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05764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第卷1至7页,第卷7至15页,共300分。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 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考查了高考考查的全部内容。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要目标,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对高考能力的考查。试题重点考查:科举制、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列强侵略、1954年宪法、古希腊民主政治、苏俄十月革命、英国的代议制的完善、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北魏孝文帝改革、美国的民主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主干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能提升能力的好试卷第卷 (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以致到孝惠、高后和文帝时,还在废除秦的妖言令等苛法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据此可知:A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过于严苛B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C汉朝统治者对关中百姓采取了适应民情的政策D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宽刑仁政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C 解析:从材料分析可知,汉高祖及其继任者在关中地区仍然沿用秦法,秦的苛法没有完全废除,D项中“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宽刑仁政”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题干强调的主体是汉朝统治者,而并不是探寻秦朝灭亡的原因,A、B两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5图1为大运河的开凿,下列选项与之所起的历史作用最接近的是:(图1)A隋朝创立科举制B唐朝设立节度使C隋唐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D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A 解析: 图为隋朝修筑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加强南北交流,有利于中央到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将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唐朝设立节度使,导致唐末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B项排除;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C项排除;D项也是强化皇权的表现。故选:A【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能正确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涵以及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作用。26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答案解析】D 解析:文言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是根据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是唯物主义观点,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王夫之。A项是李贽的主张;B项是黄宗羲的主张;C项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是王夫之的主张。故选: D【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一是对文言文材料正确的解读;二是对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的议论的核心思想的把握。27下图为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据此可知:国别铁路建筑年代里程(公里)投资估计(百万美元)俄中东铁路1898-19031721189.3德胶济铁路1899-190444615法滇越铁路1903-190946432日南满铁路1899-1903110549英广九铁路(英段)1907366.7合计3772292 A甲午战后外国加强了对华商品输出B甲午战后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是为了巩固在华势力范围C甲午战后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经济D甲午战后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 【知识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答案解析】B 解析:从表格中外国投资修筑的铁路名称可以分析出,各国在中国投资修筑的铁路都在其在华势力范围内,主要目的是维护其在华利益,而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经济,C项排除;从题干“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建筑年代”可知,甲午战后,外国加强了对华的资本输出,A项排除;甲午战后外国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修筑铁路只是资本输出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材料中也无法体现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D项排除。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一是从表格中获取关键信息分析问题;二是对列强侵华的方式及其特点能准确的把握。28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日军死伤有60是枪伤所致,而苏德战场上德军伤亡中炸伤却占了70。这一数据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超过苏军B苏联军队作战实在浪费弹药C中国国力孱弱不如苏联发达D德日热衷战争中国热爱和平【知识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答案解析】C 解析: 从材料可分析出,中国战场上日军死伤主要是枪伤所致,而苏德战场上德军伤亡主要是炸伤所致;说明中国战场上的武器装备比苏联战场上的武器装备落后,装备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综合国力落后于苏联。故选: C【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29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知识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答案解析】 B 解析:题干点明的时间是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阶段,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A、C项排除;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思想,D项说法不正确。 从材料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宪法起草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分析出,宪法起草委员会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组成,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 故选: B【思路点拨】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注意区分两个制度的作用。30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可以通过征服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这是因为:A雅典城邦成年男性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B雅典城邦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C希腊城邦重视自由和独立自主 D希腊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共同体【知识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答案解析】D 解析: 材料强调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故选: D【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于能准确把握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31下图为17世纪宗教改革形势图,据图可以得出:(图2)17世纪宗教改革形势图宗教改革砸烂了中世纪以来天主教在西欧的一统江山;宗教改革局部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政治格局;宗教改革推动了西欧各国的联合;宗教改革促进了世俗民族国家的兴起ABCD【知识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答案解析】 A 解析: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地图上可分析出,进行宗教改革的国家比较分散,选项错误。故选: A【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地图和正确把握宗教改革的作用。321830年英国格雷内阁共有13名阁员,在当时居平均水平;1841年皮尔内阁计有14名阁员,1874年迪斯雷利内阁减至12人;但1905年的坎贝尔班纳曼内阁又增加到18人,从此至今总在20名左右浮动。以上情况说明:A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B英国内阁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C英国议会的地位不断提高D英国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张【知识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答案解析】 D 解析:从材料数据分析可知,内阁成员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君主立宪制的进一步完善,是指君主和议会之间的权力的较量,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材料中只强调内阁人数的变化,没有涉及议会与内阁权力大小的问题,B、C项排除。故选:D【思路点拨】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能正确分析把握英国民主政治体制的本质特征。33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时间(俄历)机构(政府)3月2日第一届临时政府5月6日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7月24日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9月25日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A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B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C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D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知识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答案解析】 C 解析: 从表格可分析出,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更迭频繁,至于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从表格中无法分析出。故选: C【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表格和联系史实正确把握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俄国的政治状况34以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1946年6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以上数据说明: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答案解析】 A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分析可知,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过程,美国的反苏的倾向不断增长。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B项排除;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A【思路点拨】 35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以下作品反映了这种变化发展的是:A大卫科波菲尔B等待戈多C巴黎圣母院D安娜卡列尼娜【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答案解析】B 解析: 从材料中“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可以分析出,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A、D项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C项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选: B【思路点拨】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不同文学作品的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6题,共135分)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美)房龙:人类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6分) 【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 重商主义【答案解析】答案:(1)不同:中国:重农抑商;(2分)西方:重商主义和自由经济政策(3分)原因:中国: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2分) 西方: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2)经济政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战国时期中国井田制崩溃,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为适应这一社会发展,出现重农抑商政策;(2分)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发展,由此产生“重商主义”政策;(2分)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重商主义被摒弃,产生自由经济政策。(2分)经济政策能够影响社会发展。(2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迟迟不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分);重商主义推动了欧洲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分)自由经济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2分)解析:(1)“中国的商业政策”从材料一中“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西方的商业政策”可从材料二中的“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可分析出是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原因”分析则根据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而西方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2)从“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的作用,可知,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从材料二中“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可知经济政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回答时要注意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一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对中外经济发展政策的内涵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正确把握。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的新兴力量大多肇始于得风气之先的南方或以南方为主。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同盟会在1905至1906年有统计的会员为976人,其中广东170人,湖南158人,四川130人,湖北125人,余为其他各省。江、浙、皖人数不著者,因三省主要为光复会活动地区。光复会不像兴中会、华兴会的人几乎全体加入同盟会,而它只有少数人陆续加人。从改良思潮的酝酿到改良派的形成固然起于南方,即后来的立宪运动也以南方为基地。如江浙的预备立宪公会,湖北的宪政筹备会,湖南的宪政公会,广东的自治会均是。两派的组织及其活动地区说明了它们的社会基础的同一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评材料中关于“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知识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答案解析】答案:略 解析: 对材料中的“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观点,可以持肯定的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可以从材料中列举的史实进行论证;持否定态度,则要列举“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不都出自南方”的史实进行论证,言之成理。【思路点拨】本题是2011年以来高考全国卷第41题的新题型,SOLO试题。解答本题,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二要结合史实进行论证,三要有总结性的点评性的结论。同时还要言之成理。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6分)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9分)【知识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答案:(1)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 解析: (1)“背景”,从材料一中“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面临巩固统治和习俗落后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孝文帝和冯太后对汉文化的仰慕。(2)“影响”可结合材料二进行分析,材料二强调北魏改革,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巩固统治,为统一奠定基础;同时又指出“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说明改革过程,导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美国革命基本上起因于帝国权力和殖民地自治这两种相冲突的要求;马萨诸塞的总督弗朗西斯伯纳德在他于1765年11月23日寄给在伦敦的上司的信中,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美利坚的所有政治上的弊端皆起因于没有确定大不列颠和美利坚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不列颠和美利坚存在着关于这种关系的种种意见,它们互不一致、互相矛盾。在不列颠,美利坚诸政府给看作是被授权制订地方法、只是在议会高兴的时候才得以存在的社团,议会随时有权力解散它们。在美利坚,他们自称是完备的国家,除了有同一个国王外,其他方面均不依靠大不列额;他们从容不迫地完善了立法机关,一点也不受大不列颠的立法机关的支配。在一个如此巨大的矛盾中,谁将做出决定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革命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利坚殖民地是如何解决大不列颠和美利坚殖民地之间的关系的(6分)【知识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美国独立战争【答案解析】答案:(1)英国试图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殖民地力图自我管理之间的冲突;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英国政府拒绝与殖民地的妥协政策;(2)谋求与英国和解遭拒;在英国武力镇压面前奋起抗争;颁布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解析: (1)“美国革命的原因”从第一段材“美利坚的所有政治上的弊端皆起因于没有确定大不列颠和美利坚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可知美国革命有反英国殖民压迫,要求独立有关;第二段材料中的“在美利坚,他们自称是完备的国家,除了有同一个国王外,其他方面均不依靠大不列额;他们从容不迫地完善了立法机关,一点也不受大不列颠的立法机关的支配”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的民主政治要求还受到欧洲的启蒙思想的影响。(2)结合所学美国独立战争的知识进行回答即可。【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把握和美国独立战争相关内容的灵活运用。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贪婪占领亚洲,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 1897.12材料二:西部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长期处于奥地利的殖民压迫之下,一些知识分子呼吁斯拉夫各民族以斯拉夫人共同的民族起源、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为纽带,建立斯拉夫各民族的联邦国家,联合对付外敌的侵略和殖民压迫。由于斯拉夫各民族居住的分散和力量的弱小,相当多的斯拉夫民族自然地把联合斯拉夫人、摆脱异族统治和建立斯拉夫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政治经济独立并且国际地位处于上升阶段的俄国身上,从而为沙皇政府宣扬和利用泛斯拉夫主义创造了条件1867年在莫斯科召开了首届斯拉夫人代表大会,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出席大会的开幕式,会议上俄罗斯的学者和政客们大谈“没有俄国,斯拉夫民族不会得救。”,“俄语是斯拉夫统一的手段和基础”。张建华: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奥结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9分) 【知识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解析】答案:(1)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盛行;德、奥同属德意志民族;奥、俄在巴尔干的激烈争夺。(2)一战前夕,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民族主义思潮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奥匈帝国对巴尔干的扩张激怒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导致了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解析:(1)“德奥结盟的原因”可从德国、奥地利以及国际局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从材料一中可分析出,英、德、俄的侵略都带有民族主义倾向;再结合所学知识,德奥结盟主要针对的是俄国。(2)“原因”,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一主要强调的是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盛行;材料二强调巴尔干半岛成为德奥和俄国争夺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争夺巴尔干半岛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反抗即可作答。【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民族主义的内涵,从民族主义角度再现一战背景。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9分)【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李世民【答案解析】答案:(1)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2)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 解析:(1)“贞观之治”的表现,从“盛世”的内涵入手,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进行作答;(2)“变化”,从材料第一段中的“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和材料第二段中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可分析出评价由对唐太宗持绝对的肯定态度到对贞观之治肯定,但对唐太宗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的变化。说明,对人物的评价要根据时代变化和时代的需要进行。【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一是把握“治世”的内涵;二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三是正确掌握科学、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