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习题课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07213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习题课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习题课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习题课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习题课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这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仁”属于个人的自由,“礼”属于社会的约束;“仁”是自然的礼物,“礼”是人为的艺术。自然的礼物和人为的艺术是对立的。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就是一个空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完全的道德品质,就是“礼”和“仁”的统一。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 孔丘有许多赞美完全人格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素材,文是加工。真性情、真情实感属于前者,“礼”属于后者,二者都不能偏胜。如果有所偏胜,那就破坏了统一。具体地说,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这才是文与质的统一。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虽然孔丘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完全的人格来说,“仁”还是比较根本的。“(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这一段记载里,主要的一句话是“礼后乎”。“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子夏悟到“礼后”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礼”。仁先礼后,孔丘对于子夏的这一理解,大加赞赏。 “仁者,人也。”这句话的确说明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中庸里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几句话,就是“仁者,人也”的注解。“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的标准。“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展来的。所以“为仁”必须从“事亲”开始,也就是说,“修身”必须从“事亲”开始。要想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叫“知人”。这个“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和“天”连在一起的。所以要想对“人”有所了解和体会,不可以对天没有了解和体会。这就是“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的“知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反思,由这种反思而了解、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仁”。 孔丘往往把“仁”作为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之为“仁人”。他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丘在这些话中所说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孔丘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别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仁”是他的中心思想。(有删改)1下列关于“仁”与“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有时用“仁”规定“礼”,有时用“礼”规定“仁”。 B“仁”属于个人的自由,“礼”属于社会的约束;“礼”是自然的礼物,“仁”是人为的艺术。二者矛盾而又统一。 C“礼”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否则就难成为真正的“礼”;真情实感应该有“礼”的节制,否则,也难成为真正的“仁”。 D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质的前提。答案B解析“礼是自然的礼物,仁是人为的艺术”张冠李戴,原文是“仁是自然的礼物,礼是人为的艺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实感,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达到“文”与“质”的统一。B“质”与“文”任何一方的偏胜,都会打破二者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处于“野”与“史”层次的人,算不上君子。C孔子将“仁”与“礼”并称,可是,他听到子夏关于“仁先礼后”的理解后大加赞赏,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错误的。D孔子的弟子曾参认为,孔子之“道”的核心内容是“忠恕”,“忠恕”是“为仁”之方,他将“仁”的含义表达得更加具体。答案C解析“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错误的”曲解文意,赞赏子夏的理解,说明孔子在将“仁”“礼”并称的同时,重视“仁”在完全人格方面的根本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的标准,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认为若要“修身”,要先做到“事亲”“知人”“知天”。B“仁”的主要内容是“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展来的,因此,“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是“为仁”的体现。C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孔子的“知人”是对“人”的反思。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两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仁”这种完全人格的倡导与追求。答案C解析“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逻辑关系颠倒,原文是“要想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关注度继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中,当A与B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的“粉丝”群体与B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B的“粉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粉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微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括“关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视而不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有的用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言行,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对“粉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换言之,从微博“粉丝”开始,某个“粉丝”群体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4下列对于微博“粉丝”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博“粉丝”有的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有的人甚至只是为了对某博主进行攻击,才成为他的“粉丝”,这与“粉丝”一词所带的“迷恋”义是相悖的。B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得博主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也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C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关系的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丝”仅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答案B解析答非所问,“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之义本文没有涉及。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不同。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有“粉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C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目崇拜;而微博“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D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他们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答案D解析“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绝对化,原文是“往往是泾渭分明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迷恋”,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C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常常寄希望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但到了微博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微博与明星进行“近距离接触”。D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信息。答案A解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理解不当。微博的“粉丝”有时不是单纯的迷恋,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所以无所谓两个极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国外近代地图学对中国的冲击郝祥满中国学术自上古就强调图文结合、“左图右史”,又因传统的农业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中国地理学、地图学(包括测量学)和制图学直到16世纪一直领先于世界。但是,自宋、明以来,舆地学爱好者逐渐养成重视文献研究、轻视实地踏勘的习惯,加之宇宙观的僵化,中国制图学坚持以“平面地面”作为基础,和近代西方重视踏勘测量,以“球形地面”作为基础的地图学相去渐远。16、17世纪之交,当西方新地图和新的测绘技术第一次冲击东方的时候,康熙皇帝以开疆拓土的豪气和文化自信,大胆接受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帝国传教士输入的测地、地图测绘和制图等地图科学,中国的地图学暂时还能和西方保持大致相等的水平。而进入18世纪以后,中国人绘制地图往往“平面和绘画混合”,即使是“要求量度严谨并要合乎比例尺的军事地图和水利地图”也是这样,以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吾大帅拥十余万大军,幕下仅得吾乡一画山水者任图绘之役”。面对18、19世纪之交开始的西方近代地图学的第二次冲击,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很快觉醒,力图复兴地图学,特别是鸦片战争,促使魏源等人喊出了“睁眼看世界”的口号。19世纪40年代,魏源出版的海国图志、徐继畲完成的瀛环志略注意研究外国的地图和地图学。洋务运动开始后,洋务派及时关注西方近代地图学,逐步翻译了航海通书等地图学著作,在洋学局中开设“测算、舆图”学科,京师同文馆1876年公布的课程大纲也开始有了“航海测算”。这一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王先谦等人发现西方列强和日本小学、中学都十分重视教授地理、识图知识。认识到中国近代地理、地图学教育缺失,中国地图测绘技术落后,他们纷纷著书呐喊,呼吁政府测绘地图、学堂教授地图学知识以“开民智”,主张儿童从七八岁开始学习“摹绘地图”,并将此上升到国策的高度。相比于西方近代测绘科技的冲击和推进地图教育的需要,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边疆新危机是促使中国近代地图学兴起的主要因素。边疆纠纷和边疆划界谈判需要精准地图,而中国由于缺乏这样的地图,往往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清末大臣完颜崇厚负责伊犁谈判,不愿亲自踏勘,也不研究地图,因此误国。清政府不得不起用关心舆地之学的曾纪泽来收拾残局。曾纪泽、许景澄等在与俄国人谈判时发现,俄国人对中国伊犁、帕米尔等地区的情形“烂熟于胸中”。而本国地图的粗浅迫使他们无可选择地在与俄国人的谈判中使用俄国地图,或鉴于“中国既无精细之图”,“不得不藉英图为辩论之资助”。在与西方殖民者的划界谈判中借助西人地图的痛苦经历,使许景澄、缪荃孙、邹代钧等清末驻外使臣及随员致力于搜集购买德、英、法等国所绘地图,回国翻译印刷。1896年,邹代钧在武昌创设“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目的就在于将引进的西方地图翻译推广,并以此提高地图制作技术。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清廷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在测绘地图这一领域的落后,不得不变革观念,改进测绘技术,促使朝廷创设近代测绘学校和测绘机构(测地局、陆地测量局等),编绘精准的全国地图。张之洞等地方官正因为感到绘制精准地图无从下手,而积极创办测绘学校,“测算即用西法”,中国最早的地图测绘学校湖北陆军测绘学堂则聘有日本和德国教习。为引进西方测绘理论和绘图技术,邹代钧、康有为等知识分子纷纷组织地理学会、地图学会,给予支持。(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关于促使“中国近代地图学”兴起的因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明以来,舆地学爱好者逐渐养成重视文献研究、轻视实地踏勘的习惯,加之宇宙观的僵化,中国制图学越来越落后于西方。B近代西方重视踏勘测量,其以“球形地面”作为基础的地图学、测绘技术不断冲击中国,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力图复兴地图学。C西方列强和日本小学、中学都十分重视教授地理、识图知识,而中国近代地理、地图学教育缺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看到中国的落后,纷纷著书呐喊。D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解决边疆纠纷和进行边疆划界谈判时需要精准地图,而中国因缺乏这样的地图在谈判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答案A解析A项,所述仅仅是中国地图学落后的原因,它不是促使“中国近代地图学”兴起的因素。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文结合、“左图右史”的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都促使中国古人在地理学、地图学和制图学方面深入研究,并使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领先于世界。B虽然康熙大胆接受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国家的测地、地图测绘和制图等地图科学,但中国的地图学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已不甚明显。C18世纪以后,中国人绘制地图往往“平面和绘画混合”,要求严谨的军事、水利地图亦是如此。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军中所聘用的绘制地图的人竟然是画山水者。D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等促使朝廷创设近代测绘学校和测绘机构,许多知识分子也组织起地理学会、地图学会,中国地图学又渐渐发展起来。答案B解析B项,错在“领先地位已不甚明显”。原文内容是“中国的地图学暂时还能和西方保持大致相等的水平”,所谓“大致相等”,是不敢说一定相等,至少不是领先。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面对西方近代地图学的冲击,魏源、徐继畲等知识分子研究外国的地图和地图学,洋务派也翻译地图学著作,在洋学局里开设“测算、舆图”学科,力图复兴地图学。B面对西方近代地图学的第二次冲击,中国部分知识分子觉醒,并喊出了“睁眼看世界”的口号,建议从儿童七八岁时就开始教他们“摹绘地图”。C清廷大臣崇厚不踏勘地形,也不研究地图,在伊犁谈判中误国,清政府只得起用曾纪泽去收拾残局。曾纪泽、许景澄都对中国地图学之落后痛心疾首。D清末驻外使臣搜集购买西方国家所绘地图,邹代钧创设“译印西文地图公会”,是因为他们曾在与俄国人的谈判中使用俄国地图,因而误国。答案D解析与俄国人谈判时使用俄国地图而误国是个例,促使他们这样做的是当时的整体情况。四、(xx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0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答案C解析C项,所述内容体现了中华饮食坚持“本土性”原则的特点,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答案D解析D项,“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为“南北朝时期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1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答案D解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与原文不符。原文“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强调中华饮食文化的个性特征;“为世界各国所认可”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防空识别区是一国根据自己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通常情况下,以一国领海基线为基准,以该国的战略预警机和预警雷达所能覆盖的最远端作为“防空识别区”的界限,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它比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要大得多,根本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一般来说,设置“防空识别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国籍不明的飞机侵犯主权国领空,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机不要误入或闯入主权国领空。防空识别区是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完全是一国的单方面行为。对于进入防空识别区的航空目标,国际上有通行的处置原则。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一方识别目标后,在实施G波道广播的同时,向军事最高当局通报情况,并加强雷达监控,同时立即提高防空导弹的警戒,命令空中待战的飞机前往这一区域,或者令地面战斗机做好拦截准备。通过对目标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和以往情报的进一步掌握,判断目标有无敌意。对于有无敌意的判断,通常把握三条原则。一是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长短,如果较短,并依照指令行动,即可以认为“误入”或者“无害通过”,不采取武力措施。二是如果停留时间过长,不听从全球通用G波道广播劝告,目标继续沿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且飞行速度没有变化,无意进入对方领空时,一般采用跟踪飞行的方法进行监视;如果对方飞机续航时间过长,通常采取轮换监视飞机批次的方式保持持续监视。三是目标不听从劝告,且航行方向直指对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敌意,即可在目标进入领空时按最高当局指令采取攻击手段,将目标击落或者迫降。自1950年美国最早建立空中识别区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德国、缅甸、土耳其、泰国、中国台湾地区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应地建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尽管各国和地区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范围、作为限制对象的航空器的种类、目的等内容不尽相同,但防空识别区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默认,成为国际法所默认的事实存在。与其他建立了防空识别区的国家相比,日本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范围可以用“霸道”一词来形容。日本防空识别区是一个巨大的五边形,其最西部距离中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公里,最南部与中国台湾的防空识别区呈重叠状态,西北部更是过分到距离俄罗斯海岸不足50公里。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向国民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其每年4次公布针对“可能侵犯领空”外国战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最近两年一直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在急升。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中国海军运8电子侦察机尚在东海中线以西飞行,日本就已出动战斗机进行近距离跟踪拍摄,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3C反潜巡逻机则在中线以西的中国东海油气田上空大摇大摆地盘旋着。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覆盖大部分东海海域,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中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不配合识别或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中国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13下面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防空识别区是空中预警范围,这个范围是根据一个国家的空中防御需要而划定的,设立防空识别区不需要经过他国同意。B防空识别区不等于一个国家的领空,也不等于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它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C防空识别区设置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防止他国飞机侵犯,提示或警告他国飞机不要误入或闯入“防空识别区”。D防空识别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设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已经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默认。答案C解析范围扩大。原文是“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机不要误入或闯入主权国领空”,原文是“军机”而不是“飞机”。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国际通行的原则是实施G波道广播同时通报军事最高当局,加强监控和警戒,命令飞机前往拦截。B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短,依照指令行动,从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及以往情报的掌握来判断,若无敌意可不采取武力措施。C对在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时间过长,不听劝告而继续沿外沿飞行,速度没有变化又无意进入己方领空的目标,一般跟踪飞行进行监视。D对于不听从劝告,航向直指己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有敌意的航空目标,在其进入领空时可根据指令将其击落或迫降。答案A解析理解错误,“命令飞机前往拦截”应为“做好拦截准备”。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防空识别区最早由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建立,每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目的、范围、限制对象的种类等内容都不尽相同。B日本防空识别区划定的范围远要比其他国家更加霸道,距离我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公里,最南部与我国台湾的防空识别区重叠。C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它一方面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急升,一方面派巡逻机在中国海域上空盘旋。D我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我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于保护我国领空和国家的主权安全意义重大。答案B解析理解错误,“比其他国家更加霸道”含有“其他国家也霸道”的含义,原文只说了日本防空识别区划定得“霸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