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15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检测(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07344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15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检测(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15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检测(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15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检测(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15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单元检测(3)共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宋代家训的特点马泓波家训指古代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宋代的家训,专著加上单篇计百余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这些家训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可分为宋代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类型。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有发展,如集事诗鉴将散文与诗歌融合于一体。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则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的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者相关的家庭规范的活动汇集在一起,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如司马光家范等。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宋代由以前的门阀政治时期转变到官僚政治时代。选官以科举为主,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族积极地纂述家训,以期通过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家庭成员修身、齐家,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宋代家训都有治生、制用的内容。其中,治生方面,以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最为详尽;制用方面,以陆九韶居家制用更为具体。宋人重视家庭治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此外,科举也需要经济支持。宋代家训一方面提倡家庭治生,另一方面提倡辩证的节俭,量入为出是其基本原则。宋人把俭朴当做自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对公益事业,则主张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如“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袁采袁氏世范)。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即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思想贯彻其中。除了道德教育外,宋代家训还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宋人家训中也涉及许多教育原则,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其他的惩罚方式,如庭训、笞、杖、役、经济惩罚、不承认身份、告官、驱逐、移乡等。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兴旺长久,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如范氏的义庄规矩及后续规矩还得到朝廷的许可与支持。家训、法律中都有儒家思想的渗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训在强调修身、治家之后,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天下也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繁荣。所以在礼、法社会之中,家训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还是略有侧重的,家训更侧重家庭的发展,而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删改)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宋代家训专著与单篇计百余种,是家训史上数量最多的;有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B注重家庭经济管理。治生、制用是宋代家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叶梦得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与陆九韶的居家制用分别是其代表。C注重教育。为提高子孙的素质,宋代家训不仅注重道德教育,还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D与法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思想的角度推究,这种联系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1A(选项关于“数量众多”的表述不准确。“家训专著与单篇计百余种”只是“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并不是全部;“是家训史上数量最多的”错误,原文只是说“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并未提及“后代”的数量如何。选项关于“种类繁多”的表述不完整。只从“纂述者的身份”说明类型多,未提及家训体裁“又有发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族为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积极地纂述家训,家训因此而繁荣。B宋代家训把俭朴当做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提倡辩证的节俭,以量入为出为基本原则,但对公益事业则主张尽力而为,不能吝惜财产。C宋代家训中有不少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例如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的教育原则。D宋代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采用教育与惩罚并重的方法,这些惩罚方式包括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2D(对原文转述不准确。原文第3段最后两句有“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和“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两条重要信息。)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内容丰富,涉及伦理道德、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B宋代家训适应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形势,重视治生、制用,以维持家族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也对科举进行经济支持。C宋代家训的纂述虽然主观上只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繁荣、兴旺,局限于家族的利益,但在客观上对治国平天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D宋代家训着眼于教导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宋代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因此迥然不同。3B(A.无中生有,“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于文无据。C.“主观上只是局限于家族的利益”与原文第4段中“家训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矛盾。D.“迥然不同”错误,原文第4段说的是“略有侧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高华平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佛经文本的文体形式及传播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存在形态并促成新文体的产生。汉传的佛经文献主要由梵文写成,因此中土的佛教徒接受佛经,首先就要面对梵文。梵文为拼音文字,古印度人创立了一种关于梵文拼写规则的理论叫“声明论”。这种“声明论”传入中国以后,即被汉地文人摹拟于佛经的转读,并因此发明了“四声”。陈寅恪指出,正由于佛经传译使印度“声明论”在中土传播,文人们“于是创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而这种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诗歌创作,便使中国诗歌固有的通过节奏、韵步来求和谐的路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以追求文字平仄交替、低昂互节效果的新诗体“近体诗”或“格律诗”史书一般称此为“永明体”。“永明体”的出现,是中国诗歌体裁发生的一次根本的变化,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文体原有的发展方向。此外,在佛教经典文本形式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也由先秦两汉记“街谈巷语”的“谈丛”,变成为一种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叙事文学体裁。赞颂、传记体裁,前者转变成了韵散兼行的形式,后者则变成了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游记”或“旅行记”。当然,最能反映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发生影响的,是从中古时代起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具有模拟佛经文体性质的、宣传经义或世俗故事以吸引信众的新文体、俗文体,重要的如变文、俗赞、偈颂、戏曲等。例如“变文”是“讲唱”的。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变文的来源,绝对不能在本土的文籍里找到。我们知道,印度的文籍,很早便已使用到韵文散文合组的文体大约曾经竭力的讲经的时候,模拟这种新的文体,以吸引听众的注意”(郑振铎),因此,完全可以说“变文”是佛教经典文体引起中国佛教文士的模拟而新创造的一种俗文体。再如俗赞、偈颂。前者已由原先“褒贬兼施”或“义兼褒贬”(文心雕龙颂赞)的文体,变成了敦煌文书中的南宗赞太子入山修道赞和大藏经中的转经道行愿往净土法事赞往生礼赞偈等歌唱偈赞;后者则由佛经中的“应颂”或“重颂”变化而来,是类似于中国诗歌的印度品种。而戏曲,更明显是佛经韵散兼行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形式:“完全是由印度传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方面的这种影响既给中国古代文学贡献出了大量的“俗文体”,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学,正如鲁迅所说,“歌、诗、词、曲原是民间之物”,只是后来变成了正统文学的一部分,变成僵尸而走向衰亡了。佛教文献的输入,一方面无疑给这些快枯萎的生命注入了生机;另一方面又在中西(天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迸发出新生命的胚芽,形成了很多新的品种。文学随佛教的传播,得以重回民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重新赢得了广大的受众。(节选)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受佛经文献影响而产生的新文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明体是在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基础之上产生的追求文字平仄交替、低昂互节效果的新诗体。B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是由佛教经典文本形式演化而产生的一种以故事情节取胜的叙事文学体裁。C变文是中国佛教文士模拟佛教经典而新创造的一种用散文讲、用韵文唱的俗文体。D戏曲是由韵散兼行形式的佛经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是由印度传入的。1B(原文第2段说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是在佛教经典文本形式的影响下,由先秦两汉的“谈丛”演化而来,而非直接由佛教经典文本形式演化而产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地文人将传入中国的古代印度的“声明论”摹拟于佛经的转读,并因此发明了“四声”。B中古时代起,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宣传经义或世俗故事以吸引信众的新文体、俗文体,这些文体大多具有模拟佛经文体的性质。C赞颂、传记受佛教经典文本形式影响,变成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游记”“旅行记”。D偈颂是由佛经中的“应颂”或“重颂”变化而来,其形式类似于中国诗歌,却深深烙下印度的印记。2C(文中表述是“前者转变成了韵散兼行的形式,后者则变成了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游记或旅行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明体”的出现改变了中国诗歌固有的通过节奏、韵步来求和谐的路径,使中国诗歌体裁发生根本变化。B文章引用陈寅恪、郑振铎、鲁迅的言论来说明中国古代文体形式受佛教文献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C佛教文献为中国古代文学贡献出了大量的“俗文体”,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方面的这种影响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发展。D佛教文献的输入引发了中西(天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迸发出新生命的胚芽,形成了很多新的品种,使文学重回民间,赢得广大的受众。3B(鲁迅的言论,是陈述原为“民间之物”的“歌、诗、词、曲”的变化,与佛教文献的影响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