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09161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选修11(xx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2(xx烟台调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解析:从“土地分配方式”扩展到孝文帝改革的所有内容及影响。解答本题时,一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应用;二要注意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联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第(1)问首先提炼材料信息,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第(2)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渊源”和“影响”两个方面作答。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3(xx山东卷)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及史学研究方法。第(1)问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立新法扰民”“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等,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既要看到话本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不能过分夸大其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价值需要用其他史料印证。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的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4(xx合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4)对于是否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要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第(3)问要从梁启超的阶级属性及政治主张来分析。第(4)问要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阶级属性分析。答案:(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3)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4)没有区别。原因: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5(xx江苏南京二模)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教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背以下大改革冢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解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题的角度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同点要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立足点并分析立足点转变的原因,答题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北魏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在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族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加速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感的历史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