;报告文学构思、表达的过程要比通讯长一些,因此发表也就晚一些。 3语言叙述上的不同。报告文学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真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艺术性。冯牧在报告文学应当有广阔的道路中指出:“报告文学应当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制作,它不应当是报告加文学。”当然,报告文学的语言也不应是“报告”(写实)与“文学”(艺术加工)的分离,而是真实和艺术的有机结合。(2)报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形象化、生活化的语言更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写作时,还要调动多种修辞手段,使语言富于变化,新颖、风趣,从而使作品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3)除上述两点外,报告文学作家还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家创作的独特标志,并贯穿于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中。如陈祖芬的报告文学语言洋溢着哲理的芳香,跳跃奔放,富有韵律;柯岩的报告文学语言如行云流水,绮丽明快,绰约多姿;黄宗英的报告文学语言以“我”的见闻为主,夹叙夹议,事情色彩强烈。总之,语言符号是文学的表现手段,它的变化将使得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4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政论性。就思想倾向性来说,报告文学总是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倾向。那些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关注现实生活的重大变故和社会动向,直面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作品;那些对新旧事物的冲突充满激情,引导社会公众思考,力图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的作品,都表现出明朗的政论素质。执著地贴近现实生活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是报告文学政论素质的核心内容。 (二)报告文学与通讯的相同之处 1有着共同的“血缘”。报告文学无论与新闻还是与文学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它是从新闻与文学的边缘崛起的。具体地说,在我国,它是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传统,借鉴国外的报告文学样式,由新闻通讯直接演化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通讯同属一个“家庭”,两者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 2有着共同的现实基础。通讯的新闻性与报告文学的报告性都要求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都以反映重大社会事件为己任。两者都具有容量大、范围广、写作手法活的特点。它们的报道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都要求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群众性;选择的材料要求丰富多样、系统全面,有故事、有细节、有起伏;在写作方面均注意形象化和典型性,善于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 3均属现代题材。报告文学与通讯都是以现代题材为写作对象,这明显区别于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诸体裁。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创作,作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均可成其创作的源泉和写作的焦点。而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写作对象,离不开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它们是对“现在”的有意义的人和事的深入描述,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