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一 第五节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209201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8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一 第五节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一 第五节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一 第五节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节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四岁小男孩”,请简析其表达效果。【我的理解】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点是对叙述视角效果的分析。小说采用怎样的视角和人称,与作者的表达意图密切相关。本文以四岁的小男孩为叙事视角,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典型范例,答“艺术性”时,可考虑想象的独特。答案:小男孩是幸存者,所以以其视角叙述,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四岁的小男孩懵懂无知,其感受的模糊性可以很好地弥合想象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性。同时,这种模糊性可以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方法小结小说有哪些叙述视角?特点是什么?提示:小说的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叙述者”的观察角度。在具体的作品中,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小说的叙述视角一般分为“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前者又叫“全知视角”,即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这时叙述者往往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主观视角”,又叫“半知视角”,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一般是第一人称的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这样的视角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客观视角),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表达灵活。,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2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我的理解】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小说表达技巧中的对比手法。首先应该准确判断小说中该技巧运用的对应内容,然后结合该手法的一般艺术效果和小说中的具体内容作深入分析。材料中的对比主要有:老媪与农民夫妇的对比、老媪与其他旅客的对比、“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的对比。,答案: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方法小结赏析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应怎样答题?提示:(1)步骤和模式。步骤:第一步,点明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二步,结合文章中的实例,说明表达了什么内容;第三步,指出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模式:艺术手法具体内容艺术效果。(2)要注意的问题。一定要注意文章对人物自身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等;更要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技巧及环境衬托作用,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的作用。,肖像、神态、动作描写,鲜明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烘托,借助物象烘托,借助环境烘托,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特点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氛围。,对比,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某一细节为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人物或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哲理,最能体现大主题的小事件、小人物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三、篇章与情节结构的安排3(2014高考湖北卷六指猴见第三节“概括形象特点”部分)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我的理解】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结构安排的技巧。玉蟠螭在行文中反复出现,自然成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要从串联故事、衬托主人公品格等方面考虑。,答案:在情节安排方面,它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东家有宝玉,侯六来盗玉,侯六被东家感化自首,东家舍玉相救,侯六窃玉以报东家。在人物塑造方面,它可以衬托人物的品格。例如东家爱玉,衬托其风雅;知府爱玉,表现其贪婪。,方法小结如何赏析小说的结构艺术?提示:了解小说结构的两种类型篇章结构和情节结构,看题目侧重于对哪一种结构类型的鉴赏。指明结构类型。如果是篇章结构,要侧重从小说的整体着眼,留意开头、结尾的常见结构方式和常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一般结构模式;如果是情节结构,要侧重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注意铺垫、照应、映衬、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和线索的设置。针对不同的结构艺术,从情节、人物、主题等多方面分析其作用。,设疑法(悬念法)。作用是: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渲染氛围等。),写景法。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交代场景,奠定感情基调。,“出人意料的结尾”(欧亨利式结尾)的好处: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大团圆结尾”的好处: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大团圆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了人性的美好,反映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首尾照应,结构圆合,深化了小说的主旨。,“留白式结尾(在高潮中结尾)”的好处:从表达效果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内容上看,留下了多方面解读的可能,丰富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串联故事情节,使小说前后浑然一体,情节更加集中;往往采用明线与暗线交织的手法,暗线有揭示主题、表达情感的作用。,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引人入胜。,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分析本文在情节构思上的独到之处。(4分)答:_,【答卷抽样】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十分简单,写了老妇人退刀的故事,出场人物少,故事寓意深刻。(0分),【解答规范】1第一步,明确题目问的是“本文在情节构思上的独到之处”,并要求“分析”,即要结合文本内容。2第二步,从“构思”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情节展开的艺术。一般可从线索、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铺垫、突转以及开头、结尾等角度思考。这篇小说可抓住设置悬念的特点和双线结构安排的技巧赏析。3第三步,用简洁的文字合理组织答案,注意分点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