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课时跟踪检测 浙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09105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课时跟踪检测 浙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课时跟踪检测 浙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课时跟踪检测 浙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课时跟踪检测 浙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没有迁出和迁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B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D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2.关于右图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曲线表示酵母菌CO2释放量随O2浓度的变化,则e点是厌氧呼吸消失点B曲线可以表示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CpH由10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如曲线D若曲线表示在密闭装置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则bc段种内斗争最弱,cd段种内斗争最激烈3.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右图)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形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4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5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时,在经常饲喂的地方以保证捕到较多的鱼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物丢失6(xx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7(xx福建高考)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8.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右图所示的曲线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结构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9下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分别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将保持“J”形增长C造成曲线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10.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二、非选择题11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下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1)曲线a表示种群呈“_”形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等。(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形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现象。12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为_。(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型;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13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xxxx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增长,在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地点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沙棘叶片光合色素总量(mgg1)沙棘日平均光合速率(释放O2mgm2h1)有机质含量(%)氮含量(%)表层60 cm(%)山坡地0.5950.0157.02.44960河滩地0.2020.00315.02.821 280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_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答 案1选C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当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定增长;动物如果对捕捉器形成了条件反射,则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如果食物分布均匀,种内斗争会使种群均匀分布;不同种群中的各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数量没有可比性。2选B厌氧呼吸消失点应该是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曲线重叠的那一点,图中没有显示。胃蛋白酶在pH为10的条件下失活,不能恢复活性。 种内斗争较弱的时候应该是最初ab段,种群数量少,酵母菌适应环境的时间段。3选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J”形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图中a指的是性比率、b指的是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4选D据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5选A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时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6选B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理想条件下为“J”形增长,无环境容纳量;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7选B结合曲线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1975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1972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由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值,不能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S”形增长。8选C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9选B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的种群增长属于密封环境中的种群增长,影响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因素除营养条件外,还有培养液体积、温度、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等,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取样前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10选B生物量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有机物质量,a点时个体较少,故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种群密度最大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由图知,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不呈正相关。11解析:(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在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情况下,处于理想状态,呈“J”形增长。呈现“J”形增长的种群必须处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呈“S”形增长;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3)题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答案:(1)J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最大(3)波动12解析:(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Nmn,从而可得出NMn/m(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 hm2的数量,所以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田鼠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田鼠总数就比实际值要高。(2)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只),捕捉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只),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为:/(1418)/(1818)32/368/9。(3)根据“年龄结构”图可知,甲种群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属于稳定性。答案:(1)144高(2)8/9(或32/36)(3)乙稳定甲增长13解析:(1)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遵循“S”形曲线;从曲线中看出,在xxxx年(区段),曲线斜率最大,表明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2)从表中数据看出,山坡地土壤肥力比河滩地大,含水量小,而光合作用总量小,说明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可能是土壤含水量,设计实验时,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由于含水量大而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答案:(1)“S”形xxxx(2)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3)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