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章 古代诗文阅读 第2讲 古代诗歌阅读 第2节 鉴赏诗歌语言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206961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5.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章 古代诗文阅读 第2讲 古代诗歌阅读 第2节 鉴赏诗歌语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章 古代诗文阅读 第2讲 古代诗歌阅读 第2节 鉴赏诗歌语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章 古代诗文阅读 第2讲 古代诗歌阅读 第2节 鉴赏诗歌语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讲古代诗歌阅读,第二节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考查三个方面:一是炼字,品评诗中某字的艺术效果,包括诗眼;二是炼句,理解、品味诗中的句子;三是语言风格。,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炼字的赏析题就是要求品味这些经历锤炼之字的妙处,品味其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赏析。,炼字,考点一,例1.(2014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炼字,赏析动词的妙用。第一步,解释含义。“背”是“背对着”的意思。第二步,说明手法。采用了对比手法。第三步,描绘画面。描绘了诗人和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大雁南飞向着温暖,诗人向北走向寒冷。第四步,点明效果。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答案】“背”是“背对着”的意思,描写出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把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诗意赏析罗邺是唐代余杭人,有“诗虎”之称。长于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这首早发写诗人一次出行的经历。首联紧扣诗题“早发”,写一盏残灯尚未熄灭,诗人宿酒刚醒,就已无奈地携带孤剑踏上征程;第二联“愁”字和“独”字透露出诗人的愁苦和孤独,在这雄鸡刚刚鸣唱的凌晨,就已匆匆启程,而大雪飘飞,大雁南飞,更加增添了诗人心头的悲哀;第三联写枯草凌乱,已近关口路尚难辨,河水结冰,水流无声,描绘了凄凉冷落的景象,烘托了诗人的辛酸;尾联感叹路途遥远,身体羸弱,进一步表达了心情的愁苦。,例2.(2015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早过大通驿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注】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侧重炼字,赏析的是形容词的妙用。第一步,解释含义。“软”可理解为柔软,写出了江水在轻风吹拂下的状态。第二步,点明手法。采用了通感手法。第三步,描绘画面。第四步,点明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描写了江水在轻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了诗人轻松舒适的感受。,诗意赏析这首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山水明丽,虚实相生,浓淡得宜,俨然一幅写意山水。首联点明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不说雾“散”而用“醒”字,不仅把无知无觉的晨雾,比拟为有情有意的佳人,且一语双关,早行的旅人,大概也是“才醒”吧?不说旭日未“升”而用“吐”字,使读者感受到朝阳于转瞬之间喷薄而出的气势。“夙”“朝”两个时间名词和“才”“未”两个副词,巧妙地扣紧诗题的“早”字。,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诗人的观察是精细的:炊烟一般呈淡蓝色,但在这里,青山绿水把它染成了“翠”绿色。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树木本来融汇在绿色的山水之间,但在朝霞“忽”然照射之际,变成了“红”色,鲜明地突现出来,好像一下子“移”植到河湾来,树仿佛活了。此联重在写晓雾、朝霞的色彩之美,红绿辉映,鲜艳明丽,给人以新奇之感。颈联作者进一步发挥想象:清风吹皱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江面。“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轻”字借重感描摹观感,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这两句,上写近景实景,下写远景虚景。,尾联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即便是擅长山水画的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尾联二句,暗含两层意思:一是大通驿附近景物,很像荆关笔下的山水画卷,这是由实景联想到虚景,用自然美类比艺术美。二是即使以荆关的大手笔,也难以写尽此间山水之妙,这是以虚景衬实景,用艺术美来烘托自然美。,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请分析某字的妙处。3这个字能换成另一个字吗?为什么?4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个?为什么?例如:(2015湖北卷)简要分析第三联“荒”“瘦”二字的妙处。,方法点拨炼字考查的四类词语1动词可以把事物人格化,可以化静为动,使诗词有动态美。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怨”字使用拟人手法,既写曲中之情,又写诗人心情。2形容词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可以使画面色彩鲜明,突出事物特征。如“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心情之孤独。,3数量词在渲染气氛、描写景物、表情达意、说明事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如“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一”和“万”,一鸣一栖,一闻一见,细致描述了清晨之景,具赏心悦目之韵。4副词可以突出情感,化呆板为灵动。如“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一个“已”字写尽了送别之后,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状。5叠词作修饰词或拟声词时,可以使描写生动形象,感情更突出;形式上可以使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音乐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尽写落叶寒风中飘飘洒洒之态,又增加诗句的韵律美。,答题步骤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含义,包括字面义和深层义。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字用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没有的可不写)第三步,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描绘景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第四步,点效果。点出该字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以及结构上的作用。,基本句式某字含义是_(浅层义)_,在诗中指(深层义),运用了(术语)手法,描绘了(具体)情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概括)特点,表达了诗人(中心)的感情,在结构上有(术语)的作用。(涉及不到的可不写),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侧重炼字,赏析的是叠词的妙用。作答时,先交代词语的含义,再说写出了什么景物,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感情以及音韵效果。答案:“葱葱”形容树木苍翠茂盛,充满生机;“靡靡”形容草密。“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之貌;通过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表达了诗人对浓重春色的欣喜之情;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人日注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注】人日:正月初七。试对前两句中的虚词“才”和“已”作简要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侧重炼字,赏析的是副词的妙用。作答时,先解释含义,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说说点明效果。答案:“才”,刚刚,“才七日”突出七日时间之短;“已”,已经,“已二年”说明两年时间之长。以时间的长短对比表现诗人在外时间之长,表达思归之切。,诗眼是诗中点睛传神之笔,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观点,对表现中心、营造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有两种类型,一是诗人精心锤炼的字,为句中诗眼;二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篇中诗眼。,诗眼,考点二,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初发夷陵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鹘:一种鹰类的猛禽。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诗眼。第一步,确定诗眼。结合注释可知,本诗是诗人结束了八年的川陕生活,往临安廷对时所做。诗人畅想要“三丈黄旗舞便风”,要身当大任,有所作为,所以喜上心头,所以“喜”是全诗的诗眼。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全诗围绕“喜”字写了哪些内容。【答案】这首诗的诗眼是“喜”,统一写景和抒情。全诗写景壮阔,气势雄伟,此意境是作者结束了八年的川陕生活奉诏离蜀东归时得意和喜悦心情的写照。尾联描绘喜从何来,诗人觉得前路好像江上的官船顺风而下,风帆高扬,展现了诗人想报国杀敌、有一番作为的喜悦兴奋心情。,诗意赏析浪涛拍打江岸的石壁,翻动水中的滩石,发出巨大的响声,好像一支大乐队在击鼓吹号。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时时感觉到危险,好像走到了绝境之中。放眼望去一片苍茫,山峦层层叠叠铺展开去,江水流向远方天边,仿佛一指点出开天辟地的景象。矫健的鹘远远地飞掠过江岸,大鱼从水中腾起几欲凌空。我今天的喜悦你知道么?因为前路好像江上的官船顺流而下、风帆高扬。,此诗写景壮阔,气势雄伟。“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一句描绘出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一片苍茫开阔的景色;站在船头,江天一色,给人“地辟天开”之感。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及夸张的修辞手法,壮阔宏伟,气派非凡。纵观全诗,这是作者得意时做的诗,从“百滩过尽失途穷”“大鱼腾出欲凌空”可以看出。“今朝喜处君知否”这里“喜”的应该是指下句“三丈黄旗舞便风”,但从全诗意境看,应该是指诗人自己正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1某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是如何体现的?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例如:请从三、四句中指出诗眼是哪一个字,并结合三、四句进行赏析。,方法点拨确定诗眼的方法1是全诗的主旨所在。2能统率全诗的内容。3是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4是极富情趣的词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词类活用。,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作为诗眼的词。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全诗围绕该词写了哪些内容。第三步,点明该词在奠定基调、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第四步,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基本句式本诗(句)诗眼是(词语),全诗(列举内容)都体现了这个词语。内容上:奠定了(术语)基调,营造了(术语)意境,表达了诗人(中心)感情。结构上(术语)。(涉及不到的可不写),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侧重炼字,赏析的是叠词的妙用。作答时,先交代词语的含义,再说写出了什么景物,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感情以及音韵效果。答案:“葱葱”形容树木苍翠茂盛,充满生机;“靡靡”形容草密。“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之貌;通过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表达了诗人对浓重春色的欣喜之情;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人日注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注】人日:正月初七。试对前两句中的虚词“才”和“已”作简要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侧重炼字,赏析的是副词的妙用。作答时,先解释含义,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说说点明效果。答案:“才”,刚刚,“才七日”突出七日时间之短;“已”,已经,“已二年”说明两年时间之长。以时间的长短对比表现诗人在外时间之长,表达思归之切。,诗眼是诗中点睛传神之笔,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观点,对表现中心、营造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有两种类型,一是诗人精心锤炼的字,为句中诗眼;二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篇中诗眼。,诗眼,考点二,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初发夷陵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鹘:一种鹰类的猛禽。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诗眼。第一步,确定诗眼。结合注释可知,本诗是诗人结束了八年的川陕生活,往临安廷对时所做。诗人畅想要“三丈黄旗舞便风”,要身当大任,有所作为,所以喜上心头,所以“喜”是全诗的诗眼。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全诗围绕“喜”字写了哪些内容。【答案】这首诗的诗眼是“喜”,统一写景和抒情。全诗写景壮阔,气势雄伟,此意境是作者结束了八年的川陕生活奉诏离蜀东归时得意和喜悦心情的写照。尾联描绘喜从何来,诗人觉得前路好像江上的官船顺风而下,风帆高扬,展现了诗人想报国杀敌、有一番作为的喜悦兴奋心情。,诗意赏析浪涛拍打江岸的石壁,翻动水中的滩石,发出巨大的响声,好像一支大乐队在击鼓吹号。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时时感觉到危险,好像走到了绝境之中。放眼望去一片苍茫,山峦层层叠叠铺展开去,江水流向远方天边,仿佛一指点出开天辟地的景象。矫健的鹘远远地飞掠过江岸,大鱼从水中腾起几欲凌空。我今天的喜悦你知道么?因为前路好像江上的官船顺流而下、风帆高扬。,此诗写景壮阔,气势雄伟。“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一句描绘出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一片苍茫开阔的景色;站在船头,江天一色,给人“地辟天开”之感。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及夸张的修辞手法,壮阔宏伟,气派非凡。纵观全诗,这是作者得意时做的诗,从“百滩过尽失途穷”“大鱼腾出欲凌空”可以看出。“今朝喜处君知否”这里“喜”的应该是指下句“三丈黄旗舞便风”,但从全诗意境看,应该是指诗人自己正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1某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是如何体现的?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例如:请从三、四句中指出诗眼是哪一个字,并结合三、四句进行赏析。,方法点拨确定诗眼的方法1是全诗的主旨所在。2能统率全诗的内容。3是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4是极富情趣的词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词类活用。,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作为诗眼的词。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全诗围绕该词写了哪些内容。第三步,点明该词在奠定基调、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第四步,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基本句式本诗(句)诗眼是_(词语)_,全诗_(列举内容)_都体现了这个词语。内容上:奠定了_(术语)_基调,营造了_(术语)_意境,表达了诗人_(中心)感情。结构上_(术语)_。(涉及不到的可不写),小贴士感情基调常用词语1喜悦、欢快、愉快、恬淡、闲适。2悲伤、哀痛、忧愁、惆怅、悲愤。,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诗眼。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回答理由。回答理由时既要结合诗句梳理全诗围绕“惊”字所写的内容,又要答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答案: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第一句写诗人初至燕台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为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烽火连天,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诗意赏析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的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有人说诗中有三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是哪三个字?为什么?(5分),解析:本诗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诗眼。首先确定关键的三个字(诗眼),然后结合诗句说明理由。关键的三个字是“不系船”。因为“月落”,夜已很深,人也困乏,“正堪眠”,所以无心“系船”;即使船不系,也不会丢失,所以不必“系船”。答案:“不系船”。后三句的意思都从这三个字生出:第二句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船靠江村,夜深人倦,正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三、四句交代了“不系船”却能安然入睡的原因。,诗歌除炼字外,还讲究炼句,高考对于炼句的考查常有:理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句传达的感情;赏析诗句的技巧;解说诗句的作用等。,炼句,考点三,例4.(2015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炼句。第一步,解释含义,这两句写出了山中幽静、空旷的特点,山风格外响,月色分外浓。第二步,点明手法,视听结合,衬托,动静结合。第三步,描述景象。第四步,点明作用,表现了山间空旷、寂静的美好景致。【答案】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诗意赏析本诗为骆宾王的优秀之作。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夜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其“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以及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的情志。,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句(某联)的妙处。2请从角度赏析某句(某联)。3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呢?例如:1.(2014江苏卷)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2(2015新课标全国卷)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方法点拨鉴赏炼句三要点1要解读精当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叠词以及修饰语等。这些精当的词语往往对诗句的表情达意起着重要作用。2要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或句式特点。句式包括倒装句和省略句。3解读诗句的内涵,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营造氛围、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诗句含义。第二步,点明运用的手法。第三步,描述诗句景象。第四步,说明诗句的作用。基本句式这句诗是_(含义)_意思,运用了_(术语)_手法,写出了_(描绘)_景象,营造了_(术语)_意境,表达了_(主旨)_情感。(涉及不到的可以不写),小贴士,诗句的作用答题术语1内容上:交待时间、地点、环境;营造氛围;奠定基调;抒发情感。2结构上: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诗;过渡句;为下文作铺垫;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上文。,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注】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炼句。作答时要紧扣题干中的“巧”字,可从构思巧、用词巧等方面入手分析,然后点明效果。答案: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诗意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客居闽地时所作,当时唐朝已亡,诗歌旨在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首联描写了春残飞红、夜雨初晴的景象,再加上他乡为客,于是作者忆起阔别已久的帝京长安。“忆咸京”三字领起下面的三联。颔联,抒写对帝京美好春光的回忆,因为作者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所以即使是残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颈联,具体写作者客居馆舍中的寂寞。尾联,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言外之意是决不做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表现了作者的气节。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结构严谨,脉络清晰。,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5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炼句。作答时,首先着眼全诗,解释诗句含义:这句诗写出了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景象。再描绘画面:山雨来得快去得快,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最后点明作用:暗扣题目又隐含牧童骤雨停歇后轻松的心情。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的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诗意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农村中夏日急雨之壮观。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翩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以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后三句是补笔。“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的独特的艺术个性,是诗人的文化素养、个人气质在作品中的凝结。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类: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例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语言风格,考点四,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例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朴素自然此风格的作品,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5细腻婉约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例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例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例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语言风格。第一步,审题干,题干中已指出了“飘逸”的风格特点,并要求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进行赏析。第二步,结合注释弄懂诗句含义。第三步,指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第四步,点明作用,指出构成了怎样的意境。【答案】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突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未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诗意赏析此词上片抚今追昔。先怀念过去。久别的朋友来访,词人无比喜悦地与朋友畅谈从前:当年自己与朋友一同参加科举殿试,同榜及第,金銮殿上一同被皇上唱报名次,然后一同跨马游街,到琼林苑赴宴赏花,在繁华的汴京,自己和朋友都觉得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再感慨现在。分别十年,岁月沧桑,如今自己却远离京城、身贬滁州、官职低微,多年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无所成就,徒然辜负了当年皇上的隆恩和风光荣耀。过去的得志与现在的失意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词人对过去春风得意的岁月的怀念与留恋,对自己宦海浮沉、如今遭受贬谪的境遇的郁闷与悲叹。,下片抒写对朋友的情意。先写对朋友的留恋与关心。听说朋友要去赴任的阆州和神仙的住处相通,那么自己今后就再也见不到朋友了,即使登上高楼也够不着神仙之地,看不到朋友的家。久别重逢,自是喜悦,但离别在即,分别难再相见,怎能不让人依恋不舍;何况朋友任职的四川阆州与自己的贬所滁州相比,是更偏远、蛮荒之地,自己和朋友“同是天涯沦落人”,朋友也要善自珍重啊。再想象朋友离开后自己的离愁别绪。朋友的离去,使滁州似乎变成了孤城,太阳不再令人感到温暖,一天天的日子显得空虚、难以打发,生活孤单、清冷、无聊,心里充满无尽的离愁,只能将思念赋予那些经霜的红树以及与它们相连的远处的红霞。,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本诗语言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例如:(2013天津卷)“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方法点拨品味语言风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2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4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答题步骤第一步,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结合相关诗句作具体分析。第三步,指出表达的思想感情。基本句式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风格)是_(术语)_,通过_(具体分析)_的描写(刻画),写出了_(效果作用)_,表达了诗人_(中心)_的感情。,小贴士,知名诗人的语言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高适:悲壮苍凉。李商隐:隐晦朦胧。李白:豪迈飘逸。王维:清幽空寂。杜牧:明快俊爽。李清照:婉约缠绵。苏轼:雄健豪放。辛弃疾:慷慨悲壮。陆游:悲壮豪放。,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5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要弄懂诗的内容,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了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作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深的情味。其次落实风格特点即朴素自然。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这首小诗语言朴素自然。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了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作雕饰。,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题干中已指出了语言特色为“新丽”,要求分析这种语言特色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从“新丽”入手,寻找相关诗句,再结合诗句分析这一特点。分析时应从用词、修辞、手法、色彩以及所形成的意境入手。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词人用移情于景和拟人、比喻的手法,将山水赋予了人的感情,特别是将水比喻成“眼波”,山比喻成美人的“眉峰”,想象非常丰富,山水的灵气与特点展现得新奇贴切。,标的为该专题考点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南乡子送述古注苏轼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注】述古:陈襄,字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何种感情,最能表现词人感情的行为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根据关键词“回首”“梦不成”“泪不晴”可知诗人与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答案: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有回首、梦不成、流泪等动作行为。,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炼字。作答时,先解释含义,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作用。答案:“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此比喻贴切新颖,且与城、亭、行等韵母相同,音韵和谐。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因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读来令人叹惋不已。,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注】诗人生活于晚唐时期。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坠楼人:石崇爱妾绿珠,美而艳,大将军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1)请结合本诗的前两句分析景情关系。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先点明手法,再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情。答案:前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面对现已荒废的金谷园,作者触景生情,想起此处曾经的繁华,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可眼前的流水依旧,春草依旧,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作者感慨借金谷园的昔盛今衰,今昔之变化。,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诗眼。作答时,先指出诗眼,再结合三、四句分析,最后点明作用。答案:“怨”是诗眼。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但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显得哀怨悲切;此时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让人联想到绿珠坠楼而死的旧事,寄寓了诗人的怜惜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1)作者是如何表现老翁的安闲的?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可结合诗句中写老翁动作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答案:“卧迟”表现了老翁闲坐养神、不喜早睡的悠闲;“睡美”表现了老翁心无牵挂的闲适情怀;“未起”写出了老翁打算继续躺着的闲散,突出了他心境的淡泊。,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炼句。赏析诗句先要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解释句子含义,最后点明句子的作用。答案:该句以景结情(或以景衬情、借景抒情),以一夜秋雨后落叶满阶的景象来衬托老翁清静淡泊的闲适心态。,诗意赏析“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更感到寒气逼人。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也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系,具有闲淡的情怀。,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后两联则从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作进一步描绘。“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岂能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行香子过七里滩苏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注】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炼句。赏析句子可以从炼字、艺术手法等角度入手,结合诗句分析其在突出景物(事物)特点、表达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答案:诗句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烟波浩淼的沙滩栖息的图景。炼字精美。着一“翻”字,写出了游鱼的自在闲适;着一“鉴”字,写出了水面的平静清澈;着一“点”字,描摹沙洲朦胧背景下白鹭的素洁淡雅。与上句描写水面的平静相呼应,动静结合。写水中有鱼,汀上有鹭,点面结合,生机盎然。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答对其中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作答时,既要点明该字在内容上的作用,又要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严陵滩的风光,引发“虚老严陵”的感叹,由“今古空名”的感叹,回归到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对旷达人生的体味。深化主旨(表达感情)的作用。“但”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深沉思考。,诗意赏析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新城,放棹桐庐,过七里濑而作。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词人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赠程处士(唐)王绩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注】姬旦:周公。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订的。,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作答语言特点,既可从语言风格角度考虑,又可从炼字角度考虑。答题步骤为:先点明特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最后点明作用。答案:运用叠词。“扰扰”“悠悠”,突出了世事的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质朴(通俗易懂)。全诗语言不事雕琢,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率真。全诗议论抒情自然率真。,(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时,先指出诗人抒发的情感,再结合各联展开具体分析。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传统观念、追求自由人生的思想感情。首联写人生百年世事纷繁,表达对世事的厌倦;颔联以日出日落之随意、河水流淌之任情反衬人生的不自由,表达对自由的渴望;颈联指责“礼乐”囚禁“姬旦”,“诗书”缚住“孔丘”,表达对儒家观念的批判和鄙弃;最后一联写诗人宁愿以睡忘世,以酒消愁,表达其忘怀世俗、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1)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时,可结合题目,抓住“非常者”“鸿鹄志”“争先”来概括对陈七从军的赞扬,抓住“碌碌”“蹉跎”“赴京国”来概括自己的心志。答案:对陈七从军的钦佩;对自己蹉跎岁月的不满;表达忠心报国的决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语言风格。作答时,应先确定“冲淡”体现在哪儿,“壮逸”又体现在哪儿,而后结合诗句内容予以解说即可。答案:孟浩然的诗,整体具有淡雅清丽的特点,但这首诗却充满了壮逸之气。前四句陈述自己与友人的各自情态,平淡无奇。后四句描画边关吃紧,投军争先恐后,对友人从军敬佩不已,表达自己以文报国的决心,充满阳刚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